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忠嗣是什麼樣的人?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王忠嗣是什麼樣的人?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大唐名將王忠嗣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自古以來,爲將者都喜歡統領大軍征戰沙場,開疆擴土,成不世之功業,卻常常有那種爲了自己的功績而驅使士卒,以千萬人的生命成自己一時之功,所以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但在唐朝,有一位將軍既領北方四鎮節度使,手下二十多萬精兵;又勇猛善戰,曾經大破突厥,吐蕃;還有大唐強大的國力作爲支撐;卻不願以士卒的姓名成自己的功名,他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王忠嗣是什麼樣的人?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王忠嗣生於706年,父親王海賓在武階之戰中戰死。時年王忠嗣只有九歲,被皇帝召見時伏地大哭,被唐玄宗收入宮中撫養。王忠嗣長大以後,爲人勇猛剛毅寡言少語,富於用兵的謀略,被玄宗誇讚以後必爲良將。733年,27歲的王忠嗣跟隨蕭嵩出河西,率領數百精銳襲擊敵軍。當時吐蕃贊普大酋在鬱標川練兵,部下想要撤退,王忠嗣不同意,親自提刀上陣,衝擊敵軍,斬殺敵軍數千人,繳獲羊馬數以萬計。公元742年,又北討奚怒皆,在桑乾河三戰三勝,威名又傳遍了整個漠北。突厥的烏蘇米施可汗請求投降,王忠嗣卻知道他的投降只是權益之計,並不是真心投降。因此在悉密與葛邏祿、回紇三個部落之間使用反間計策,攻打米施可汗使之敗逃。

王忠嗣是什麼樣的人?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第2張

王忠嗣雖然勇武,但少年喪父之痛卻讓他知道對於國家和將軍來說,一個士兵的死亡頂多只算戰報上的一個數字,但最終受傷的卻是一整個家庭。因此在他任河東節度使後主張穩重安邊,不主動生事。他常說:“在國家安定的時候,爲將者的主要任務是訓練統領士兵,讓他們爲反抗敵軍的侵略做好準備,卻不是主動生事。我不會爲了成我自己的功名而耗費國力”。因此在朔方到雲中數千裏的邊境上,在險要處修建城堡。後來他統領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個人統領精品二十多萬,唐朝建立以來從來沒有一個邊防將領有如此的權勢。

王忠嗣是什麼樣的人?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第3張

唐玄宗想要攻下吐蕃的石堡城,下詔問計與王忠嗣。王忠嗣上奏說吐蕃以舉國之力受石堡城,我們如果強攻,損失數萬士卒但所得的缺無法彌補我們的損耗,因此不建議攻擊。唐玄宗對此很不高興。另一位唐將董延光極力請求攻擊石堡城,玄宗下令王忠嗣出兵接應董延光,王忠嗣對此百般拖延。部下李光弼勸他說董延光如果失敗肯定會歸罪與他,他回答:“拿下石堡城也不足以徹底擊敗敵軍,而失去石堡城對國家也沒有損害。我不忍心用數萬人的生命換我在升一次官,如果別人歸罪於我,大不了再去當個小兵罷了”。後來董延光果然失利,歸罪於王忠嗣。宰相李林甫也在其中進讒言,誣告王忠嗣與太子勾結想要造反。玄宗大怒,將王忠嗣下獄,名將哥舒翰願意以自己的官爵贖王忠嗣的罪,才最終貶爲漢陽太守,不久之後王忠嗣便病故了。後來哥舒翰率兵攻打石堡,果然如王忠嗣所說,攻下石堡但數萬精兵也傷亡殆盡。

孫子兵法說“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指應以國家民族利益爲重,從大局出發,不應考慮個人的功名、得失。王忠嗣手握雄兵,但卻總是可以從大局出發,不會用士兵的性命作爲墊腳石,成自己的功名,是當之無愧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