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爲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爲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錚臣,他和唐太宗一個善於勸諫一個善於納諫,成了搭檔最好的一對君臣。可是,魏徵的勸諫並非我們想象的一句話說出去噎死人,他的話也講究技巧。

貞觀12年,越王李泰向李世民反映,有大臣對他這個親王不尊重。李世民很惱火地召集大臣,然後劈頭就發火:我有句話要告訴你們,以前的天子是天子,現在的天子就不是天子了嗎?以前的天子兒是天子兒,現在的天子兒就不是天子兒了嗎?當初隋文帝時期的天子兒多厲害,想怎麼說大臣就怎麼說。我自然不會放任我的兒子們那樣,但如果我不管他們,你們是不是都不聽他們的?

爲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皇帝震怒到如此地步,房玄齡等大臣雖然一頭霧水卻還是磕頭認錯。只有魏徵正色說,沒人敢輕視越王。按照儒家思想,大臣是爲國家服務的,即使做的不對,也不允許親王侮辱。隋朝的事情能當經驗嗎?那些親王后來都怎麼樣了?不都沒有好結果嗎?

魏徵的聲音比唐太宗還大。他頓了頓接着說,如果我們生活在無道的時代,別說親王,誰都可以橫行霸道,可現在是開明時代,是有道明君在指揮我們,怎麼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爲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第2張

魏徵用打一巴掌給個棗的方式,批評中含着表揚,不但讓唐太宗平息了怒火,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唐太宗從這件事以後還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見了親王不必行禮。

還有一次,唐太宗的親家,蜀王妃的父親楊譽犯了錯,被有關人員抓去審問。恰好楊譽的兒子在唐太宗身邊工作,他把父親被抓的事告訴唐太宗。唐太宗聽了很生氣,皇親國戚也敢抓?他立刻問是誰幹的,還要免了人家的官。

爲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第3張

魏徵勸諫道,自古以來皇親國戚是最難治的,如果放縱,以後會更難收拾。大臣依法問話,這是遵守國家法律,皇帝應該支持,不應該縱容。自古以來,只有您能治這種人,能防微杜漸。

又是一個寓批評於表揚中,魏徵的勸諫,既擺出了事實,又照顧了皇帝的面子,可謂兩全其美。

對內,魏徵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對外,他也同樣提出了好建議。

爲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第4張

唐太宗要讓使者去西突厥冊封,又讓使者冊封完了順便在當地買一些好馬再回來。對比,魏徵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爲,冊封是大事,體現了唐朝對突厥可汗的認可度,一定要專使專辦。冊封的同時買馬,是可以節約成本,但突厥可汗心裏會犯嘀咕,到底是冊封來了還是買馬來了?人家有可能認爲,唐朝買馬是主要的,冊封是順便捎帶的,這樣會破壞突厥和唐朝的關係。如果我們搞好關係了,唐朝的威信在突厥建立起來了,還愁沒有好馬嗎?

爲什麼魏徵的諫言,唐太宗基本是都聽? 第5張

魏徵從國家層面考慮問題,從國家利益出發。這種出於公心的決定,唐太宗怎麼會不聽他的?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徵高麗失敗,他非常感慨地說,如果魏徵還在,他一定不會讓我有這次失敗。

當李世民說出那段名傳千古的那段“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後,他哭了很久。

不是別人沒有勸諫,是別人的勸諫說不到點子上,打動不了唐太宗,讓他聽不進去。因爲魏徵是全心全意爲他好,爲國家好,爲大唐江山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