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不否認董卓禍亂天下的本質,但有被妖化的傾向。實際上董卓是一心一意地人才,包括曹操,但是這些人大多數不願意聽命於董卓。原因並非史書和民間傳說,董卓有多混賬,理由只有一個:董卓與關東士族利益不兼容!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所以,所謂董卓手下人才濟濟永遠是幻想,他始終只能依靠西涼集團。後來遷都長安,其實也是無法破解關東勢力掣肘之下,董卓所做出的無奈之舉。事實上,董卓的另一個身份,讓涼州士族也難與他兼容,這就註定了董卓失敗的必然。

董卓爲吸引人才,可謂煞費苦心

1.董卓爲拉攏曹操做出過努力

史書上,董卓與曹操的交集,雖然沒有《三國演義》描寫的那麼多,但是董卓掌握大權後,確實拉攏過曹操,他曾經任命曹操爲驍騎校尉,曹操在任職後不久,就棄職逃離了洛陽:

“卓表太祖爲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2張

不大好判斷曹操在董卓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畢竟那時候的曹操只是一位中等級別的官員,才華還沒有顯現。

在此之前,曹操任西園八校尉之一典軍校尉,驍騎校尉不常設,董卓爲了曹操特地恢復了這個官職,軍權在八校尉之上。可見,董卓至少意識到曹操是有一定才華的,也做出了拉攏的姿態。

跟袁紹這些出身顯赫的豪門大族不同,曹操的起點其實很低,董卓能主動向曹操釋放友好的信號,說明他還是看到曹操的價值所在。

2.爲了留住人才,董卓不惜武力脅迫

除了曹操,董卓進入洛陽後,曾經爲留住人才,做了大量的努力。最典型的是,他大量起復在黨錮之禍中,受到迫害的士族官員: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3張

“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鈇鑕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於是悉復蕃等爵位,擢用子孫。”

除了以平凡黨錮之爭,宣示態度以外,董卓先後提拔了周毖、伍瓊、何顒、鄭泰、荀爽、韓融、陳紀,又從全國各地擢拔名士,包括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應劭、張邈。

對袁紹、王匡、鮑信等不與他合作,逃離洛陽爲敵的政治對手,董卓爲了安撫他們,都以漢獻帝名義,授以太守之職。

對有些拒不配合的士人,惱羞成怒的董卓,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脅,逼迫他們就範,到朝中任職。最典型的就是蔡邕: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4張

“董卓爲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

蔡邕入府後,董卓對他非常器重,創下了三天之內四次升職的記錄,後又被任命爲巴郡太守,最後以侍中身份留朝。可見董卓愛才之心有多急切!

可問題是,即便董卓費了那麼多心思,絕大多數士族不願意配合他,能逃的逃,不能逃的跟他離心離德,這是什麼原因呢?

關東士族與董卓的尖銳矛盾無法化解

按《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說法是董卓殘暴不仁,奪權擅政,有這個因素,不過這不是本質,擅政幾乎是所有政治家的終極目標。本質只有一個:利益衝突!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5張

這就要說到董卓的第一個身份:涼州士族。董卓出生於隴西郡臨洮縣,是涼州人士。其父曾經在潁川輪氏縣任縣尉,所以他也是士族階級。不過涼州士族不是政治主流,東漢的政權核心是關東士族,董卓不在他們的“朋友圈”之內。

1.董卓與關東士族集團的矛盾

東漢的基本政治生態圈,是以弘農、河內、河南關東士族集團爲主流,以河東、山東士族爲輔的基本穩定結構。主要的政治矛盾,體現在士族集團與皇權、外戚及宦官集團的矛盾,而不是士族集團內部的矛盾。

但是,董卓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基本框架。首先,原來佔據朝廷中樞的關東集團利益受損嚴重,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楊氏家族等。

董卓掌權後,與他矛盾最激烈的就是袁紹、袁術兄弟,袁紹與董卓不惜當面拔刀相向。自知武力不敵董卓,袁氏兄弟出逃洛陽,以家族勢力爲根基,迅速在地方發展武裝力量,對抗董卓。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6張

可見,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勢態,其本質就是董卓與士族集團的矛盾,催生了士族集團走向軍事割據對抗而導致。

因而,無論董卓表現出對關東士族的寬容大度,但是他傷害了人家的根本利益,些許恩惠,是化解不了本質矛盾的。

2.董卓的介入,讓分裂的士族集團找到了一個共同的靶子

如果光是與關東集團的矛盾,倒還有挽救的餘地,可是董卓與河東、山東,乃至河北集團也無法兼容,讓本來與關東集團並不融洽的這些士族集團,找到了一個共同的靶子。

這與董卓的激進政策有很大關係,董卓深知自己在盤根錯節的利益鏈中,不佔優勢,所以想通過激進的政策,迅速扭轉局面,廢少帝改立陳留王就是一大敗筆。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7張

政治講求的平衡,本來董卓強勢介入,就已經打破了平衡,在苦心拉攏士族集團的同時,他無事生非,廢立皇帝,無疑將搖搖欲墜的政治平衡徹底推翻了!

我們注意到,以袁紹爲首的關東集團,與山東集團,在很多問題矛盾很深,董卓掌權初期,很多士族也並非一開始就不合作(比如曹操),而是董卓的不當行爲,讓他們找到共同的靶子。

遷都長安導致董卓與關東士族的決裂

關東聯軍集體討董事件,與董卓遷都長安,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是果?我個人認爲,董卓遷都長安是因,討董是果。

士族內部面和心不和,這個基本盤面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局勢的惡化,他們無論如何也很難做到聯合起來共同討董。導致勢態惡化的事件,就是董卓遷都。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8張

所有士族集團都明白一個道理,董卓已經靠軍權把控了朝政,一旦皇帝被他遷到長安,那個靠近西涼集團的地方,他們就徹底淪爲政治生態的邊緣人物了,永遠不會再有翻身的機會了!

董卓也不是不清楚遷都的難度有多大,對國家的破壞有多嚴重,但是面對關東士族的不配合,甚至對抗,除非他願意交出政治主導權,否則他只能釜底抽薪,徹底擺脫掣肘。最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遷都,讓關東集團鞭長莫及,依靠西涼集團另起爐竈。

如果說董卓決定遷都之前,關東和山東士族尚有部分可拉攏的餘地,遷都決定,讓雙方再也沒有任何可以媾和的可能性了。

董卓的另一個身份又得罪了涼州士族

更糟糕的是,董卓的另一個身份,導致他與西涼集團的內部關係,也並非鐵板一塊,這個身份就是軍閥!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9張

在董卓之前,東漢的所有政治鬥爭都集中在士族、外戚、皇權(宦官)以及士族內部之間,董卓第一次以軍閥的身份,靠武力野蠻介入,徹底摧毀了國家機器。這就是董卓在東漢歷史上最大的罪過,也是他與西涼集團的矛盾所在。

以皇甫嵩和蓋勳爲典型,這兩人都是西涼集團非常有權勢和能力的士族代表,他們都主張維護皇權爲出發點,與董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皇甫嵩其實有機會滅掉董卓,但是他以皇帝的權威爲出發點,不願意擅自動兵,失掉了機會,還差點被董卓所害。

蓋勳早早地預察到董卓的危害,一直在防備董卓的舉動:

“初,卓將兵東也,京兆尹蓋勳曰:‘貪人敗類京師,其必有變。’乃爲之備。”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10張

後來董卓爲了防止皇甫嵩和蓋勳對自己的威脅,提前下手,以漢獻帝的名義,強行將二人徵召入朝,奪了兵權

由此可見,董卓以軍閥身份破壞基本政治生態,導致其在西涼集團內部聲名狼藉。這就讓董卓力圖依賴的根基,也鬆動了一半。

歷史賦予董卓的使命是摧毀,不是中興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得出一個基本結論:董卓的身份,決定了他與關東和山東士族集團敵對的狀態,也與西涼士族集團矛盾重重,在這種狀態下,無論他對天下人才,表現出多麼強烈的渴望和拉攏,都不會得到積極響應!

請問,董卓怎麼能做到手下人才濟濟?

董卓爲何不能創造“中興”局面?與士族的矛盾註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第11張

政治立場決定了他必定是孤家寡人,更何況他還採取了不恰當的極端措施,自己把自己加上了烈焰!

東漢的歷史就是一部豪門士族集團的歷史,自光武帝劉秀立國開始,士族豪門集團就享有與皇權共治天下的特權,可以說,任何一個政治勢力,都沒辦法動搖這個根本。

士族豪門集團在東漢歷史上扮演了雙重角色,它既是東漢政權的護航人,同時又是東漢政權沒落的罪人,它註定與東漢政權同生共死,無法剝離!

董卓作爲一個西涼非主流士族集團的代表人,不具備改變歷史進程的條件,又作爲軍閥干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然遭到全體士族集團的抵制和打壓。

因而,董卓註定得不到人才,他也不應該成爲東漢政權的主導者,歷史之所以讓他出現,只有一個目的:讓他做打碎沒落政權的推手,而不是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