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西夏王朝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李繼遷聯姻奠定基礎!

西夏王朝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李繼遷聯姻奠定基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夏王朝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李繼遷聯姻奠定基礎!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李繼遷這個人,後世沒有傳下來他的畫像,如果有,我想,他一定是個美男子!

就是這個人創建了西夏這個國家。如果從淳化元年(990年)接受遼國的冊封開始計算,到1227年被蒙古大軍滅亡,這個西北地區的國家存在了237年,比遼國、金國和北宋的國祚都長。

而李繼遷之所以能夠建立這個國家,有着種種原因,其中一種就是他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娶了很多大戶人家的女子爲妻,得到了這些大戶的支持,形成一定規模後,又傍上了遼國,當時掌權的遼國蕭太后選了一位公主嫁給他,形成和親關係,從此他順風順水,終於建立了西夏王朝。

要講西夏首領李繼遷的和親,還得從他的民族說起。李繼遷的民族稱爲“党項”,党項是古代羌族的一個分支。在我國古代,“羌”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古代中原居民對居住在青藏高原東部的很多民族和部落的統稱。值得說明的是,所謂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是羌族。

古代羌族是一個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劃分的,如:白蘭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羣劃分的,如:党項羌、吐谷渾羌等等。而且根據西夏國王自己的敘述,西夏王的祖先是鮮卑的一支——拓拔鮮卑創建的元魏(因爲孝文帝搞漢化,把自己的姓該成了元,歷史上也有人叫北魏爲元魏)的後人。根據歷史記載,北魏的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大興改革,改姓氏爲元,推行漢化,遭到當時周圍不少拓拔貴族的反對,於是很拓拔的貴族遠徙代北(回老家),一部分拓拔人則西遷入居了關中一帶,並跟當地的羌人逐漸生活在一起。

西夏王朝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李繼遷聯姻奠定基礎!

因爲人口數量較少的鮮卑拓拔人在中原地區經過與漢民族的接觸,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思想,與周邊多數民族相比具備更加優越的政治統治藝術。因此羌族雖然人口多,也服從他們的統治,逐漸形成了鮮卑特徵和羌族特徵相結合的民族特徵,族羣也越來越大。

唐朝末年,拓跋思恭成爲党項族的首領,同時受封爲夏州(治今陝西靖邊北)偏將,鹹通末年據宥州(治今內蒙古鄂托克旗),自稱刺史。黃巢入長安,拓跋思恭被唐僖宗封爲左武衛將軍,權知夏綏銀節度使。抵達王橋,被黃巢擊敗,之後與鄭畋等四節度同盟,屯兵渭橋。中和二年(882年),皇帝下詔命他爲京城西面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後進封四面都統,權知京兆尹,對剿滅黃巢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黃巢被平後,拓跋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國公,賜姓李,拜夏州節度使。李思恭死後,乾寧二年(895年),他的弟弟李思諫爲定難節度使、思孝、思敬爲保大節度。統轄夏、綏、銀、宥、靜五州。在他死後,他的李氏(拓跋)家族一直牢牢的控制着這五州,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北部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在古代叫河套地區。

歷史進入了五代時期。無論中原的樑、唐、晉、漢、週五個朝廷如何更替,在西北的河套地區,拓跋思恭的家族都是這裏的土皇帝,無論是哪個朝代建立了,他們都會去稱臣,被授予的職位永遠都是定難軍節度使,還是這裏的主人。即使宋朝建立後也是一樣。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李繼捧襲位。李繼捧能力一般,是因爲宋太宗的扶持才接任代理節度使的,並不能服衆,本家一些叔伯還有兄弟,都對他的位置虎視耽耽。眼看危機臨頭,於是,他在982年,去向宋太宗提出歸順。把五州獻給朝廷,要求在朝廷裏做一個官職。

宋太宗想想這一片土地己經在党項族人手裏經營了近200餘年,牧場廣袤,牧養無數牛羊,出產名種戰馬,與漢地交界,胡漢兩種生活方式並存,党項的農耕極爲發達,與宋交界,尤爲可貴的是,其南部更出產當時可以作爲貨幣流通的上等青鹽,且產量巨大,一年能出產近一萬五千餘斛。這是一片多麼富饒神奇的土地啊,歷數中原諸州,能不能再找出另一塊物產如此齊全,地域如此廣大的土地呢?很難!於是,宋太宗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

當時任銀州押番落使(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地方官)的李繼遷得知夏州節度使、族兄李繼捧去宋朝東京朝見太宗,獻出了党項李氏世代居住的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太宗還下詔讓李氏家族統統到東京做人質時。此時,李繼遷可不幹了,他與弟弟李繼沖和親信張浦等商議說:“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洲,我們萬不可離開故土。乾脆殺掉宋朝派來的使節,佔據綏、銀二州,公開和宋朝的軍隊幹!”謀士張浦根據當時尹憲以重兵屯守境上,而歸附宋朝的李克文又兼知州事,党項各部態度猶豫不定的不利形勢,認爲倉促起事勢難成功,主張暫時撤到漠北,建立新的根據地,然後聯絡党項各部酋長,再捲土重來。李繼遷採納了張浦的建議,假稱乳母死,要出城安葬,偷偷把兵器裝入喪車,騙開夏州城門,率隊奔出城門,逃往可地斤澤,地斤澤位於如今的鄂爾多斯中部的草原地帶,李氏家族在這裏很有影響。於是,李繼遷到各地方部落去爭取支持和援助。

984年(宋太宗雍熙元年,遼聖宗統和二年九月),宋的夏州知州尹憲和都巡檢曹光實爲了徹底解決李繼遷。夜襲地斤澤李繼遷的大本營。李繼遷沒有任何防備,遭到慘敗。李繼遷的親人只有弟弟與他一起逃脫,連老孃和老婆都被宋軍俘虜,押回了夏州。

在這種情況下,李繼遷沒有氣餒,走訪當地党項族的豪門大族、部落首領,特別是那些有女兒的人家,願意以他世代貴族、李唐王朝的王者身份,當他們的女婿。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党項族當時的女子婚前是可以自己選婿的,而且要“試婚”,甚至需要有了孩子後才結婚。而結婚後,就只能從一而終了。党項族的女子比較開放,他們和李繼遷見面後,幾乎都同意和他結爲夫妻。李繼遷通過與這些“土豪”的聯姻,他的聲勢壯大了起來。

手中有了些實力,李繼遷和他的弟弟李繼衝向宋朝的地方官曹光實詐降成功,殺死曹光實,奪回銀州和會州,讓西夏形勢徹底逆轉,人馬迅速聚集了到了六七萬。可是,後來宋朝大將王侁在銀州城北,大破李繼遷,陣斬其5000餘人,李繼遷再次敗北,逃入茫茫的戈壁荒原。

(順便說一句,這個王侁後來和著名的楊繼業同爲潘美的部下伐遼,因爲不聽從命令,冒進之後,又不顧楊繼業的死活逃跑,造成了蕭太后抓住了楊繼業的局面。)

李繼遷在與宋朝軍隊數次的交戰中敗多勝少,這些嚴重製約着西夏的收復。在這種情況下,李繼遷自然會考慮何去何從,或“請婚以結強援”之事。

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遼聖宗統和四年),他對部衆說:“我們起兵多年,但至今依然不能光復舊業,收復夏、綏、銀、宥、靜五州,宋國太強大了,單憑我們自己,兵力單薄,很難成功。現在北方遼國勢力正強盛,而且現在宋國正在籌劃再次北伐遼國,雙方即將有大戰爆發,我想去遼國尋求他們的援助,來實現光復的大業。”

李繼遷安排弟弟李繼衝暫時率領部下到草原中休整,然後,親自和張浦進入遼境尋求依附。

這就造成了遼與西夏的第一次和親。遼聖宗(實際上蕭太后掌權)以義成公主出嫁給他。《遼史·西夏記》載:“(統和)七年,來貢,以記王子帳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八年正月,來謝。《西夏書事》卷4載:“繼遷既受契丹官,兵勢稍振,自以五百騎款契丹境,言:願婚大國,永作藩輔。時契丹將耶律盼與宋戰於泰州,不利。契丹主欲使繼遷牽制宋兵,許以公主歸之。

當時的遼國,就在李繼遷起兵反宋的982年,年僅33歲的遼景宗駕崩。繼承皇位的是他年僅12歲的兒子遼聖宗,留下29歲的寡婦蕭燕燕,蕭燕燕成爲遼國事實上的決策者,此女就是著名的蕭太后。經過蕭太后的努力,幾年內,基本壓服了對她統治不滿的契丹貴族們。這時又要面對宋太宗的強大軍事集團的進攻。李繼遷在這個時候來投正是時候。如果李繼遷能成功的在宋的西北方向對宋形成威脅,對於減輕遼國的軍事壓力,作用太大了。蕭太后想到這些,親自接見了李繼遷、張浦二人。雙方達成共識,李繼遷向遼國效忠,順利成爲大遼的臣子,被封爲定難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弟弟李繼衝被任命爲副使。現在他有了比宋更強大的遼的支持。已經陸續有部落宣佈棄宋投遼(也就是投奔李繼遷)。

李繼遷積極配合遼的軍事行動,不斷襲擊宋朝西北邊境。本來已經安靜下來的西北再次血雨腥風。這一年,宋軍對遼國的北伐以先勝後敗而告終,李繼遷在遼國上下得到了應有的信任。

李繼遷的和親使西夏不但起到了“牽制宋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在各部族中的政治威望與號召力又有了很大提升,即《西夏書事》卷4中所說的“契丹妻(李繼遷)以公主,羌部懾服”。

和親的第二年即統和八年(990年)十二月,遼又將李繼遷封爲夏國王(先生一直認爲,西夏的歷史應該從此時開始,而不是李元昊稱帝開始。)

與此同時,遼因與宋交戰失利,士氣低落,又“遣使促繼遷進兵”,“令益困中國(北宋)”。另一方面,和親不久,李繼遷就開始不斷地出擊北宋。如統和八年(990年)九月,“李繼遷獻宋俘”;十月,“大敗宋軍”;十二月,“李繼遷下宋麟、鄜等州”。李繼遷的這些舉措,從側面反映了遼以和親結交軍事同盟以及以此扶植西夏使其牽制北宋的意圖。同時,也是扶植了西夏,擴大了西夏的政治影響。或者說,當時的中國,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