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猛將太史慈是什麼身份?有人說他是一方諸侯?

三國猛將太史慈是什麼身份?有人說他是一方諸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猛將太史慈是什麼身份?有人說他是一方諸侯?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太史慈是一個怎樣的人?很多人大概都會非常敬佩他的捨生取義吧,印象中的太史慈應該是一個非常豪邁的人,他對於人生意義的言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不過他的身份,很多人只認爲他是一位江東猛將,地位就算再高也是別人麾下的將軍。但其實,如果真的從他的地位而言,或許他可以稱得上是一方諸侯。爲什麼這樣說呢?一起來看看。

三國猛將太史慈是什麼身份?有人說他是一方諸侯?

提起太史慈,或許讀者們都記得他和孫策單挑戰成平手的精彩場景,以及他在演義中臨死前說的一番豪情萬丈的遺言:“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三國志》注引《吳書》原文爲:“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後世對於太史慈的印象,基本都是重義輕生,慷慨豪邁的一員猛將。但筆者今天無意間翻看《三國志》,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關於太史慈的身份,似乎並不僅僅侷限於一員猛將,而更像是一方諸侯。

生平經歷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電視劇以及遊戲中太史慈的形象要麼留着一撮小鬍子,要麼是個小白臉,而實際上太史慈應該是個大鬍子。(其實古人都有蓄鬚的習慣,差別只是鬍子多少與美觀。)

太史慈青年時曾在東萊郡任主奏議事的屬官,東萊郡太守與青州刺史有嫌隙,互相上書攻訐,誰的奏摺先到就會在朝廷那先入爲主留下好印象,州里的奏摺已經先走一步了,於是郡中派遣太史慈去當投書的使者,趕快追趕。太史慈在洛陽公車門前碰到了州里送奏摺的人,於是誆騙那人拿出奏摺,檢查一下署名題頭之類的是不是都寫好了,結果那人拿出來之後就被太史慈給毀掉了。然後太史慈繼續騙他,說你把奏章拿出來給我看的,就算你去告狀自己也有責任,要不然咱倆一起逃跑吧。那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和太史慈一起跑了,然後太史慈又偷偷跑回洛陽,將郡裏的奏摺遞交上去,州里知道後再次上奏已經晚了。因爲走章先到的關係,朝廷站在了東萊郡的一邊。太史慈因此得罪了州里,避禍遼東,那年僅僅二十一歲,但也由此可見太史慈之心智機謀。

三國猛將太史慈是什麼身份?有人說他是一方諸侯? 第2張

箭無虛發的太史慈

孔融在任北海相的時候,聽說了太史慈的很多逸事,於是幾次派人去太史慈家中慰問他的母親。後來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正好太史慈從遼東回到家中,在母親的告知下,決定去助孔融一臂之力。太史慈趁着圍困不嚴密的時候混進城中,見到孔融後本來太史慈想趁着敵軍不多,與對方交戰,但孔融不聽,後來敵軍越圍越多,已經打不過了,只能請救兵。於是太史慈每天早上出城,到城牆外面練習射箭,射完就回城,以此迷惑敵人,剛開始敵人還比較警覺,後來太史慈出來的次數多了,就不怎麼注意了,於是有一天太史慈出城後,突然射死幾個敵人,衝出了包圍圈,請來劉備的援兵,拯救了孔融與北海。太史慈救孔融,孝義完備,智勇雙全,堪稱完美。

北海救孔融

後來太史慈的老鄉劉繇在江南任揚州牧,當時天下已經大亂,太史慈決定暫時去劉繇那裏看看有沒有好的發展,正好趕上孫策攻打劉繇,於是太史慈義不容辭就幫老鄉對抗孫策。後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太史慈單騎外出偵查,正好碰到孫策領着幾個人也出來偵查,於是一番激烈的打鬥,孫策奪了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搶了孫策的頭盔,算是平手。要知道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武藝超羣,太史慈與孫策戰成平手,可見其身手也是非同一般。再之後,太史慈和劉繇跑到豫章郡(大致範圍相當於今天的江西省),先藏到蕪湖裏,後又躲進山中。

孫策繼續進討,終於俘獲了太史慈。太史慈此後效忠孫策,幫助他收攏劉繇死後(劉繇自己病死的)的敗兵散卒,別人都說太史慈去了不會回來,但孫策很相信太史慈。果然太史慈在期限內順利收攏殘部,按時返回,其重義守信可見一斑。後來又抵抗劉表的騷擾進攻,將劉表的侄子劉磐打服了,不敢再來侵襲。太史慈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裏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著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竟然貫穿手腕,牢牢釘在樓棼上,其勇武善射大抵如此。甚至曹操聽說太史慈的威名後,都曾經親自寫信招攬。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三國猛將太史慈是什麼身份?有人說他是一方諸侯? 第3張

地位之謎

關於太史慈的地位,不能僅僅把他當成孫策、孫權手下的一員猛將看待。通過《三國志》上的種種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太史慈也是漢末三國中的一方諸侯。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太史慈在《三國志》裏是和劉繇、士燮合傳,並且是單獨具名成傳。位於后妃宗室列傳的前面,而大都督周瑜、魯肅,以及所謂的十二虎將等等,列傳都在宗室之後。我們知道,劉繇是東漢朝廷任命的揚州牧,是孫策在奪取江東之前這一地區的最高領導人,在漢末曾是一方諸侯,而士燮則是交州牧,是統領着廣東廣西以及雲南、越南部分地區的地方割據勢力,後來投降孫權,使得吳國佔據了交州廣大的土地。同時這一章節裏還提及了江東曾經的一個小諸侯笮融,屬於劉繇的敵對勢力,後被劉繇擊敗。那麼太史慈和這幾個人放在一起,很顯然他也是一方諸侯。

有人說太史慈是劉繇的部下,所以和劉繇放在一起說,但太史慈後來也投降孫策了,《三國志》中其他的降將,比如張遼、張郃、馬超等也沒單獨立傳或者和舊主的傳在一起,怎麼單單太史慈這疏忽了呢?況且古人寫史書的時候是很注意身份地位的,陳壽在身份地位這方面拿捏得很準確,比如說《魏書》中在記敘玩曹魏歷代帝王后,接着就寫了曹魏領土上曾經出現過的諸侯,董卓、袁紹、袁術、劉表、呂布等等,這其中也有投降的割據勢力,比如黃巾軍殘餘勢力的領導張燕,曾經差點殺掉曹操的張繡,以及割據漢中一心修道的張魯。同樣,《蜀書》中,在寫劉備之前,先將四川的前任統治者,劉焉劉璋父子合傳放在最前面。因此,太史與劉繇、士燮合傳,就已經說明了他的地位。

據我個人的猜測,很有可能是太史慈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出了很大力,甚至兩人最開始只是盟友關係,後來太史慈分析形勢與自身實力,以及有感於孫策的個人魅力,才正式向孫策稱臣。孫吳的後人爲了凸顯孫策高大形象與出衆的能力,刻意隱去了太史慈的很多功績與歷史地位,但陳壽出生距離太史慈去世還不到30年,因此很多事雖然沒有書面文字,但仍在口口相傳,於是陳壽根據事實,將太史慈放在了一方諸侯的地位。

三國猛將太史慈是什麼身份?有人說他是一方諸侯? 第4張

那麼我的這種猜測有根據麼?我們還是在《三國志》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首先,太史慈見劉繇時,提到了他倆是老鄉,陳壽提這樣一句,我覺得是爲了顯示二人的平等地位,而不是上下級。原文中還有一句“(太史慈)暫渡江到曲阿見繇,未去,會孫策至”,一個“暫”字說明了,太史慈來江東只是臨時起意,看看老鄉,並沒有投靠的意思。後面“未去”也說明了這一點,太史慈想走但還沒來得及離開的時候,正好趕上孫策攻過來了,出於朋友義氣,才幫劉繇對抗孫策,並不是將劉繇當成主公了。劉繇手下也有人勸他讓太史慈當大將軍,只不過因爲太史慈沒有得到過當時風評人物出名的徐子將的誇讚,劉繇沒同意,只是讓太史慈幫着偵查一下敵情而已。因此,在劉繇那裏,太史慈就只是作爲朋友、盟友出現,而不是部將。

後面太史慈和劉繇一起逃亡到豫章的山裏,“稱丹陽太守”,這裏也很值得琢磨,如果他統屬於劉繇,應該是劉繇封他爲丹陽太守,而一個“稱”字說明,這個太守是他自封的,並不歸劉繇管,即使兩個在一塊逃亡。隨後太史慈被孫策抓獲,孫策大笑對太史慈說,“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居然要和太史慈一同打天下,且不論這話的真假(基本是假的),但孫策這一番話是把太史慈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上,而非手下敗將,這隻能說明,太史慈手下有很強的實力,他本人在江東很有威信,這才值得孫策以平等的姿態對他。這讓我想到朱棣忽悠寧王朱權,要與他中分天下的鬼話,而那個時候朱棣和朱權是平等地位的藩王。

再往後看,劉磐經常出兵騷擾江東,“策於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爲建昌都尉,治海昏,並督諸將拒磐”。分六個縣給太史慈,又統帥其他將領,這其實相當於在江東小天地裏封了一個諸侯王,如果太史慈只是一個普通的將領,怎麼會有這種待遇。後面孫權繼位,“遂委(太史慈)南方之事”,孫策孫權基本上都給了太史慈高度的自治權,自主權,而後面的周瑜陸遜等人並沒有這樣的自由。太史慈很像是劉邦封的韓信、彭越、黥布幾個異姓王,有事商量着來,自己拿主意,聽調不聽宣,當然只是由於太史慈很聽話,忠誠度很高,因此給人以只是孫吳治下一員猛將的感覺

大黃評論:通過《三國志》裏種種跡象表明,太史慈應該算是東漢末年江東地區的一個小諸侯,他以入股加盟的身份,半合作半效忠的聽命於孫策、孫權,具有高度的自主權利,其地位在周瑜等高級將領之上。但不論如何,太史慈智勇雙全,忠義無雙的形象並沒有改變。當然,這僅僅是我的個人分析,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聽之,如果覺得我有道理,那我這篇文章寫得就很成功了,如果覺得我是胡說八道,也歡迎交流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