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橐七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爲何十歲就死於非命?

項橐七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爲何十歲就死於非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項橐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老夫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這句話,他絕對不只是隨口一說而已。而是有着切身體會的。

項橐七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爲何十歲就死於非命?

在孔子的衆多老師當中,甚至還一個七歲的孩童!他的名字叫項橐。這可不是什麼傳說,而是確有其事。《三字經》中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戰國策》中則寫道“夫項橐七歲而爲孔子師......”

堂堂聖人孔子爲何會拜一個七歲的小毛孩子做老師呢?這個項橐又是何許人也呢?

項橐是魯國人,世居曲阜,說來跟孔子還是老鄉。項橐天資聰穎,機敏過人。兩歲時他看到夏天下雨時電閃雷鳴,就問他父親:爲什麼天上會打雷閃電呢?項橐父親回答說:這是天帝在爲民間除害,讓雷公和電母來捉拿地上的妖怪和壞人的。項橐馬上反問道:妖怪和壞人難道只有夏天才有嗎?爲什麼冬天就看不到打雷閃電呢?父親被問得啞口無言。

項橐七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爲何十歲就死於非命? 第2張

到了項橐七歲之時,其慧名遠播。相傳有一次孔子率領着他的弟子們去周遊列國,向各國君主推銷他的政治主張。在路過齊國一個名叫紀障城的小城時,被路中間一羣正在玩耍的小孩堵住了去路而項橐就在其中。孔子的弟子子路見狀,就上前呵斥那些小孩:“小孩子怎麼不知道讓路?碰到你們怎麼辦?”其他的小孩一聽,趕緊都躲到路旁,只有項橐巋然不動,站在道路中央。並且對子路說:“城池在此,車馬怎麼能通過?”

在車中的孔子聽到二人對話,就探出身來,問小孩:“城池在哪裏啊?”項橐說:“就建在我腳下。”孔子下車一看,果然看到地上有些石子,瓦片。孔子就問項橐:“弄這些石子、瓦片放路上幹嘛呢?”項橐說:“建造城池啊。”

“造城幹嘛用的?”孔子問。“當然是用來以假亂真,做遊戲用的嘍。”項橐答道。

“既然你們是在做遊戲,看到車子來了怎麼不躲開啊?”孔子問。“我城牆這麼高,城門也關了,你怎麼能過得去?”項橐反問孔子。

孔子說:“我過去了你又能怎麼樣?”項橐答:“你要過去,到底是我城池要躲着你車馬呢?還是應該 你車馬躲着我城池啊?”

孔子這才明白,自己根本辯論不過這個小孩,只好無奈地說:“是我們應該繞城而走。”

孔子繞過項橐的“城池”後,越想越覺得這個敢擋他道兒的小孩不簡單。於是又返身來見項橐。項橐叉着腰,站在“城”中,正在不亦樂乎地指揮着他的小夥伴們造城呢。

孔子笑着問他:“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啊?幾歲啦?”項橐說:“我叫項橐,年方七歲。請問您是哪一位?”

孔子說:“我是魯國孔丘。”項橐驚訝地說:“原來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正好,我有三個問題想向您請教。”孔子笑着點了點頭。

項橐脫口就問道:“天地人爲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穀,人有多少眉毛?”孔子搖了搖頭。

項橐得意地說:“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項橐又問:“請問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還沒等項橐問完,孔子就忍不住開口了:“江河湖海,是水就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不成樹,沒有枝哪裏有花呢?”項橐聽後晃着腦袋說:“不對,是井水沒魚,螢火沒煙,枯樹沒葉,雪花沒枝。”

然後,他又接着問:“什麼山沒有石頭?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沒有牛犢?什麼馬沒有馬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孔子又搖頭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一臉自豪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項橐說罷,又接着問孔子:“鵝和鴨爲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爲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爲什麼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爲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爲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爲它們的樹心堅實。”“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爲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爲它們的脖子長嗎?竹子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爲它們的莖心堅實嗎?”

這時,恰巧有羣鵝在池塘哇哇叫着戲水,項橐就又問孔子:“鵝的叫聲爲什麼這樣大?”孔子說:“因爲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啊!”

項橐一連串的發問令孔子不由得連連慨嘆“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爲師!”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項橐“三難仲尼”。於是孔子拜七歲小孩爲師的事情就迅速流傳開來。各國諸侯都想找到項橐收爲己用。爲了避禍,項橐只有藏到了山裏。但還是被吳國和齊國的武士們發現了。爲了爭奪項橐,雙方展開了激烈爭奪。在爭奪中項橐被吳國武士刺死。年僅十歲。

如果以小人之心,去看待孔子拜項橐爲師這件事。那麼孔子的做法無疑是害了項橐。他的這一舉動,讓項橐少年成名。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耀眼的光芒讓項橐死於非命。孔子的“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倒是千古流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