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大溪文化出現於什麼時候?其發現有何意義?

大溪文化出現於什麼時候?其發現有何意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其分佈東起鄂中南,西至川東,南抵洞庭湖北岸,北達漢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西段的兩岸地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的年代, 約爲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發現,揭示了 長江中游的一種以紅陶爲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遺存。

大溪文化出現於什麼時候?其發現有何意義?

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遺址,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時期,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位於三峽庫區巫山縣境內的遺址,是中國大溪文化最早的發現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

大溪文化初步可分爲兩個地區類型。 長江沿岸的鄂西川東地區,如大溪、紅花套、關廟山等 地的遺存,可稱爲大溪類型。長期多夾炭陶,夾砂陶比 例始終很小,白陶也很少。圈足盤、陶簋多見,典型器 有彩陶筒形瓶。圈足上盛行各種成組的戳印紋。

大溪文化出現於什麼時候?其發現有何意義? 第2張

大溪文化以大溪類型爲例,可歸納爲3期。早期:夾炭紅陶最多,戳印紋簡單、細小,彩陶極少,以折肩圈足 罐、三足盤、鼓形器座等爲代表。中期:戳印紋發達,彩 陶興盛,常見內折沿圈足盤、簋、高把豆、折腹盆、曲 腹杯、筒形瓶等。晚期:泥質陶佔絕對優勢,灰陶和黑 陶劇增,有細頸壺、折斂口圈足碗等。

大溪遺址位於長江瞿塘峽南側,1959和1975年曾3次 發掘。其間,在西陵峽又發現幾處同類遺址。約在70年 代初期,這一類遺存被普遍地稱爲大溪文化。迄今發掘 的主要遺址還有,湖北宜都紅花套、枝江關廟山、江陵 毛家山、鬆滋桂花樹、公安王家崗,湖南澧縣三元宮和 丁家崗、安鄉湯家崗和劃城崗等10多處(見關廟山遺址、三元宮遺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