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臨死前留下鄂爾泰、張廷玉給乾隆 爲什麼乾隆還是弄死他們呢

雍正臨死前留下鄂爾泰、張廷玉給乾隆 爲什麼乾隆還是弄死他們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乾隆爲什麼弄死老爹留給自己的大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皇帝和臣子“鬥法”,是中國曆代朝政的一個常態。而臣子們之間的“內耗”,表面上看,是個人利益之爭,其實,這其中真正的贏家,還得歸皇帝。

新皇帝繼位,身份一下子,由皇子到老大,內心極不情願有人管他。未親政可能會收斂些,執政後,首先對付的就是那些輔臣。至於成年皇子繼位,看到爺爺輩的老臣,一般也不待見。乾隆就是其中的一位,當然,其爺爺康熙、父親雍正,也給他樹立了一個榜樣。

雍正臨死前留下鄂爾泰、張廷玉給乾隆 爲什麼乾隆還是弄死他們呢

前者康熙除去了鰲拜,後者雍正則滅了年羹堯。那麼,他想除去的大臣,又是誰呢?

這兩位相當有來頭,而且,還是雍正去世前欽點的,並告知未來的皇帝:“我可保證這兩位絕對忠君,可享太廟禮遇。”不過,這話聽在乾隆耳中,反倒引起了他內心的“反抗”。這二位老臣鄂爾泰、張廷玉,看年歲,前者當時58歲,後者62歲,而乾隆只有24歲。

鄂爾泰先人投歸清太祖,爲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二十一歲,鄂爾泰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累任內務府員外郎。到雍正三年,鄂爾泰拜廣西巡撫,雍正四年,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他在雲南實行設置州縣、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張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飭吏治。雍正帝即位之後,他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

雍正臨死前留下鄂爾泰、張廷玉給乾隆 爲什麼乾隆還是弄死他們呢 第2張

那麼,年輕的皇帝能拿捏住政治經驗豐富的老臣麼?

乾隆倒是不擔心,因爲,這二人各成派系,從雍正時代,一直鬥到了他的時代。而他則成了看戲人,演的差不多的時候,收收場就可以了。

站隊鄂爾泰的,大多是滿族要員,有文臣有武官也有漢臣,尤其他被授任首席軍機年夜臣後,風頭更是無限。支持張廷玉的,以學士爲多,有六部主座,他的門生更有19人登仕,三個兒子也爲朝中高官。可以說這兩派,前者爲滿族貴族的豪華組團,後者是文化漢人的精英薈萃,風格截然迥異,陣線異常分明,且互不相讓。

乾隆也不急,就等着這兩派掐架,這樣自己纔有機會,就能出手修理他們。當然,瓦解兩派的勢力,並非一朝一夕。

雍正臨死前留下鄂爾泰、張廷玉給乾隆 爲什麼乾隆還是弄死他們呢 第3張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乾隆皇帝是如何慢慢吃掉對手的。

他上任的第一年,就發生了兩派相互“攻訐”的案件。但是,乾隆採取的卻是各個擊破的策略。他首先將矛頭對準的是鄂爾泰。找的理由無外乎是,爲人傲慢、行事囂張等,還多次降旨“嚴行申飭”。乾隆六年(1741),是鄂爾泰派系開始解散的轉折點,由於,兵部尚書兼顧軍統領鄂善,被人告發,鄂爾泰及其長子也被捲入。

對此,乾隆甚至放出狠話,沒準將來有一天,會將他也給收拾了。結果四年後,鄂爾泰病逝,不但聲名沒有受到損失,還享受到了太廟待遇。

對付張廷玉,乾隆所用策略就不同了。首先,他是漢人,其次,做事相當嚴謹,幾乎讓人找不出任何瑕疵。但是,在年輕的皇帝眼中,這就是“庸人”的作風,心中更是不喜。乾隆利用鄂爾泰死後空缺,任用年僅30歲年輕權貴爲軍機大臣,而且,還位列張廷玉之前。這樣做,從心理上就暗示了自己對漢臣的“輕蔑”。身爲三朝元老的張廷玉,再有想法,也只得藏着。

雍正臨死前留下鄂爾泰、張廷玉給乾隆 爲什麼乾隆還是弄死他們呢 第4張

一年後,乾隆藉口他年歲大了,這個早朝呢,你也就不必來了。這是第二步,將他從權力圈中擠出。這對於小心經營多年的張廷玉的打擊,無疑是宣告了其的地位已不再。乾隆做的更絕的是,當76歲的張廷玉提出要告老回家時,他居然拒絕了,理由很簡單:前兩任皇帝如此信任你,更何況,還有先帝的遺詔,有太廟的待遇,所以,你不能回家。

第二年,張廷玉再次提出時,乾隆倒是準了。不過,也許張廷玉是不相信這位皇帝,所以,他居然讓皇帝出保證書,保證這個太廟待遇。乾隆能不火嗎?不過,最終還是寫了。但是,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他拿到手諭後,沒有親自謝恩,他所有的榮譽都被剝奪,以前的獎賞還得還回去,真正是空忙一場。

唯一讓他安慰的是,乾隆倒是信守諾言了,他病逝後還是給他配享了太廟。只是,他人已入土,這死後的榮華,能彌補其生前的那份遺憾麼?

雍正臨死前留下鄂爾泰、張廷玉給乾隆 爲什麼乾隆還是弄死他們呢 第5張

再來看看這位皇帝對這二位的評述:“朕初年,鄂爾泰、張廷玉亦不免難免故智未忘耳!”聽起來,就好像這二人再如何鬥,也不過是那些老把戲,最終,也不過爾爾。有人說,當時滿漢兩個陣營,必定註定爭鬥。但是,歷史上的各種黨朋,從來就沒有消停過。說到底,這種“鬥法”,沒有皇帝的有意“縱容”,又何來聲勢越來越大?

可以說,這種朝官的“內耗”,得便宜的是皇帝,他正需要這種蹺蹺板似的權力“制衡”,來更好掌控朝政,這就是高明皇帝的“馭臣”之術。

參考資料:

【《清史稿·本紀九·世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八十八·列傳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