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明朝歷史上最陰險的皇帝是誰?

揭祕:明朝歷史上最陰險的皇帝是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高煦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明清史書中,有關那位朱棣次子——漢王朱高煦的評價一直很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說,“高煦不肯竟學,然英武頗類上。長七尺餘,輕趫,兩腋若龍鱗者數片”。這裏的評價實在是矛盾擰巴,既說他不愛讀書、“不肯竟學”,但是又說他英武像父親朱棣。

但是,明末名儒錢謙益的《列朝詩集小傳》記載了一件事,說朱高煦在藩邸“制《擬古感興詩》二十八篇,其臣僚鏤版行之,盛稱其英資睿智,雄才蓋世,合二聖之規模,成一代之製作”。錢氏對史書中關於朱高煦“日事遊嬉,不肯學問”的說法很不以爲然,認爲是修史者的誇大其詞,“嚴辭溢惡”。

纂修於英宗朝的《宣宗實錄》還記述了一個有關朱高煦品行不端的故事,說太祖駕崩之時,朱棣命朱高熾、朱高煦兄弟二人去京城奔喪,臨之前還特地告誡高煦:“宜謹言,動循禮法,毋肆不率以招禍畔。”結果到了京城之後,朱高煦竟然在舅舅徐輝祖家裏偷了其好馬,“不告亦不辭,徑歸”。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後,漢王朱高煦是燕軍中的虎將,爲永樂新政權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在永樂帝時代,朱高煦也一直是太子朱高熾的競爭者。仁宗一系的子孫,自然不會對當年這位潛在的奪位者有什麼好評,“嚴辭溢惡”的現象不難理解。

朱高煦“英武頗類上”,又立下很多戰功,所以朱棣也確實動過培養他做接班人的打算。《明史紀事本末》載:“江上之戰,文皇兵卻,高煦適引騎兵至,文皇撫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嘉靖朝成書的《鴻猷錄》中說法更爲直接,“上撫之曰:‘吾疲甚,汝往督戰。世子久疾,事成,當以汝爲東宮。吾兒勉之!”’

揭祕:明朝歷史上最陰險的皇帝是誰?

朱棣即位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拖着不立太子,理由竟然是長子朱高熾“智識未廣,德業未進,儲貳之任,豈當逮承”。在羣臣集體上表籲請之下,直到永樂二年二月,纔將長子朱高熾冊立爲太子。

朱棣對長子朱高熾確實並不滿意,“體肥碩,腰腹數圍”,又“苦不能”騎射的死肥宅怎麼能繼承帝國大統呢?最終,朱棣還是沒有選擇漢王朱高煦,其中緣由非常複雜。“聖意”未遂的主要原因在於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對,當然還有徐皇后對長子的偏向。

至於什麼“好聖孫”的段子,不過是宣宗即位之後編造出來的故事。朱瞻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朱棣靖難成功,當上皇帝的時候,朱瞻基才四歲,之前的四年,朱棣戎馬倥傯,哪有時間去培養什麼祖孫感情,孫子又不只有一個。朱棣確實後來很喜歡朱瞻基,那也是朱高熾儲君之位確定之後,祖孫感情才慢慢發展起來的。

朱高煦的政治性格和行事風格類於太宗朱棣,但並不符合文官集團對“文治”的期待,他的出局實屬必然。但是,漢王朱高煦確實也沒有放棄“奪嫡”的圖謀,嘗感慨道“我英武,豈不類秦王世民乎?”起初,朱棣給朱高煦的藩封之地在雲南,他一直拖延不肯就藩。永樂十三年,朱棣將高煦的封地改爲青州,他仍然“常居京邸”,不肯就藩。永樂十五年,高煦被強令就藩樂安州

史書中記載,在朱棣還在世期間,朱高煦就“私造兵器,陰養死士,招納亡命,及漆皮爲船,教習水戰等事”,似乎準備發動明朝版的“玄武門之變”,以奪取皇位。但是,這種記載難保不是後來仁宗系的子孫們對高煦的“溢惡”之辭。

揆諸史書,儘管朱高煦用心險惡,始終陰謀奪取朱高熾的儲君之位。但是,仁君朱高熾卻始終寬容優待這位弟弟。這種臉譜化的敘事,目的只是爲了建構仁宗真仁的形象,也是對高煦的“嚴辭溢惡”。

在仁宗短暫的十個月在位時間內,高煦並未與朱高熾發生什麼明顯衝突。但是,宣宗即位之後,就立即發生了所謂的“高煦之叛”。《明宣宗實錄》中記載了高煦長期以來的謀逆行爲,說他“日夜謀議於樂安城中。造軍器、火器,籍州民丁壯,編爲行武,破州 縣獄,出死囚而厚養之,教習戰事。召集諸旁近州縣無賴強壯子弟及逋逃,賜銀幣,編隊甲,給旗號,習武事。”

《明史紀事本末》等史書敘述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朱高煦謀反故事,又是勾結山東指揮使靳榮,又是派人赴京聯絡英國公張輔等等,似乎真要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了。但是,北京朝廷所知的一切有關朱高煦的“謀反”都只是風聞,其間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宣宗朱瞻基在得知所謂的“謀逆”事蹟之後,曾經派出宦官侯泰賜書高煦,藉以刺探情勢。但是,侯泰回京之後,宣宗問漢王“治兵如何?”侯泰卻說“無所見”。由此可見,朱高煦並沒有做好造反的軍事準備。但是,朱高煦確實對朝廷使者言辭狂悖,放出“我何負朝廷哉”的怨言

宣宗斷定漢王謀反也僅僅是其狂妄傲慢的姿態,說“漢王果反”不過是一種有罪推定。朱高煦的藩封之地樂安州原來是棣州,後避朱棣名諱改名爲樂安州。朱棣確定將皇位傳給朱高熾後,對這個英武類己的次子也有所防範,“樂安距北京數百里,但聞有異謀,可朝發而夕擒也”就是朱棣的考慮。

揭祕:明朝歷史上最陰險的皇帝是誰? 第2張

經過朱棣和朱高熾的有意削弱,朱高煦早就沒有什麼武力了,“削其兩護衛,止存一衛”,“護衛既削,烏合不數千人”。數千烏合之衆,朱高煦要造反不久是以卵擊石嗎?至於朱高煦企圖聯絡英國公張輔,更是匪夷所思,張輔的女兒是仁宗皇帝的敬妃,他怎麼可能會站到朱高煦一方呢?

自始至終,朱高煦都沒有離開過樂安城,完全沒有起兵的跡象。朝廷方面對朱高煦有過預判,認爲“樂安城小,彼必引兵先取濟南以爲根本,或日往時不肯離南京,必引兵西南。”但高煦始終“未出樂安一步”,濟南雖近並未取,南京不遠也沒有攻取。哪有這種操作的造反?

當朱瞻基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朱高煦沒有做任何抵抗,準備束手就擒。他手下的將官倒是勸諫“寧一戰死,無爲人擒”。這位昔日驍勇威猛的漢王,竟然是主動投降,而且“爲書召諸子,餘黨悉就擒”。朝廷大軍“役不逾時,兵不血刃”,因爲叛亂根本就不存在。

史書中有關“高煦之叛”的原始史料都來自於《明宣宗實錄》,《宣宗實錄》監修官爲張輔,總裁爲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都是宣宗親征的扈從大臣,是那場歷史的參與者,他們自然要把高煦之叛坐實,彰顯宣宗朝廷的合法性。

這場所謂的“平叛”,與其說是鎮壓了叛亂,不如說是宣宗朝廷的“削藩”,一種先發制人的打擊。宣宗在兵臨城下之際,曾經向漢王許諾“朕與王削除前過,恩禮始終,王不失爲宗藩而子孫永保國”。但是,後來立即變臉,朱高煦及諸子被逮繫京師之後,囚禁於西內之逍遙城。

數年之後,朱高煦就被朱瞻基殺死了,被殺的原因非常奇怪。《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了故事非常不合情理,說是宣德四年(1429年)的一天,宣宗朱瞻基去西華門內看望他的囚徒叔父,高煦突然一腳掃倒了瞻基,皇帝大怒,急命力士擡個三百斤重的銅缸扣住了高煦。高煦力大,頂起了銅缸。瞻基“命人積炭缸上如山,燃炭,愈時火熾銅熔”,最後高煦的死法是非常地悲慘。

有沒有用掃堂腿對付侄子已經無人知曉了,整死叔叔以除後患纔是皇帝侄子的真實目的。從《關羽擒將圖》的物理痕跡看,有關專家分析這幅畫原先是放置於一塊屏風之內,“御屏”在帝王權術中有向臣子傳達政治意圖,彰顯皇權威嚴的作用。

可以打一個比喻,《關羽擒將圖》中的關羽其實喻指的就是宣宗,而被擒的龐德則影射的是朱高煦。這樣一幅畫放在御屏之中,震懾臣下和藩王的用意不難看出,這幅畫實際上是宣德朝削藩政策的一個視覺輔助和圖像紀錄。

擒獲了朱高煦之後,宣宗原本打算接着除掉另一個隱患趙王朱高燧。最終在楊士奇的反對下,皇帝這才改變初衷,放過了這個三叔。朱高燧看到皇帝侄子的雷霆手段,嚇得立即上表“乃請還常山中護衛及羣牧所、儀衛司官校”,算是保住了一條命,活到了宣德六年。

永樂帝朱棣以“靖難”起家,篡位上臺,這就爲後世樹立了一個樣板,有明一代幾次並不成功的藩王造反多少都有複製朱棣成功的意圖。在永樂朝,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或許對皇位繼承問題心懷不滿,甚至有奪位“異志”,但是在仁宗、宣宗朝,這兩位藩王並無造反謀劃,“高煦之叛”和宣宗平叛不過是朱瞻基朝廷建構出來的皇權敘事而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