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果英宗能聽王直的諫言 甚至就不會釀成土木之禍

如果英宗能聽王直的諫言 甚至就不會釀成土木之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中期面臨的一次重大危機,在皇帝明英宗被俘的情況下,以于謙爲首的朝臣力推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而後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打退了也先。

說起土木堡之變的功臣,排第一位的肯定是于謙,然而於謙性格過於剛直,得罪了同僚,又因爲舉薦朱祁鈺登基,陷入了皇室鬥爭中,在英宗復辟後以謀逆的罪名被冤殺。

除了于謙以外,其實還有一人的功勞也不在於謙之下,如果英宗能聽他的諫言,甚至不會釀成土木之禍,給明王朝帶來巨大的危機,此人就是時任吏部尚書的王直。

如果英宗能聽王直的諫言 甚至就不會釀成土木之禍

在寫明史的書裏,提到王直時,通常會用一個詞形容他,那就是老臣。老臣王直,這個“老”字可是貨真價實的。

通常我們形容一個臣子資格老,聲望高時,會用三朝元老這個詞,四朝元老那就了不得了,而王直呢,在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當官,然後歷經仁宗、宣宗、英宗、代宗4個皇帝,實打實的五朝元老。

正統十三年,瓦剌部也先率軍進犯明朝邊境,明英宗誤信太大監王振讒言,欲率幾十萬大軍親征。

臨行前,王直上書勸諫:“不必親御六師,遠臨塞下。況秋署未退,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未充。兵兇戰危,臣等以爲不可。”

王直認爲作爲天子,所要做的事情不是親率大軍出征,而是要坐鎮於朝堂之下,“申號令,堅壁清野”,派遣謀臣猛將、堅甲利兵前去即可鎮守邊關。然而英宗年少氣盛,不聽王直的勸諫,執意親征乃至釀成大禍。

當土木堡兵敗,英宗被擒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朝堂上立馬亂成一團。在此危急時刻,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先是力主朱祁鈺登基,而後又組織北京保衛戰,挽狂瀾於既倒。

如果英宗能聽王直的諫言 甚至就不會釀成土木之禍 第2張

但在於謙耀眼的光環之下,我們不要忘了王直所起的作用。

英宗出征之時,“命直留守”,王直當時是吏部尚書,位居六部之首,加上是四朝元老,深得百官敬重,可以說王直的影響力當時遠遠在於謙之上,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左右當時的局勢。

從局勢的發展來看,王直所做的決策都是正確的。

首先,王直堅定地選擇反對南遷,並沒有聽信徐有貞“星象有變,當南遷”的說法,然後又率羣臣請朱祁鈺攝政,“勸王即位,以安反側”。

其次,王直身爲朝臣中職位最高、威望最重的人,在危難之時能夠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朝臣議屢上,皆直爲首”,但王直卻有自知之明和識人之智,認爲自己不如於謙,“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爲“,將權力讓給於謙,由他負責處理具體的事務,而自己“雍容鎮率”,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在危難之時能夠不戀棧權力,而是知人善用。王直在土木堡之變中的表現雖然不如於謙那般驚豔,卻也功不可沒。

打退也先之後,景泰帝論功行賞之時,王直被加封太子太保,這一點也說明王直的功勞是得到景泰帝及朝堂上下認可。

王直的厲害之處還在於他對於局勢精準的判斷能力。

如果英宗能聽王直的諫言 甚至就不會釀成土木之禍 第3張

當徐有貞、石亨等人密謀奪門迎立英宗時,另一邊,王直也在謀劃復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爲太子,然而可惜的是,這個奏章還沒有送上去,就發生了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的關鍵在於景泰帝朱祁鈺無子,而英宗被軟禁於南宮多年,積有怨氣,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又被廢,這才被徐有貞、石亨趁虛而入。

從景泰帝得知奪門的主角是英宗時,連說:“好!好!”,可以看出在沒有子嗣可以繼位的情況下,朱祁鈺是有考慮將皇位還給英宗一脈的。

假若王直的奏疏能夠上達天聽並得到批准,那麼奪門之變便可能不會發生,讓明王朝可以少經歷一次波折。可惜的是,還沒來得及上疏,事情已經發生,不能挽回,難怪王直會感嘆:“是疏不及進,天也”,天意不可違。

英宗復辟後,于謙、大學士王文被殺,同爲土木堡之變功臣的王直感覺心灰意冷,於是上疏乞求致仕。回鄉幾年後,王直去世,時年84歲,諡號文端,算是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