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揭祕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揭祕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遽然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發動“戊戌政變”,結束了爲期103天的戊戌變法。慈禧在下令“訓政”,收回光緒皇帝一切權力後,隨即降旨,逮捕參與變法的維新黨人。

在搜捕名單上,康有爲、梁啓超師徒風聞事變,立即在外國友人的幫助下,逃往海外避難。而其他人等或自甘授首、或躲避不及,未能逃脫追捕。徐致靖、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譚嗣同、康廣仁七人被捕下獄,被判斬立決。

揭祕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徐致靖在當時官至禮部侍郎,是朝中的開明派人物。在變法之初,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這五名維新干將,就是由徐致靖向光緒上書保薦的。戊戌政變後,徐致靖因此受到牽連,但由於李鴻章出面爲其求情,徐致靖最終保住了一條性命

也正因如此,本應一同被殺的“戊戌七君子”,因徐致靖逃過了一劫,只留下了“戊戌六君子”的英雄傳奇。

讓我們回到正題。原本,清政府是有堂而皇之的理由處決戊戌六君子的。根據《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對此事的記載,在戊戌政變後,光緒下了一道諭旨:

“主事康有爲首倡邪說,惑世誣民,……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經覺察,立破奸謀。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髮指。……康有爲學術乖僻。其平日著作。無非離經畔道非聖無法之言。”

清政府給康有爲等維新黨派公佈的幾條罪狀,一是“妖言惑衆”、二是“亂黨謀反”、三是“離經叛道”,其中最爲嚴重的就是謀反這條大罪。當時有傳聞說,康有爲等人曾得到光緒授意,謀劃率衆包圍頤和園,綁架甚至殺害慈禧太后,讓光緒重掌大權。僅僅是意圖綁架太后這條罪名,按照《大清律例》,就足以誅他們九族了。

不過奇怪的是,在處決戊戌六君子之後,無論朝野中外,都有許多人對清政府的這套說辭表示懷疑。

尤其是戊戌六君子已被斬首,死無對證,康有爲、梁啓超又拒不承認有謀反之事,導致後來清政府的宣傳工作極其被動。儘管清廷極力澄清,但大家都傾向於相信這是慈禧強加給六君子的罪名。

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詞語來說,清政府在此事件中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中,公信力出了問題,無論說什麼話,大家都不願相信。

揭祕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第2張

清政府在此事中失去公信力,基本上是咎由自取。首先,在辦理此案的過程當中,清政府就沒有走正規的司法程序。

在《花隨人聖庵摭憶》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看守的獄卒所描述,六君子臨刑前的一則小故事。

在處決當日,獄吏提六君子出監時,帶他們從監獄的西角門走出。劉光第曾任刑部主事,知道從西角門出,意味着帶犯人到市曹斬首,於是大罵道:“未提審、未定罪,即殺頭耶?何昏聵乃爾!”

事實上,戊戌六君子處刑的確是“未審先斬”,沒有經過正式的司法流程。對不審而斬的原因,在上面那道諭旨中,光緒解釋說,

“旋有人奏稽延日久,恐有中變。朕熟思審處,該犯等情節較重,難逃法網,儻語多牽涉,恐致株連,是以未俟覆奏,於昨日諭令將該犯等即行正法。此事爲非常之變,附和姦黨,均已明正典刑。康有爲首創逆謀,惡貫滿盈,諒亦難逃顯戮。現在罪案已定,允宜宣示天下。”

這一則解釋非常令人困惑。朝廷對搜捕維新黨人,明明是出動了雷霆手段,從嚴從重、頂格處罰。但在這裏,又說害怕株連過廣,因此不等審結就先將犯人正法。這於情於理,都是不太說得過去的。

揭祕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第3張

此外,前面這道諭旨,以光緒的名義來發表,也讓人疑竇叢生。誠然,慈禧用光緒名義發表這道諭旨,是想對外營造兩宮和睦的假象,防止給洋人插手宮中事務的藉口。

然而,慈禧回宮訓政,天下皆知;光緒被囚禁,也是公開的祕密。此處用光緒的口吻,來痛斥他自己之前一直重用的臣子,反而坐實了皇帝已被太后控制的事實。清政府企圖在謊言的基礎上,來澄清一個真相,是絕難得到大部分民衆的認可的。

清政府之所以這樣做,主要還是前面提到的,慈禧老太后出於擔心洋人插手大清事務顧慮。擔心拖延日久,洋人過問戊戌政變及囚禁皇帝之事,會使光緒倒向洋人一方,來與她分庭抗禮。是故慈禧決定儘快將這六人斬首,以免節外生枝。

但慈禧沒想到的是,她這樣直接將戊戌六君子公開處刑,也帶來了許多副作用。由於程序不規範、澄清的公告邏輯不嚴謹,讓國內外輿論指責大清皇權壓倒法律。即便清政府對康有爲等人謀反的指控並非無中生有,但人們都更願意相信這只是清廷單方面的欲加之罪。

清政府對此事的處理不當,讓康有爲、梁啓超師徒有機會撇清謀反舉動,將自己塑造成受政治壓迫的變法英雄,打着戊戌六君子爲改革流血犧牲的旗號,在海外散播抨擊清廷的言論,博得了許多輿論的同情,也給大清的國際形象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清政府指控維新黨人謀反,但康、樑卻拒不承認。那麼,究竟糾衆包圍頤和園,綁架甚至殺害慈禧太后的計劃,是否真的存在呢?

從遺留下來的史料看,儘管康有爲等人曾試圖掩蓋真相,但仍有一些蛛絲馬跡殘存了下來。綜合各方面的證據,應當認爲維新黨在當時,是有過“圍園殺後”的意圖的。

揭祕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第4張

證據一:康有爲篡改光緒密詔

在維新變法後期,光緒自知變法過急,已經觸怒慈禧太后,自己的皇帝之位也是朝不保夕。爲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光緒通過楊銳向宮外的維新黨人發出了一封衣帶詔。這份詔書,後來輾轉於楊銳的兒子楊應昶、學生黃尚毅之手。1909年,他們將這份密詔交還給了清政府都察院。

“ 近來朕仰窺皇太后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老謬昏庸之大臣罷黜,……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爲安,化弱爲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其與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及諸同志等,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候朕熟思,再行辦理。朕實不勝十分焦急翹盼之至。特諭。”

從這份詔書中可以看出,光緒的意圖最多隻是罷黜老謬昏庸之臣,推行變法,但前提是不能“有拂聖意”。可見,光緒當時的想法是比較保守的,其本人並未敢有劫持太后的念頭。

光緒這份密詔,主要是發給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這軍機四章京的,康有爲可能也曾見過這份密詔。後來戊戌六君子被處斬,康有爲流亡海外之時,以爲這份密詔已經丟失,無人知道真實內容,於是對其內容進行了篡改。

“朕維時局艱危,非變法不能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太后不以爲然。朕屢次幾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可與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志妥速密籌,設法相救,十分焦灼,不勝企盼之至。特諭。”

在這份詔書裏,康有爲不但把光緒的主要求助對象從楊銳換成了自己,而且還將光緒對變法之策的詢問,變成了走投無路的呼救。這樣一來,雖然康有爲並不承認有“殺後”計劃,但萬一事情敗露,也給自己鋪好了後路。憑着這一說辭,康有爲在海外募集了許多華僑捐款,說要殺回瀛臺,救出皇上。但他卻始終不肯把這份詔書的原件公佈出來。

揭祕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第5張

證據二:袁世凱的說法與梁啓超的信件

關於維新黨人意圖謀反的舉動,主要是由袁世凱抖出來的。後來,袁世凱也在《申報》上公開了他當年的日記。在這段戊戌日記中,袁世凱記錄了在政變前夜,譚嗣同前來邀他共謀大計,劫持慈禧以歸政光緒的過程。

“(譚嗣同)出一草稿,如名片式,內開:‘榮某廢立弒君,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即性命亦不能保。……迅速載袁某部兵入京,派一半圍頤和園,一半守宮,人事可定,如不聽臣策,即死在上前。’各等語。予聞之魂飛天外,因詰以:‘圍頤和園欲何爲?’譚雲:‘不除此老朽,國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問。’”

也正是基於袁世凱的指控,清政府纔給維新黨定了謀反之罪。對於袁世凱的說辭,康、樑二人均矢口否認。在1908年,康有爲給光緒的同父異母弟,攝政王載灃寫了一封書信。在書信中,康有爲給自己進行了辯白。

“戊戌春夏之交,先帝發憤於中國之極弱,強鄰之侵凌,毅然維新變法以易天下。其時慈宮意旨所在,雖非外廷所能窺伺,就令兩宮政見小有異同,而慈孝感召之誠,終未嘗因此而稍殺。自逆臣世凱無端造出謀圍頤和園一語,陰行離間,遂使兩宮之間常有介介,而後此事變遂日出而不窮,先帝所以備歷艱險以迄今日,實惟此之故。”

按康有爲信中之意,維新黨意圖謀反,完全是袁世凱生造出來的。他還把光緒皇帝被慈禧囚禁十年的責任,全都推到了袁世凱一人的頭上。當時載灃正想借機打擊袁世凱,因此康有爲的說辭,頗能中其下懷。

但是康有爲的說法,卻有一個疑點。因爲當年譚嗣同想拉袁世凱下水,袁爲保命而向太后出賣他們,道理上是說得通的。但若維新黨沒有謀逆之舉,袁世凱卻誣告他們謀反,不但對袁自己沒什麼好處,反而會因此擔上巨大的風險。袁世凱乃精明絕頂之輩,斷不會爲這種有百害而無一利之事,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

揭祕清朝七十年代的圍園殺後是否真的存在過? 第6張

近年來,學者楊天石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中,發現了當年梁啓超寄給康有爲的一封書信,對破解上述難題頗爲關鍵。信中說道:

“師所上監國書奉到時。袁賊已敗,故措詞不能不稍變易,已僭改若干,謄寫遞去矣。戊戌密謀,鄙意謂必當隱諱,蓋投鼠忌器,今兩宮皆殂,前事非復嗣統者所忍言。非傷德宗,傷孝欽,爲監國計,實無從理此曲直也。故弟子寫信入都,皆力辯戊戌絕無陰謀,一切悉由賊虛擬,專歸罪於彼一人,則能夠開脫孝欽,而事易辦,師謂何如?望爾後發論,跟此一線,以免異同,爲叩。”

原來康有爲前面這封《上攝政王書》,原稿是先寄給了徒弟梁啓超,再由梁啓超代呈給載灃的。梁啓超在信中說,自己對康有爲的上書進行了一些修改,而修改的部分,就是當年的“戊戌密謀”。

從梁啓超的字面意思理解,應該可以推斷,在康有爲一開始的上書中,是透露了些許當年維新黨謀反的祕密的。但梁啓超認爲此事若公告天下,輿論將對己不利。於是梁啓超對這封上書進行了“僭改”,並要求康有爲和他統一口徑,咬定“一切悉由賊(袁世凱)虛擬,專歸罪於彼一人”,以免兩師徒說法不一致,讓人給留下了口實。

此封書信本意爲掩蓋戊戌真相,不料後來未被銷燬,反而成了揭露真相的關鍵證據之一。

證據三:塵封多年的日記浮出水面

在當年的“圍園殺後”計劃中,譚嗣同對袁世凱說,“我僱有好漢數十人,並電湖南招集多人”。因此,這裏面還有一位關鍵人物,即維新黨僱傭而來,組織進行最後“殺後”這一步驟的實施者。他的名字,叫做畢永年。

畢永年是湖南長沙人,在“圍園殺後”失敗後,他逃到了日本,後來加入了孫中山的興中會。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外務省公開了一批檔案,其中就有畢永年當年關於這一事件的日記《詭謀直紀》。

在日記中,畢永年記錄了行動開始前,康有爲與他的祕密對話。一則爲:

“或以百人交汝率之,何如?至袁統兵圍頤和園時,汝則率百人奉詔往執西后而廢之可也。”

另外一則是梁啓超轉達康有爲的命令:

“頃樑君謂我雲,先生(康有爲)之意,其奏鋼皇上時,只言廢之,且俟往頤和園時,執而殺之可也。未知畢君肯任此事乎?”

若畢永年此日記不是僞造,從公佈的資料來看,基本坐實了當年康有爲等維新黨策劃“圍園殺後”的陰謀。只是康、樑師徒爲了自己政治上的利益,對此三緘其口,一直在竭力掩蓋真相。而袁世凱公佈的所謂真實記錄中,其實也有爲自己文過飾非,篡改史實的行爲。因此,袁世凱和康有爲等人在這段歷史上糾纏不清,無非都是爲自己一方的利益集團服務而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