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用“紙上談兵”形容趙括真的合適嗎?白起提起他都恨得牙癢癢!

用“紙上談兵”形容趙括真的合適嗎?白起提起他都恨得牙癢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用“紙上談兵”形容趙括真的合適嗎?白起提起他都恨得牙癢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耐人尋味。根據考古發現,紙張雖然在戰國時期便已經出現,但並未被廣泛的接受和應用。直到東漢蔡倫改進技術,發明用纖維廢料經特殊工序製成的"蔡侯紙",人們才慢慢用起紙來。

用“紙上談兵”形容趙括真的合適嗎?白起提起他都恨得牙癢癢!

直到魏晉時期,紙才終於被廣泛使用,"洛陽紙貴"的典故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這樣看來,"紙上談兵"的典故應當不會早於魏晉。畢竟在這之前,這一成語可能就要改稱"簡上談兵"、"竹上談兵"或"帛上談兵"了。

有人認爲,紙上談兵可能來源於宋朝愛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而最貼近紙上談兵四字的則是明初文人劉三吾在《湘南雜詠》中寫就的"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一句,由此看來,紙上談兵雖寫的是戰國人物和故事,但這一成語的誕生年代或許與戰國相隔很遠。這也說明,成語的誕生多有強加附會的意思。

"紙上談兵"意爲空談理論,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其衍生緣於戰國時期一場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

秦趙兩國交鋒,趙國將領名將廉頗來取守城戰略招至趙王不滿,臨陣換帥。將名將廉頗改爲熟讀兵書的趙括,趙括爲名將趙奢之子,但其名聲卻正好相反。趙奢以軍事能力卓越而聞名,趙括卻因打輸長平之戰,致使趙國國力一落千丈而被加上"紙上談兵"的嘲諷。

然而,這場事關兩國長期發展綜合國力的戰役,之所以敗真的只怪趙括嗎?趙括爲什麼會輸?他真的是一個庸才嗎?

用“紙上談兵”形容趙括真的合適嗎?白起提起他都恨得牙癢癢! 第2張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的背景。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國爲了爭奪上黨地區而與趙國爆發衝突,秦國的左庶長王齕攻打趙國,而趙軍主將廉頗則固守不出。

其實,面對氣勢洶洶的秦軍,廉頗築起高牆,消耗對手的戰術是十分成功的。然而這樣的一種戰術,對本國的國力同樣是一種考驗。戰爭後期,趙國向他國借糧,說明缺糧,難以久持。趙向秦求和但未果說明趙王急於結束戰爭,趙王對廉頗作戰方式不滿。秦國丞相范雎在趙國散步謠言說:"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爲將耳。"

趙孝成王果然相信,便改派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爲主將,統率趙國軍隊。

用“紙上談兵”形容趙括真的合適嗎?白起提起他都恨得牙癢癢! 第3張

這時,趙國丞相藺相如勸諫道:"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就是說,趙括能夠通曉父親趙奢的兵書戰法,卻不能夠對之進行理解和變通。

不過,急於求勝的趙孝成王可不管這一點,他執意以趙括爲將,並讓其主動出擊。

藺相如認爲趙括雖然自幼學習兵法,對行軍作戰之事信手拈來。但他驕傲自矜,認爲全天下沒有人能夠在打仗這方面勝過他。他曾經和父親趙奢談論軍事,趙奢雖然沒有問題能難倒他,但卻並不認爲兒子是真正的領兵有方。

趙括的母親詢問趙奢原因,他回答:"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括確實很有天分,但他自我感覺太過於良好,把戰爭想得過於簡單。趙奢敏銳地預見到如果有一天他真的領兵打仗,會導致趙軍的失利。

趙孝成王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君王,毛遂說他不能領兵,趙孝成王非要他領兵,導致兵敗毛遂羞愧自盡。趙括爹媽都說趙括不行,趙孝成王非要趙括領兵,識人確實特別。

用“紙上談兵”形容趙括真的合適嗎?白起提起他都恨得牙癢癢! 第4張

趙國換將,秦國呢?秦國也換了將。秦國開始的將是王齕,這大約是趙王敢換將的原因之一,可能認爲秦國並沒有把主力放入戰爭。然而秦國卻悄悄把主將換成了白起,白起一生無敗績,軍事能力了得,就是廉頗和趙奢也未必能贏他。趙括作爲軍事小白,碰上這麼一個對手也是無奈。秦國當時將十五歲的男孩都納入戰爭,是舉全國之力對付戰役。反觀趙國,趙王和秦王對峙三年,卻未積極爭取支援。

不過,趙還是投入了約四十五萬兵馬,也下了本錢。秦投入了多少衆說紛紜,有說五十萬,六十萬,一百萬。但無論是哪個,都比趙國多。

趙括到達戰場,一改原本的指令,率領兵士主動出擊。而秦軍剛剛到來的上將軍白起早已做好準備,他先是佯敗,將趙括吸引得全力追擊,然後又派出一支部隊迂迴到趙軍後方,對其形成包圍態勢。隨後,白起以騎兵將其分割開來,使其相互孤立,陷入慌亂。

最後,白起又將趙軍的糧道切斷。這一連串的計策讓根本沒有領兵經驗的趙括無暇應對,只好先全力防守。

四十多天後,趙軍因爲飢餓而戰力大減,士卒離心。於是趙括孤注一擲,率領精銳衝殺,最終被射殺。史載:"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趙輸了,但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趙敗了,但秦的損失也很大,趙括打不過白起,但也沒讓白起好過。

趙括軍事能力如何,史書無更多記錄。但就結果來說,他在趙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打到白起都恨得牙癢,大約不是個只知道理論不懂得實踐的人。白起說的"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大約也是對長平之戰感觸太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