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高句麗只是一個割據政權 隋朝200萬大軍爲何打不下

高句麗只是一個割據政權 隋朝200萬大軍爲何打不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名將雲集的200萬大軍爲何打不下一個小小的高句麗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割據政權,存在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其疆域大致包括我國東北部分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雖然名字與後世的高麗王朝十分近似,但二者沒有任何直接承繼關係。

我國曆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歷來都對北方的割據政權保持高度警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絕對不會讓北方出現一個統一政權的。隋朝也是如此,隋文帝時期就採用分化瓦解和武力打擊相結合的方式,消滅了強大的突厥、吐谷渾政權。隋朝時期的高句麗政權也進入了繁榮階段,對隋朝北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於是隋煬帝藉口其國王高元不來朝貢,發兵攻打高句麗,可沒想到是,隋朝前前後後出動了約200萬大軍,也沒能打下小小的高句麗。

高句麗只是一個割據政權 隋朝200萬大軍爲何打不下

公元612年,隋朝大業八年,隋煬帝楊廣第一次發兵東征。楊廣是個好大喜功的人,做事一味求全求大求速,而不考慮實際承受能力。此次出征,爲了昭顯天朝上國的氣度,楊廣在幾年前就“增置軍府、掃地爲兵”,將山東、河北、河南一帶的兵員徵集一空,同時從南方徵調數萬名水手建立水軍。據估計,此次東征的總兵力達到113萬餘人,加上負責後勤的民夫,動用的總人數達3-400萬人,可謂空前絕後。

但是,此次東征卻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就宣告失敗,究其原因,客觀方面:一是人數太多,不便於指揮。冷兵器時代的作戰,受制於指揮能力和後勤供應的限制,士兵並不是越多越好,人數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對指揮傳達和後勤供應形成巨大的挑戰,最後會被自己的人數所拖垮。二是氣候迥異,水土不服。隋朝的軍人大多來自中原地區,對北方的寒冷天氣極不適應,容易導致生病傳染、喪失戰鬥力。三是地形險要,難以行軍。高句麗國多高山峻嶺,行軍和糧草供應都極爲困難,特別是跨過鴨綠江後,隋軍每個士兵被要求攜帶百日口糧行軍,不堪重負的士兵偷偷把糧食埋在地裏,導致後期缺糧無法作戰。

主觀方面:一是楊廣不會指揮卻瞎指揮。他把全軍分爲24個軍,分道進軍,卻沒有安排統一指揮,導致各自作戰,沒有形成合力。二是猜忌衆將,不肯放手。楊廣要求前線將領“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毋得專擅”,可戰機稍縱即逝,哪裏會等你的聖旨。高句麗的守將往往在城要破時,宣稱要投降,等請示來楊廣的聖旨時,對方又將城池加固好了,只好從頭再打;隋軍曾經將高軍的第一名將乙文支德壓迫到鴨綠江邊,進退無門的乙文支德表示要投降,結果前線將領不敢作主,等楊廣的指示傳達到軍中時,乙文支德早已逃出昇天。三是諸將貪婪,驕橫輕敵。水軍大將來護兒登陸後,本來打了個小勝仗,隨後便中了敵人的誘敵之計,全軍覆沒。

第一次東征失敗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不僅損失了幾十萬大軍,特別是隋朝建立過程中歷練出的精兵損失殆盡,而且激發了國內矛盾,國內民變蜂起,爲隋朝的滅亡打下了伏筆。

公元613年,不甘心失敗的楊廣再次下令徵發30萬大軍親征,由於上次失敗的教訓,他這次選擇坐鎮遼東指揮,同時命令將軍們水陸並進,並且允許“便宜行事”。這次東征,起先一切順利,連續攻城略地,直抵平壤城下,就在隋軍準備攻城時,官二代楊玄感爲報害父之仇,在國內起兵反叛。楊廣急令東征軍回國平叛,結果高句麗軍隊隨後追擊,隋軍損失慘重。

高句麗只是一個割據政權 隋朝200萬大軍爲何打不下 第2張

公元614年,在國內民變中稍有喘息的楊廣,再次下令親征高句麗。可是這次出征開頭就不行,各地徵召的士兵在中途紛紛逃散,甚至直接加入起義軍,很少有人按時到達前線。好在來護兒率領的水軍打了大勝仗,準備直搗平壤。這時的高句麗由於長年作戰,國力也疲弱到了極點,便遣使向楊廣請降,虛榮心得到了滿足的楊廣於是下令來護兒撤軍,來護兒雖心有不甘,也只得遵令執行。

三次東征,加上隋文帝時期,名將高穎也曾率30萬大軍征討高句麗失敗,前後動用兵力超過200萬,卻沒有拿下小小的高句麗,卻造成了國內政局動盪,亂兵四起,直接導致了唐朝的興起和隋朝的滅亡。後來,楊廣還想發動第四次東征,卻因爲國內搞得一團糟,無法執行。

當然,並不是說隋軍的作戰能力低下,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冷兵器時代的攻城作戰,如果沒有內部接應,本身就是十分困難的,何況千里異域遠征。後來,大唐的一代雄主李世民,在登基後的唯一一次御駕親征,便是率30萬大軍征討高句麗,軍中還有名將李績、侯君集等人,照樣是慘敗而歸。最後在唐高宗時期,憑藉多年的疲敵之策後,才由大將李績、薛仁貴率35萬大軍平定了高句麗,照此算來,前後動員的兵力恐怕有好幾百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