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九伐中原爲什麼都勞而無功

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九伐中原爲什麼都勞而無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劉備一方的戰略規劃是跨有荊益,然後兩路出兵,一路是從荊州北伐,直指宛洛,一路是從以漢中爲基地,進取關中。同時還要聯絡東吳,在東線出兵策應,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顧。這三路中,作爲主力的,實際上是荊州方向的這一路,東線和西線都只是策應和牽制。事實上,割據四川如果要在戰略上保持進取能力,荊州和漢中兩個區域也是必須始終牢牢掌握着的。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這個計劃都要失敗。但這兩個戰略要點又有緩急先後,失去荊州只是失去了北伐的主要戰略支撐點,如果失去漢中,四川就完全陷入被動了,對北方政權來說,四川就是一頭待宰的肥豬。

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九伐中原爲什麼都勞而無功

網絡配圖

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兩路出擊

荊州在當時的重要性不僅是戰略位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荊州的開發程度是比較高的。不要說已經跨有荊益的蜀漢,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僅僅只佔據荊州的劉表對東吳的優勢都非常之大,讓東吳君臣坐臥難安。所以,吳蜀雙方誰能佔據荊州,誰就在長江以南地區的爭奪中佔據優勢。

東吳偷襲荊州得手後,蜀漢在戰略上就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了。東線對東吳的防線,夷陵之戰之前還在今天的襄樊、荊州一線,而在夷陵之戰後,就已經後撤到了今天的三峽一帶。根本無力出兵策應北伐。那麼,剩下的以漢中爲基地的北伐,其實勝算很小。所以,先主在失去荊州後,是很希望奪回來的,這纔有了夷陵之戰。先主爭奪荊州失敗後,蜀漢對東吳的防線就已經後退到了白帝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東吳的戰略進攻能力。

所以,諸葛亮生前爲蜀漢規劃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進,也就是像劉邦一樣,集中全部主力,出秦嶺,在關中與曹魏主力尋求決戰。這當然是軍事冒險,是孤注一擲,用全部國力來賭北伐的成敗。如果成功,就可以拿下關中,北伐就已成功了一半。但戰爭的風險在於,不光可能贏,還有可能輸。如果輸了,那麼就全盤皆輸,連防禦都沒有能力了,曹魏順勢席捲而來,蜀漢根本無力組織有效防禦。中策持重,不出秦嶺,而是繞開秦嶺出天水、隴西,爭奪雍涼。因爲那邊的魏軍相對較少,取勝機會更大一些,而魏軍在西線的主力都放在長安。這條路線最大的好處是,就算失敗,也還可以退回漢中,不會全線轉入被動。更重要的是,從這條路線進退,沒有秦嶺那麼危險,不太可能全軍覆沒,進退都有餘地。以弱攻強,全師爲上,這是必須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九伐中原爲什麼都勞而無功 第2張

網絡配圖

下策就是出隴西,向雍涼方向進取,因爲這裏不是曹魏重兵囤積的地區,所以可以在戰略上牽制敵人,迫使曹魏在關中的部隊救援雍涼地區,從而減輕漢中防線的壓力。這實際上就已經是以戰術進攻來進行的戰略防禦了。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積極防禦。

其實,這不只是諸葛亮一個人的想法,也是任何具備戰略規劃能力的將帥和領袖所必然具備的眼光。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只有兩次是真正有進取關中的決心的,也就是走陳倉道那次和最後一次。其它三次都是以主動進攻來進行戰略防禦,包括最接近勝利的第一次。因爲只有在關中和魏軍進行戰略決戰,只要成功,雍涼二州就被切斷了聯繫,傳檄而定是完全有可能的。不去關中進行戰略決戰,而是在天水,隴西一帶敵軍側翼用力,顯然不是真心實意的北伐。

兵法雲,虛虛實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發動五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要說每次都是以和曹魏關中重兵集團決戰,那不現實,也不可能。但是,同樣的,要說每次都只是以戰術性的進攻來進行積極防禦,毫無進取關中的決心,那也不可能。最後一次北伐所走的路線,很顯然就是要準備穩紮穩打,在關中和曹魏進行戰略決戰的架勢,只不過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戰略意圖未能實現而已,並不是沒有決心。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時期,蜀漢在對魏國的態度上基本上就是戰略相持階段,而且是被動防禦。這是和諸葛亮時期的戰略路線完全不同的。姜維統兵以後,並沒有掌握蜀漢全部軍隊的指揮權,而且也沒有得到後主的完全信任。所以他在漢中取守勢,而且是以主力在漢中,他自己也在甘南隴西一帶進行戰略牽制。別說他在那裏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勝利,就是能取得,戰略意義也是要大打折扣的。他就算能奪取雍涼二州,對曹魏來說戰略損失也是很有限的,關中根據地還在手裏,還可以反攻,並不會全面轉入戰略被動局面。所以,姜維的幾次主動出擊不要說不能算真心實意的北伐,就連具有戰略意義的主動防禦都算不上。

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九伐中原爲什麼都勞而無功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一點,其實也可以參考南宋的態勢。一開始,南宋佔有漢中和關中,荊州地區,所以在戰略上是比較主動的,始終保持着北伐的能力。但是,在張浚領導下,失去了漢中和關中地區,南宋在西南就變成了完全徹底的被動防禦,甚至連戰略牽制作用都發揮不上。

失去了在關中進行戰略策應的能力,岳飛所處的荊襄地區實際上也是孤掌難鳴。就算能真的北伐成功,克復兩京,也守不住,因爲關中和太原的金軍只要出動增援,對岳飛軍就是絕對性而且是壓倒性的優勢。不過,岳飛好歹算是爲南宋爭下了襄陽,拿下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要點,並且經過長期經營,使襄陽成爲長江中上游地區宋軍防線的核心。

在更早一些時候,甚至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僅僅佔據了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後唐南征四川也能順利成功,也是因爲前蜀政權始終未能有效控制漢中地區作爲戰略屏障,也沒有任何能夠進行戰略策應和牽制的能力。宋初南征四川同樣如此,王全斌僅帥五萬人就能順利消滅後蜀,平定四川,也是一樣的。這兩次都是從漢中出兵,一路勢如破竹,“四十萬人齊卸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所以說,就像守江必守淮一樣,割據四川,如果要保持戰略進取能力,就必須始終將漢中和荊襄地區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裏。失去荊襄地區就失去了進取能力,失去漢中,就等於失去了有效防禦能力,連自保都做不到了,滅亡是早晚的事,只是靴子何時落下的問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