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在沒有混泥土的古代是如何建房子的?

在沒有混泥土的古代是如何建房子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古建築在建築史上是輝煌的一筆。古人取材於身邊的物品,將土 、木完美融合,使建築有了自己的靈魂。

在沒有混泥土的古代是如何建房子的?

遠至舊石器時代,人們還未掌握建築的技藝,最有效的建造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就是尋找一處山洞。如北京猿人,他們便是羣居在山洞中。至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地取材,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房屋。河姆渡遺址有大量幹欄式建築,幹欄式建築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這裏還發現了我國最早的“榫卯”結構。《通志·三皇紀》記載:“厥初,先民穴居野處,聖人教之結巢,以避蟲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實,故號'有巢氏',亦曰'大巢氏'。”有巢氏教人在樹上搭建房屋,幹欄式建築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沒有混泥土的古代是如何建房子的? 第2張

南方地區爲去溼氣、避蚊蟲採用的是幹闌式建築,而北方多是穴居式建築。穴居式建築使用的主要材料則是黃土,有的直接在斷崖處挖洞,類似於現在的窯洞。有的則是在平地向下挖出有一定面積的穴,有深穴,有半地穴,再用黃土籠蓋住巢穴,這樣就形成的簡易的房屋。有些房屋以木爲骨,用木頭搭構好房屋的基本形制,再用泥土覆蓋住,這種方式被稱作“木骨泥牆”。

在沒有混泥土的古代是如何建房子的? 第3張

中國木構建築的基本結構類型分爲:擡樑式和穿鬥式2種 。

擡樑式木構架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樑,樑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樑,樑的兩端並承檁,如是層疊而上,在最上層的樑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檁。 穿鬥式木構架是由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樑而用若干穿枋聯繫並以挑枋承托出檐。

“夯土版築”是古代建築最常見的築牆技術。所謂夯土版築,就是用木棒(亦稱夯杵)將黃土用力夯打密實變硬而建造起來的樓房。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我國這種夯築技術的最古遺例是在河南省湯陰縣叫做白營子的地方,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的遺址。商代以後,這種技術被各個領域廣泛應用,許多規模宏大的宮室和陵墓都是用夯築技術建造的,特別是夯土臺基成爲建築物的必有通式。

在沒有混泥土的古代是如何建房子的? 第4張

現代的建築皆由鋼筋水泥打造,看似比土木堅硬,但卻是少了土木的一種韌性。這種韌性未嘗不是古人骨子裏自帶的,自然、等級、中庸等等傳承了千百年的性格在建築中都能夠一一顯現出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