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肅順之死的真相,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滿清是封建社會的終結,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所以,人們對於滿清的瞭解往往也會比其他朝代更加廣泛和深入,尤其是飽含屈辱色彩的後滿清時代,更是無數華夏兒女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當然,後滿清時代雖然讓人痛惜,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它所留下的成就。在“內憂外患”中,一羣能臣幹吏脫穎而出,力求托起大清渺茫的希望。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走上歷史舞臺,寫下屬於自己的一頁。但是,還有一個人,雖然曾經和他們一樣赤膽忠心、鞠躬盡瘁,但是,卻由於太多原因,被掩埋在歷史的“儲藏室”裏,爲塵埃所矇蔽,他就是肅順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1861年8月,咸豐皇帝去世。臨終前爲兒子同治皇帝留下了以肅順爲首的八位顧命大臣,同時,也留下了可以制約顧命大臣的兩方大印,分別由慈禧和慈安掌控。看似萬無一失的安排,卻將朝堂中的黨爭徹底激化。11月,覬覦權力的慈禧和不甘心受到冷落恭親王奕聯合發動了“辛酉政變”,將顧命大臣一舉擊敗。其中,載垣、端華被賜死,肅順被“斬立決”,其餘要麼流放、要麼革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

在封建社會的派系爭鬥中,“成王敗寇”已是規律,本來無可非議,但給肅順定的主要罪名卻迷霧重重——叛逆罪!到最後也不知道他到底判了誰、逆了誰?除此之外,還有自由進出內廷、目無法紀、專橫篡權、抗違不進、有旨不尊等等等等,罪名有十餘條之多。當肅順被押赴刑場時,路邊百姓還紛紛向肅順投擲菜葉、勢頭、泥土等物,讓本就毫無還手之力的肅順更加凌亂不堪。行刑時,肅順堅決不跪,劊子手用鐵錘敲碎其兩脛骨才使他跪下受刑。這位咸豐時期最有手段、也最有可能挽回大清頹勢的朝臣就這樣被命運所扼殺,他的過往也被那個當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葉赫那拉氏完全掩蓋,甚至於他的名字都逐漸被人遺忘,忘了曾經有那麼一個舵手,將滿清這艘千瘡百孔的戰艦駛向了正常軌道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我沒有資格爲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洗白”,但我覺得有必要讓人們瞭解那段塵封的歲月和被塵封的肅順。

這個標題中有兩個意思,第一:肅順究竟是奸臣還是忠臣?第二:肅順爲什麼被塵封?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歸咎在一起,只要明白肅順推行了哪些條令、這些條令又得罪了哪些人就可以。

肅順不但是滿人,還是正宗的愛新覺羅氏、鑲藍旗人。他早年並不得志,只是一個小人物,但是卻耳染目睹了八旗子弟的腐朽和沒落,也對朝廷時局有着不同於他人的見解和看法。後來,太平天國的聲勢不斷擴大,爲了應對“朝中無人”的尷尬局面,肅順纔在載垣、端華的舉薦下,逐步得到咸豐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當肅順掌權後,立即開始推行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施政策略:

一:重漢抑滿

“重漢抑滿”包括兩個方面,即“重漢”、“抑滿”

重漢

自皇太極建立大清之後,就意識到漢人官員在滿清統治中的重要性,在六部的設立中,還專門爲漢人官員保留了位置。然而,再華麗的語言和口號也難掩滿、漢官員在地位上的懸差和《大清會典》中“各部院衙門堂司,悉令滿洲掌印”的事實。滿人始終是主導,漢人只是“輔助性”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掌握實權。在經過嘉慶、道光兩位平庸皇帝之後,到了咸豐朝,滿洲官員的腐朽已經達到頂峯,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朝廷所依賴的八旗軍、綠營軍在太平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這種沒落已經成爲制約國家發展的“毒瘤”,“重滿抑漢”的思想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肅順,無疑是最早看清這一點的人

據《滿清野史續編》記載,肅順對待各部院滿人官員十分苛刻,但對漢人官員卻謙恭有加,而且他還喜歡招攬漢族人才,陳孚恩、黃宗源等人都是在他的舉薦下步入仕途,或成封疆大吏,或爲朝廷重臣;就連對漢人存有忌憚心理的咸豐皇帝,在肅順的影響下,也提拔了一大批漢人官員,像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人,這些人都成爲後滿清時代的政壇精英。尤其是曾國藩,有名無實了7年之久,後來還是在肅順的極力保舉下,纔開始擁有實權,也開始扭轉“湘軍”的潰局;而肅順爲了保下左宗棠,更是不遺餘力地周旋在皇帝和滿洲貴族之間,才從“刀口”下救了左宗棠一命!

看看肅順提拔的這些人,誰能不服他的眼光?

抑滿

滿、漢猶如天平的兩端,始終都是此起彼伏的狀態,肅順“重漢”的同時,必然會侵犯到滿洲貴族階級的利益

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後金(大清)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八旗軍亦兵亦民的政治策略,戰可上馬,修可耕種。可後來,隨着天下的平定,八旗子弟開始墮落,旗人完全成爲依賴皇帝恩賜的一個羣體,而朝廷根據自己所謂的“祖訓”,也將八旗人的特權一再提高。生來就等於有了“鐵飯碗”的八旗人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安逸——腐化——沉淪!別說耕種,就是騎馬射箭都被荒廢,整日出入風月場所和茶館戲苑,遛鳥的興致比什麼都大。久而久之,不勞而獲、養尊處優的惡習就氾濫成風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4張

肅順爲了改變這個現狀,逐漸減少了對旗人的優待、降低了旗人的俸祿,後來甚至向咸豐皇帝提出“讓旗人自謀生路”的建議,爲的都是提振旗人當年的進取之心、奮鬥之心,可惜這個提議沒有得到咸豐的鼎力支持,被迫廢止。

肅順“重漢抑滿”的策略在當時有很強的前瞻性,對漢人的扶持頂住了太平天國帶來的壓力,但是對滿人的壓制卻沒能得到貫徹實施。這樣一來,最後一個挽救八旗軍的決策就這樣被錯過。非但如此,肅順對滿人的態度也激起了統治階級中保守派的強烈敵視,這都爲日後肅順的落幕埋下隱患

二:整頓官場

肅順在整頓官場上的作風從三件案子就能看出:

其一:科場受賄案

清朝走到咸豐時期,科場腐敗已經深入骨髓,各個環節都成爲受賄、索賄的集中點,一些史書中甚至公然稱其“大庭廣衆、不以爲諱”,這樣一來,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多有真才實學的平民子弟遺恨考場,而那些不務正業的浮誇子弟卻高榜提名,這嚴重影響了朝廷對人才的選拔。但是,所有官員對此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得過且過,致使科考在士子們心中已經失去了“公正”的含義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5張

肅順掌權時,發生了天下震驚的“戊午科場案”,這樣的事放在任何一個前任手裏,那都不算事,但是肅順是打着扭轉科場腐敗的決心來的,所以,這件事就成爲一個典型,查來查去,竟然牽扯了當時的大學士柏葰。按照慣例,一品大學士即使有罪,到最後也會被皇帝赦免,可是,在肅順的堅持下,咸豐最終判了柏葰“斬立決”,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也只能怪柏葰撞在了肅順的“刀鋒”上

“戊午科場案”發生後,整個科場立馬煥然一新,各種弊端也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在“辛酉政變”之後,科場風氣再度敗壞,直至取消科舉

其二:戶部寶鈔案

當時一些官員和不法商販利用朝廷進行幣制改革之機,徇私舞弊、中飽私囊,引起百姓的強烈不滿

咸豐八年,咸豐皇帝命令載垣、端華、僧格林沁等人進行調查,“戶部寶鈔案”就此浮出水面。怒不可遏的咸豐迅速調肅順爲戶部尚書進行全面查處,最終導致4名官員被斬、1人斬監侯、3人流放,查抄的商家和官員達到近20家之多。《清朝檔案史料叢遍》中甚至聲稱:“南北兩監、囚滿爲患”!嚴苛程度可見一斑

“戶部寶鈔案”的發生,不但震懾了所有官員,也維護了日漸低下的朝廷威信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6張

其三:耆英案

耆英在當時絕對屬於“權臣行列”:三朝元老不說,還先後擔任過禮部、工部、戶部、吏部尚書之職,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簽約大臣就是他。由於得到道光帝的賞識,他還被擢升爲大學士兼鑲白旗滿洲統領

咸豐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耆英再度被任命爲簽約大臣前往廣州和英法商討條約事宜,但是,由於英法使臣對耆英存在牴觸和漠視,耆英一怒之下就離開廣州、回到京城。當時耆英可是“欽差大臣”的身份,要知道,沒有得到皇帝允許就擅自回京,這和戰時將領棄城而逃是一個罪名,那就死罪。

咸豐多少有點爲他開脫的意思,就命令衆大臣進行討論。以恭親王奕爲首的保守派主張將其定爲“斬監侯”,只要暫時保下他,風頭一過,再尋機爲他脫罪。可是肅順卻力排衆議,堅持將耆英正法,他說:

國法何申?官邪何儆?況今尚有辦理夷務之臣,若皆仿效,成何體統?

(《籌辦夷務始末》)

在肅順的堅持下,咸豐帝最終將耆英賜死。對耆英的懲處重嗎?按律例不算重,但是在當時確實重,爲什麼這麼說?因爲自從鴉片戰爭之後,臨陣脫逃的官員不在少數,但是,通過各種“運作”,最終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輕發落,這也是爲什麼咸豐明知耆英是死罪,還讓大臣商議的緣由。可惜,又是遇到了“倔強”的肅順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7張

三:對外強硬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朝廷官員好像已經被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給徹底震懾,而列強也看出這個端倪,故而動輒以武力爲要挾,整個朝堂上,“議和”的聲音總能壓制“請戰”

肅順掌權後,一改往日懦弱作風,對西方列強的過分要求,都予以堅決抵制。尤其在和俄國的周旋中,肅順一度當着俄國公使的面,將俄國給他看的《璦琿條約》文本直接扔到了一旁。肅順掌權時期,西方列強貪婪的要求基本上沒有得逞過,這讓西方社會共同認爲,肅順是他們進一步擴大在華利益的最大障礙!

尾話

“戶部寶鈔案”和“雲南軍費案”的背後都有恭親王奕的影子,而肅順又曾力勸咸豐賜死慈禧,奕和慈禧能善罷甘休嗎?咸豐臨終前,將奕排除在顧命八大臣之列更點燃了奕的怒火,我們可以推斷,不管有沒有慈禧的出現,由奕主導的政變都很難避免,慈禧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西方列強爲了自己的利益考慮,也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奕的背後,連那個很少表明政治立場的僧格林沁,也由於肅順過於幫扶漢人而站在了奕的一邊

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肅順爲了改變咸豐皇帝面臨的各種困境,幾乎得罪了所有人,尤其是對八旗的整治和西方列強的強硬態度,將自己已經置於萬劫不復之地,他所依仗的只有咸豐,而他所做的一切也是爲了咸豐。可以說,肅順完全是憑着一己之力,力圖改變積弊已久的朝廷上下。有私心嗎?有,因爲在黨爭的漩渦中,只有“立足”之後才能談“改革”,如果我們吹毛求疵的話,他並非一個完人,但是,縱觀乾隆之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朝,肅順可能是唯一一個對局勢看得清、辨得明、又敢於做出應對的人,如果咸豐帝沒有突然離世的話,肅順完全有可能改變滿清的歷史走向

作爲顧命大臣的肅順爲何被歷史塵封?肅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第8張

肅順死後,大清進入名符其實的“慈禧時代”,慈禧對肅順的嫉恨根本不會讓歷史寫下他哪怕一丁點的成就,就這樣,“肅順”這個名字被塵封在了歷史的光影中,一同被掩蓋的還有他爲大清所做的一切

每次回首這段歷史的時候,心中總是五味雜陳,覺得這個曾經試圖力挽狂瀾的男人,應該被後人所瞭解,也應該得到屬於他的尊重和敬畏。只是,不知道當列強的鐵蹄踏入北京、戰火燒遍神州的時候,當年向肅順投擲雜物的那些人可曾有過一絲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