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東林書院是什麼地方?最後是如何消亡的?

東林書院是什麼地方?最後是如何消亡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林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東林書院最早創於北宋政和年間,由當時極爲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楊時所建,一直以國學爲育,因其思想和教育都相當前衛,書院就人氣廣聚,成爲朝代的名校。

後來,由於教學模式的單一,逐漸走向衰敗,直到明朝萬曆三十二年,在朝爲官的無錫人顧憲成因口禍及上書,惹惱皇帝而被削職歸家。因其滿腔抱負卻得不到施展,回到無錫就花錢將破落不堪的東林書院進行整修,招生辦學並親自擔任老師潛心學問,被人尊稱爲“東林先生”。

東林書院是什麼地方?最後是如何消亡的?

東林先生是明萬曆八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因其秉性耿直,嫉惡如仇卻又分不得個輕重,因直言上書且辯語過激,被貶爲桂陽州判官,連降了三級。六年後才調回京城,任吏部郎中,掌管大小官吏的升遷和調動,自認爲權大語重,便在朝廷會同推薦選任內閣大學士時,也不領會皇帝的暗示,一連提出幾個自己看重的人,哪曉得都是皇帝的厭惡之人。由於不識時務再遭皇帝動怒,這回不是降級而是削去官籍革職回家。

雖然辦學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他畢竟是個愛彰顯的人,便利用講學之餘來宣揚他的政治主張,甚至是牢騷滿腹,其張揚的個性爲以後遭劫留下了伏筆。而影視劇將東林人描述的高深莫測、武功蓋世,甚至是諜影重重,顯然是憑空捏造,這也是很多人對東林書院曲解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感覺光說卻不能證明自己的政治主張符合現實或是正確,便找來自己的親弟弟顧允成,這顧允成也非是凡人而且比哥哥更爲張狂,參加殿試時竟然在卷中毫無隱諱,直接評論朝政,連皇帝的寵妃、立儲等事也是誇誇其談,而且言詞慷慨激烈。

把監考官給嚇個半死,認爲此人不知天高地厚,有作死之奏,便將考卷送給大學士王錫爵過目,不料竟被老大人一眼相中,遇着政治奇才一個,就此因禍得福被錄爲進士。

在哥們實在是囂張,還沒等到分封職位就生出妖蛾子,不知從哪兒聽來消息,說有人詆譭宰相海瑞,立馬就跳出來上書。是不是吃飽了撐着了?你又不是官員,對官場上的事又能知道多少?這種自不量力真是天下少見。

後果是被奪了冠帶,遣送回家反省。三年後才被提用,先是任南康府教授,後歷任國子監博士、禮部主事等職,本以爲會吸取教訓不再魯莽。哪曉得根本不是個省事的主,那日皇帝心血來潮要同封三個兒子爲太子,顧允成想都不想,挺身而出說皇帝壞了祖宗規矩。

哪個皇帝能嚥下這口侮辱之氣?

當即將他降爲光州判官,他倒是有志氣,放任不去賦閒在家。見哥哥所邀便來書院講學,同樣灌輸自己的政治主張,發泄心中的不平。其實,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根本談不上什麼氣候,而真正讓東林書院揚名於世,且帶來滅頂之災的卻是另有來人,這個人就是高攀龍。

(高攀龍畫像)

(二)東林八君子的由來

高攀龍也是無錫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任行人司行人,不知是無錫的水土關係還是其他因素,高也據有顧家二兄弟的同樣毛病。不但“愛上書”,而且都是大手筆,因看不慣當朝首輔王錫爵的所作所爲,見議論人不少便果斷出手,結果被貶爲廣東揭陽典史。僅幹了一年就辭職回到了無錫,立即被同病相憐的顧家兄弟請來教學,高也不含糊,又拉來幾個夥伴,將書院進行了擴建。

這時候的東林書院絕非講學那麼簡單,這裏已逐漸形成了諷論朝政、指陳時弊、裁量人物的重要場所,當然,也不缺少銳意固新。

東林書院是什麼地方?最後是如何消亡的? 第2張

他們提倡“實學以救世”視“天下爲己任”的東林精神,一時引起朝野上下共鳴,連一些在職官員也參入其中,影響極爲深遠。他們自稱“東林人”,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爲座右銘,還制定了《東林會約》,每年召開二次大會,每月一次小會,廣發名帖邀人討論國事。

雖屬是發泄不滿一吐爲快,對國事也無多大促進作用,但相應的人實在不少。又聘來同屬無錫的安希範、劉元珍、葉茂才、錢一本和薛敷教五人加入團隊,他們在這裏教書論政,被世人稱爲“東林八君子”。

可筆者一直犯着迷糊,這八人功大無非就是恢復了東林書院,而在教學上並無可圈點之處,總感覺與拉幫結派的“小集團”而相近,稱他們爲“東林黨”倒是合符些,也許我的拙見不被認可,那再來聊聊後來的這五人。

這五人都算是無錫人,錢一本和薛敷教雖是常州人,但無錫歸常州府管轄。五人全是進士出身,爲官也都不小,卻並沒幹出過人的成績,倒是無一不是被革職而歸,才進了東林書院。其原因皆爲性格耿直、缺乏城府,但可以肯定的是做人絕對沒有問題。

安希範十九歲就中秀才,二十歲中舉人,第三年就高中進士,有“神人”之譽,被任命爲行人司行人,工作兢業成績不斐。在參加招幹考試且通過的情況下,本應晉升官位,但卻受工齡所限,同事們都提議多報二年工齡,他卻一口拒絕認爲這是欺騙。

當被任命爲吏部驗封司主事時,對上司作爲頗有微詞,甚至是直言相告從而遭貶,降職後性格依然不變,又上書最終落個被削籍處分。劉元珍曾任兵部郎中,仗着年少氣盛竟落人把柄而被要挾,結果是害人不成反被削籍。

葉茂才倒是個血性男兒,在南京太僕寺當少卿時,適逢朝官樹黨,排斥東林人,他極講鄉氣,上下游說不果便毅然辭官回鄉,後來雖然官復原職,但沒幹一年還是回了東林。錢一本更加耿直,才當知縣剛獲提拔御史還沒到任呢!就上書控告頂頭上司,結果被上司遣邊。

後來調到福建任道御史,又告福建巡按,皇帝認爲人品極有問題,這回落了個削職爲民。

薛敷教有點冤枉,兩個上司爲爭官位鬧得不可開交,也不曉得他吃了哪門子藥,竟然鬼使神差地上書,結果招來責難,說是他煽動、蠱惑而爲,意要混亂國本。

這麼一上綱上線還得了,被遣返家反省三年,在東林教了三年書,期滿後被任命爲國子監助教,僅幹了一年又捲入“三子同封”事件遭到貶職,這回乾脆沒去上任待在了東林。

(三)東林滅頂之災的真因

東林書院是什麼地方?最後是如何消亡的? 第3張

上面所敘可以看出,東林書院並沒做出什麼出格之事,充其量就是幾個仕途不暢之人在泄憤而已,更無反朝或是亂國一說。那爲什麼會遭到朝廷無情鎮壓呢?自然是朝廷的腐朽不堪而成,貪官污吏拉幫結派,這些人利用自己的影響仗義執言、毫無避諱,豈不被人利用來藉機剷除異己。

大貪官魏忠賢由於不得人心,引得朝廷上下皆是怨聲載道,也是東林人議論最多,指責最多的人,魏忠賢早就有除之之意,則是逮不着機會。當看到到自己的大位岌岌可危,不弄出個事來還真的沒法收拾反自己的人,殺雞儆猴和莫須有是他最擅長的手段。由於他對東林這幫人一直心存憤恨,便添油加醋說他們聚衆論政,對朝廷說三道四,對皇帝的貶職懷恨在心,有圖謀造反之嫌。

還像模像樣地拉出個黑名單,再經過一番遊說,果然討得聖旨開始抓捕所謂的東林黨。其實,八人中有的都已不在世了,而倒黴的大多是在職官員,你說冤不冤?不但三百多人遭殃,東林書院被毀,連全國的書院都跟着遭殃,這在我國曆史上都難找第二。

說到底“東林事件”就是政治的犧牲品,是朝廷腐敗落魄之前奏,儘管後來的明朝末期皇帝給以了平反,也恢復了書院,但其政治影響及後果卻是無法挽回的。

有人說明朝的滅亡與東林書院有着很大關係,此言絕對有過。我們的影視劇也是借題發揮,把東林書院說的是神乎其神,讓歷史失真也非是正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