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朝倭患的主體不是日本人 爲何還要稱之爲“倭寇”呢

明朝倭患的主體不是日本人 爲何還要稱之爲“倭寇”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戚繼光抗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明朝正式停止了與日本的正常貿易往來。這成爲了明朝中後期“倭患”愈演愈烈的一個轉折點。而導致明朝中斷與日貿易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方面實在是太作死了。

明朝倭患的主體不是日本人 爲何還要稱之爲“倭寇”呢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大封建主混戰的戰國時代。這種混亂波及到中國,就發生了震驚朝野上下的“爭貢之役”。兩個隸屬於不同封建主的日本使團,大內氏使臣宗設、謙導與細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爲了爭奪中日貿易權而大打出手,結果宗設襲殺了瑞佐,又以追捕宋素卿爲由,大肆劫掠寧紹一帶,還殺掉了明朝的指揮劉錦、袁璡等,最後奪海船而去。

劫掠大明子民,擅殺大明官員,這還了得!明朝政府要求日本嚴懲宗設等人,並放回被擄掠而去的中國百姓,才準重新給換貿易勘合,繼續維持貿易。然而日本方面卻來了個不予理睬,於是明朝便下令停止了雙方的貿易。

明朝倭患的主體不是日本人 爲何還要稱之爲“倭寇”呢 第2張

失去了正常貿易渠道的日本,便轉而走入了地下,幹起了海盜的勾當,在中國沿海地區穿梭走私,燒殺搶掠,明朝將這些由武士、商人和浪人組合而成的海盜團統一稱之爲“倭寇”。

按理說,海盜活動由來已久,時起時伏,原構不成對明朝的大患。然而,到了明朝中晚期,海防廢弛,朝政腐敗,國力漸弱。而中日貿易停止後,海禁政策進一步趨於嚴厲,連沿海地區那些從事海外貿易的明朝商人們也一併失去了生計。於是他們和倭寇合流,終於釀成了一個名爲“倭患”的大毒瘤。

一般認爲這場“倭患”,日本人是佔據多數人地位的。即便不是多數人,也必然是主導地位。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明朝倭患的主體不是日本人 爲何還要稱之爲“倭寇”呢 第3張

“倭患”的人員構成比例,其實在明朝的官方史書中,就已經明確標出了。這個比例是7:3,中國人佔據七成,日本人佔三成。

“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明史·日本傳》) “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嘉靖實錄》)

在南京湖廣道御史屠中律上給皇帝的奏疏中,則更加詳細地提到了這些海賊的具體構成情況:

“夫海賊稱亂,起於負海奸民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寧、紹十五,漳、泉、福人十九。雖既稱倭夷,其實多編戶之齊民也。”(《明經世文編》卷二八二》)

總之,在這場“倭患”中,真正日本人只佔少數,而明朝“編戶之齊民”則佔了大多數。

明朝倭患的主體不是日本人 爲何還要稱之爲“倭寇”呢 第4張

那麼,少數的日本人是否佔據着主導地位呢?

在著名抗倭將領胡宗憲的《籌海圖編》中,他列出了14股勢力最大的“倭寇”。很遺憾,他們的頭目也都是中國人,而且是掌握“兵柄”實權的大頭目。

“金子老、李光頭、許棟、王直、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肖顯、鄭宗興、何亞人、徐銓、方武、徐海、陳東、葉麻、洪澤珍,嚴山老、許西池、張璉、肖雪峯、謝老……凡十四蹤,皆昭灼人耳目,故詳列之。其餘或入寇而姓名不傳,或有名賊酋而未嘗專主兵柄,與夫事蹟之未詳者不敢濫錄也。”(《籌海圖編》卷八《寇蹤分合始末圖譜》)

而在近現代陳懋恆的《明代倭寇考略》中,他綜合數種史料和地方誌,列出一份更加詳細的“倭寇”頭目名單,其中主要頭目18人,全是中國人;次要頭目57人,中國人佔46人,日本人及其他夷人加起來佔11人。也就是說,這場“倭患”的主要領導人,也是中國人。真正的倭寇,只是夾在其中,起到了助推和“借名”的作用。

明朝倭患的主體不是日本人 爲何還要稱之爲“倭寇”呢 第5張

既然在明朝當時就已經認清了“倭患”主體並非日本人,那爲什麼還要稱之爲“倭寇”呢?這恐怕是因爲明朝統治者不願意放開“海禁”導致的。明朝的海禁政策時寬時緊,但總體保持着封閉狀態。這一方面是不能違背洪武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一方面也是有利於統治穩定。而將東南沿海地區的動亂稱爲“倭患”,無疑也有利於進一步說明海禁的必要性。

1529年以後,“倭患”愈演愈烈,漸成燎原之勢。明朝終於下了大決心平寇,在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有力打擊下,這場幾乎席捲東南面的“倭患”終於被平定了下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