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趙括真是“紙上談兵”之輩嗎 斷糧後死磕白起46天

趙括真是“紙上談兵”之輩嗎 斷糧後死磕白起46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260年,長平古戰場,秦軍四月攻趙,秦軍主將已是王齕,趙軍主將已是廉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也就是長平之戰的第一階段,雙方在一系列試探性接觸中,趙軍吃了不少小虧,於是廉頗開始紮緊營壘打消耗戰,企圖等到秦軍糧食耗盡自行撤退。畢竟戰爭已經過去三個月,且過了夏季之後,大家各自陣中的大量輔助勞力都要幹農活兒了。

這戰之前,在趙國宮廷之內,趙豹勸說趙孝成王不要招惹秦國的三大理由是:“秦國用牛耕田(農業優勢),水路運輸糧食(後勤優勢),士兵受封上等田地(體制優勢)。”第三條也就是說秦軍戰意更濃、士氣更足。那麼廉頗如果知己,就該像孫臏那樣一開始便堅決避戰。但他沒有,等挫傷了自家銳氣之後,纔開始消極避戰。

消息傳到邯鄲,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本來就不滿意廉頗的戰法,發動傾國兵力四十萬,精銳盡出,交給大將,在秦、趙之間的韓地,從四月打到七月,換了哪個國君也心疼糧食啊。何況與秦軍面臨的問題一樣,到了秋天,是必須要幹農活兒的。

趙括真是“紙上談兵”之輩嗎 斷糧後死磕白起46天

這種想辦大事兒但只花小錢兒的心態,在趙孝成王他爹趙惠文王還活着的時候,就在趙國宮廷中有體現。這也是守成仁義君主們的通病。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相國安平君田單曾與大將趙奢有過一次交談。田單說:“您每次用兵太多,百姓都不能耕種了,糧食也要從別國買入,還要長途輸送,這不是長久之計。我聽說帝王用兵都不過三萬精兵,然後天下歸服,而您每次動輒十萬起步,這不算本事。”

這個田單就是擺火牛陣復齊的那位,他說出來的意思是:同樣一件事情,帝王出三塊就能辦成、辦好,你非要花十塊錢才能辦成,辦成了也不算你本事。這位仁兄其實不過是想表達一個沒說出口的意思而已:“你不如我,我只花七塊就夠了。”

趙奢回答說:“您懂啥呢,三萬精兵是劍身,十萬民夫不過是劍環、劍刃、劍珥和佩帶,古時候的城池與現在的城池規模能夠一樣嗎?現在的十萬民夫除了運送糧食,背運器械,還要造出聲勢,圍住堅城,或挖地道,或斷水源,或築營壘。三萬精兵是用來解決野戰的,你說我動輒十萬,你怎麼不說現在到處都是方圓千丈、戶口上萬的大城呢?敢於列陣而戰的,從來不超過三萬精兵,但要圍點打援,十萬起步還是少的。”

趙奢的意思就沒有那麼雞賊了:今時今日,十塊錢我保證辦成。我再告訴你這十塊錢怎麼花的。你說的三塊錢能辦成,那是五百年前的老皇曆了,沒有計算通貨膨脹。

可惜趙奢已死,趙孝成王這麼個深宮新君因爲名聲而選了廉頗這麼個相當雞賊的老將。廉頗未戰先怯的心態灌輸到趙國的軍隊中,一路小虧也就並不怪趙軍無能了。當年孫臏化齊軍之腐朽爲神奇的例子,是廉頗所不能比擬的。

秦昭襄王這一邊,面對廉頗怯戰,他當然希望儘快擺脫膠着狀態,與趙軍主力會戰。不過秦昭襄王爲了拿回戰場之內的主動權,卻是使用的盤外招數。他派使節到趙國用千金反間。在使者出訪密集、客卿互相交流的戰國時代,幾個主要國家之間的宮廷是沒有祕密可言的。

對於趙國君臣的脾氣、秉性及愛好,秦昭襄王和他的宮廷自然不難知道,所以針對這些信息的間諜行動的目的,只是簡單順應了趙王想戰的心理。最終在七八月之間,“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也就是趙王換將,而且明確告訴趙括,不要浪費糧食,讓你去當主將就是出擊決戰的。

這是第一個勝負手。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場外兩個君主都想會戰,場內的會戰一觸即發,通過會戰來解決問題是必需的。只不過秦王在場外佔了先手,他花費千金遊說——目的是請場內的趙軍先手。

先手好嗎?先手一定是好的。只不過要先看場外,再看場內。有時候場內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佔了先手、是先發制人,可對方卻後發制人、後發而先至,他感覺自己像個傻瓜。爲什麼?因爲對方敢於在場內後發,往往是在場外已經買定離手了。

第二階段,趙括上任的途中,秦國得到消息,於是悄悄命令武安君白起爲上將軍,王齕爲尉裨將,也就是換了一個王牌名將。而趙括抵達長平前線之後,立即出兵攻秦。列陣之後被白起分割包圍成兩部分,且糧道斷絕。至九月,趙卒已經餓了四十六天的肚皮。

趙括真是“紙上談兵”之輩嗎 斷糧後死磕白起46天 第2張

怎麼說呢,趙括被白起伏兵分割後,還能扎住陣腳,“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糧道斷絕後又堅守四十六天。如果趙括僅僅是現代意義上所理解的紙上談兵之輩,那是不可能的。

在趙軍等待援兵的四十六天內,秦王親自到河內郡,“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這事說明,趙國還是增派了軍隊去解圍的,秦國也快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秦王砸鍋賣鐵動員了這支生力軍,出高平由沁陽沿丹水北上。被圍的趙軍從寨壘工事內看到的景象,便是不但退路被阻,而且遠處又來了一支夾攻的秦軍,更無奈的是,自己的肚皮還在呱呱叫。

這是第二個勝負手。會戰開始了,唯一目標就是贏得會戰。場外的趙王按照自己花錢的風格組織了正常的解圍力量;場外的秦王特事特辦,不但傾盡口袋,而且還賠本做生意。場內的會戰結果就這樣被決定了。名將白起夠狠,但沒有秦王輸血他也只能僵持不下。被後世譏笑的趙括不夠狠?他能在斷糧之後堅挺四十六天,堪稱戰將啦。

戰爭就是這樣,無論場內還是場外,同等量級的選手之間僵持不下的時候,誰能撐得更持久一點,誰能拼得更兇狠一點,誰活。

於是,趙軍最終解圍失敗,糧食也送不上來。軍營內部開始互相殘殺取食之後,趙括知道是靠着最後一點求生意志開始突圍的時候了。於是他把戰卒分爲四隊,反覆衝了四五次,出不去,最後“出銳卒自搏戰”,也就是親自帶着最精銳的敢死隊上陣了。結果趙括被伏弩射殺,乃是戰死沙場。

同時另有“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當然可以想象的是,這四十萬人中大多數是非主戰的隨員和民夫,但也說明被圍困四十六天後,趙軍的大多數有生力量仍然保存了下來,只不過主將掛掉,也就戰意全無了。

這個景象完美詮釋了趙奢爲什麼要爲三萬精兵的劍身配上十萬民夫做劍鞘。真正合戰開始了,精兵如果受挫了,整個軍隊的意志便動搖了。所以史書記載的動輒幾十萬對幾十萬的戰役,合戰傷亡並不會很大。

但只要尉官一旦陣亡,他所指揮的那支精兵單位也就接近崩潰了;將官一旦陣亡,整個軍隊也就崩潰了。如果事後記錄爲死傷慘重,那更多是因爲追擊潰兵過程中的殺戮,是因爲首級換土地,這在東西方都是一樣的。

這一戰之後的收尾階段,陸續打到次年正月才罷兵。第二年九月,秦王命白起再出兵之時,白起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虛”,也就是長平之戰的第二階段包圍與反包圍的拉鋸戰中,秦國也是損失慘重的。

從趙括來說,在指揮長平之戰之前,“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也就是說那時他已經是個有了戰功的將軍了。至於趙王賜他的金帛,是藏在家裏,還是購買便宜的田產,那是趙括個人的事情,但趙括的實戰經驗與實戰成績,絕對是將軍級別的。

從秦國來說,縱使反間,最核心的目的是希望換一個不堅守打消耗的速戰型主將。如果趙括就是一個書生二世祖,基本上,別說千金,拿萬金去趙國運作這個事情也是沒戲。換將這件事情,公平客觀地說,是秦國希望把雞賊型主將換成教條型主將,但首先人選肯定是足夠作爲主將級別的。

趙括真是“紙上談兵”之輩嗎 斷糧後死磕白起46天 第3張

從趙國來說,趙王就是要打決戰,而趙括基本上算是忠實執行了組織安排。趙括的母親向趙王反覆申訴趙括不適合做主將的理由,對趙王說自己的兒子是廢物,這是面上的話。

至少在我看來,估計趙母不是覺得自己的兒子不能打仗,是知道當時趙軍的情況。廉頗在前兩鼓已經把士氣搞沒了,趕上自己的兒子接手第三鼓,再按一貫摳門的趙王意思去打決戰,這是行不通的,必輸、必敗、鐵定完蛋。所以趙母怎麼辦?和趙王說自己的兒子是廢物吧。

從《史記》來說,除非把《廉頗藺相如列傳》與《白起王翦列傳》合起來看,才知道,哦,事情是這樣的。以太史公之秉筆,依然還是有些小情緒的,結果只看《廉藺》,趙括就是一個廢物敗家子,加上《白王》,纔算客觀地說,趙括的缺點是教條與機械——沒有把他的君主性格也計算進來,但勇猛夠了,忠誠夠了,戰場經驗也夠了。

想當年趙孝成王他爹趙惠文王在位的時候,面對秦軍大舉進攻韓國,曾問廉頗:“救還是不救?”廉頗曰:“道遠險狹,難救。”

於是趙惠文王再問趙括他爹趙奢,趙奢直接說:“其道遠險狹,將勇者勝。”於是老趙王命令趙奢做主將,救韓國,結果大破秦軍。同樣是道遠險狹,不同的將領有不同的視角。

趙奢說是勇者勝,但領兵出擊之後,紮緊陣腳,看上去畏首不前,糊弄了秦國間諜之後,再全軍卷甲疾行,兩天一夜趕到戰場,築成營壘。之後趙軍又搶佔了制高點,逼着秦軍要麼決戰,要麼撤退,拿到了戰場的主動權。這種會戰形勢之下,才大破秦軍。

相比秦趙兩國的國力處於同一量級但稍有差距,作爲趙國主將的趙括之於秦國主將白起,那就相差了不止一個量級——稱職和超一流的對比。超一流的天才看下面稱職的將官,優缺好壞一目瞭然。

白起在長平之戰前已經有了33年的自領一軍的軍官生涯,被記錄下來的斬首數據就是四十四萬了,與趙、魏、韓、楚都有過交手記錄。而其中趙國的記憶感覺又是最良好的,只在前273年被沉江兩萬戰卒,可前270年趙奢又一戰全部打了回來。

趙括真是“紙上談兵”之輩嗎 斷糧後死磕白起46天 第4張

長平血戰之時,趙孝成王的腦子裏肯定有11年前趙奢的光輝戰績,肯定是趙孝成王力主會戰的參考指標之一,這些記憶讓趙孝成王無所畏懼。他不太覺得白起有什麼可怕,這是他想戰的主因。趙括只因爲是趙奢的兒子罷了,年輕人,沒有哪個是不想立下不朽戰功的。

於是趙括就這麼上任了。相比他老爹,如果兩軍列陣對圓,再無退路,以死相搏,按趙奢說的戰場之上勇者勝,趙括估計沒問題。但老爹沒告訴他戰場之外智者勝,何況趙括還是帶着組織的使命,必須快戰,結果就悲劇了。直到明清之時,話本、小說開始普及,趙括就更加坐實了“紙上談兵”的定論。

春秋時期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也是像趙括這麼幹的,但是一敗再敗還是忍辱偷生,終於換來了一雪前恥的機會。所以說活着很重要,因爲恥辱若是不用勝利去洗刷,久而久之,狂熱的藝術家們就會把一段悲劇逐漸沉澱成一個笑話。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