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解密“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上至500米下至30米

解密“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上至500米下至30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懸棺前堆滿紙幣,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戰國時期懸棺葬展示廳內,懸棺上遊客投放的人民幣一大堆。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的一種安葬方式。

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里景區屈原祠內,秭歸兵書寶劍峽戰國時期懸棺葬展示廳內,懸棺上游客投放的人民幣一大堆。

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的一種安葬方式。

解密“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上至500米下至30米

網絡配圖

古人去世後,選擇江河沿岸懸崖峭壁的半腰位置,一般離地面和崖頂都在幾十至100米左右,利用懸崖上的天然洞穴,或專門鑿打崖洞,將棺材置放、懸置於洞內,或擱置在嵌入孔洞的木樁上。

這些棺材因做成船的形狀,並放置於懸崖,也稱船棺、巖棺。

中國的懸棺葬制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時代,遠自我國商周時代便已出現。

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經科學測定爲3800年前的遺物,被認爲古代越人先祖所爲。

其他還有江西貴溪的崖棺,被定爲2000年前春秋戰國的遺物,其民族被定爲幹越和甌越人。

貴州省鬆桃的懸棺是距今1600年前的晉代遺物,視爲濮人所葬。

解密“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上至500米下至30米 第2張

網絡配圖

懸棺是我國古代一種奇特的葬俗,它曾分佈於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已知有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13個省區,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南部島嶼上也有發現。

神奇的懸棺現象,一直是我國名勝古蹟之謎,歷來爲中外學者所關注。

四川大寧河小三峽內的巖棺就是典型的懸棺遺蹟。

在“嶺峭山奇險水多”的小三峽旅行,能看到陡峭如劈的褐色山崖的巖隙中,橫擱首一具具漆灰色的棺木,當地人稱其爲“鐵棺材”或“仙人棺”。

泛舟大寧河,仰望鐵棺材高懸雲霧中,特感神祕莫測。

大寧河巖棺一共有多少?據有關單位查勘,已發現7處巖棺羣,巖棺總數300多具,其中棺木保存完整的有70多具。

巖棺距河面最低的有30米,最高者有500米以上,從巖頂下去也有300多米。

解密“三峽懸棺”千古之謎  上至500米下至30米 第3張

網絡配圖

如此“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懸棺是怎樣安置進去的?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綜合各地懸棺的現場觀察,人們有這樣三種解釋:一爲棧道說,即懸棺是通過平行的樁孔,聯樁鋪道而設置。

二爲下索說,人們曾在樁孔旁發現有踏腳窩,即用繩索從山頂懸着棺材向下放置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