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人爲什麼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

古人爲什麼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古人爲什麼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連聖人孔老夫子也說道:“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於是給女人規定了“三從四德”,而且還加上一條:“女子無才便是德”。爲什麼“才”對於女子那麼大的害處,以至於無才便是德呢?

  這也有它的一個發生、發展過程。最初,對於女子的才並沒有看成是同德對抗的壞事。母系社會不在話下。漢代就有不少堪稱“才女”的婦人。《漢書》、《後漢書》都有記載,可見那時並不認爲女子有才就導致“缺德”。感到纔對女子產生不良作用的,恐怕是從理學昌盛的宋朝開始。

古人爲什麼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

網絡配圖

  司馬光說過:“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執俗樂,殊非所宜也”。這是一個信息。當然,司馬光是有保留地作這個規定的。他同時還主張女子應當讀書,大概到了明代,要求女子無才的“才”,就擴大得相當廣闊了。明代有一本《溫氏家訓》,是溫璜的母親陸氏的訓言紀錄。她提出:“婦女只許粗識柴米魚肉數百字,多識字無益而有損也。”這就有點有才即缺德的味道。

  女人不宜識字,尤不宜作詩。特別是作詩,從司馬光開始就反對。儘管如此,大名鼎鼎的李清照,就出在宋代。對於她在文壇的名聲,做丈夫的趙明誠不大服氣,廢寢忘餐地苦戰了三天三夜,寫出一批詞來,加進李清照的,送給友人看。

  友人說,全卷中數“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絕佳——正好又是李清照的作品。查一查歷史,從漢代的《胡笳十八拍》到大觀園的海棠詩社,寫詩的女人和女人寫的詩都不老少。可見禁者自禁,寫者自寫,禁而不止。爲什麼?這大概是形勢比人還強吧?何況那時的制度又非常鬆散,不大搞運動,有好多空子可鑽。

  值得探討的是爲什麼把禁詩當作重點。這就得看看婦女們寫的什麼詩了。《迷樓記》中談到被禁錮在隋煬帝的後宮苦悶得自殺的侯夫人,寫過不少爲自己的命運傷感而作的詩,其中一首《自傷》,實在悽怨婉轉:

  初入承明日,深深報未央;長門七八載,無復見君王。春寒侵入骨,獨坐愁空房;颯履步庭下,幽懷空感傷。平日深愛惜,自待聊非常,色美反成棄,命薄何可量!君恩實疏遠,妾意徒彷徨。家豈無骨肉,偏親老北堂。此方無羽翼,何計出高牆。性命誠所重,棄割良可傷;懸帛朱棟上,肝腸如沸湯;引頸又自惜,有若絲牽腸。毅然就死地,從此歸冥鄉!

古人爲什麼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2張

網絡配圖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這首詩,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觀,知道封建社會黑暗的一角;對於詩人本人來說,則是可以怨,控訴皇室的不人道。對於“興”同“羣”,站在皇帝這邊看,則是社會效果不佳。看來問題就出在這裏。孔子說女人難養,其中一條就是“遠之則怨”。怨已不好,怨了又寫詩,散播不滿情緒,當然大大影響宮內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女人都不會做詩,有牢騷只能私下說說,就不致那麼麻煩。

  而且,有時又何止怨?簡直是對某些男人的鞭答: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這是一位王后寫的對女人亡國論的抗議詩。唐僖宗的部下從黃巢那裏抓回來一批婦女,唐僖宗在訓話時批判她們說:“你們都是勳舊的女兒,何以從賊?”其中竟有一位婦女反駁說:“你們帶了成百萬兵,還逃到四川,反而責備我們從賊!你那些公卿將帥們該如何處置?”皇帝大怒,把她殺了。這位婦人如能寫詩,大概也會寫出一首好詩來的——然而這就更加危險。

  另一條理由,是“婦人識字多誨淫”(歸有園:《麈談》)。最典型的一個例證,據說是崔鶯鶯。在唐代,對女人的貞操看得並不那麼重,公主再嫁的達二十三人,而且嫁過三次的達四人。但是,到了宋、元,女人的處女膜成了身份證。檢查女子是否處女,已經成了一種職業。

古人爲什麼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3張

網絡配圖

  有的地方還有結婚後又因爲處女膜的問題而退回孃家的風俗。於是,鶯鶯的“酬簡”,就成爲有關男子漢利益的大問題。評論家追根求源,鶯鶯所以失身,全由她的能詩。如果她不知詩,斷不能與張生酬韻,更不會寫出“待月西廂下”那樣的“淫詩”。“婦人知文,即此可鑑”。

  清代了,袁枚收了幾十個寫詩的女弟子,而且公然出了一本《隨園女弟子詩選》,這無疑是典型的“自由化”,於是章實齋寫出大批判文字說:“近有無恥妄人,以風流自命,蠱惑士女;……徵刻詩稿,標榜聲名,無復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矣!此等閨娃,婦學不修,豈有真纔可取?……人心世道,大可憂也。”他認爲,做詩是青樓輩的事,“良家閨閣,內言且不可聞閫外,唱酬此言,何爲而至耶?”

  古人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因爲女人有才就會作詩,做出來的詩詞往往都是一些含有抱怨,傳遞的信息都是負面能量的,所以,才發展到女人無才便是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