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盧象升:大明最有血氣的武將,他最後怎麼死的?

盧象升:大明最有血氣的武將,他最後怎麼死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盧象升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崇禎十一年,張獻忠投降熊文燦,李自成被洪承疇和孫傳庭打的落花流水,只是率領十餘人逃入深山。一時之間,似乎肅清大明內亂已經展望到了即將到來的曙光。當時的官員吳偉業對此形容道:“楊嗣昌揚揚德色,以薦文燦爲知人,一時公卿且謂天下無賊。”

盧象升:大明最有血氣的武將,他最後怎麼死的?

然而也就在此時前後,皇太極命令多爾袞並聯系蒙古,兵分兩路,從西線牆子嶺,中線青山口,突破長城,開始大舉南下,形勢陡然再度變得嚴峻起來。內憂與外患如同兩股巨大的潮水此起彼伏。

除了滿洲鐵騎作戰兇猛外,大明的內亂已經耗費許多實力,因此纔不斷導致滿洲鐵騎勢如破竹,如人無人之境,與此時形勢不無關係。

皇太極突然派出的滿洲鐵騎南下,打亂了既定部署,朝廷最高當局放棄"必安內方可攘外”的方針,把洪承疇、孫傳庭及其精銳軍隊,悉數從安內戰場調到攘外戰場。這一決策的直接後果,使得李自成、張獻忠獲得重整旗鼓的時機,東山再起,朝廷在“安內”方面從此喪失主動權。

“安內”與“攘外",實在是兩難選擇,正如史家所言:“京陵迫於邊塞,才動風塵便成大恐,而敵兵歲至,寇鋒日競,守外則失內,擊內則失外,其欲款外以專內者,舉朝譙呵,使不得畢其語。"

而被此戰爭風雲裹挾的是最終戰死的大明重要將領盧象升。

盧象升:大明最有血氣的武將,他最後怎麼死的? 第2張

盧象升本來可以避免這次戰局,因爲此時他剛收到父喪的信息。在傳統孝道的綱紀下,他不出山也無可厚非。雖然連續五次寫奏疏給崇禎回鄉奔喪,崇禎均予以拒絕,不久正式下發旨意盧象升加兵部尚書銜,照舊總督候代。同時,崇禎再度給他一把尚方劍,意在強化他的權威,對於如此重任,盧象升忠孝難兩全,最終選擇了爲“君父”分憂,披麻戴孝赤腳穿草鞋走馬上任。

在受到崇禎的接見後,他慷慨悲涼地說:“臣不是軍旅之才,愚心任事,對於家國有急本來不該回避,只是因爲臣的父親突然離世,我長途奔喪相當狼狽不堪,已經跟過去不能相比。”過去的盧象升爲大明多次立下赫赫戰功,除了軍威嚴整外,他本人多次打下許多硬仗,然而到了此時,竟然也變得非常憔悴。

此外,盧象升又說包括本人和首輔楊嗣昌監軍太監高起潛都是服喪奪情之人,來指揮這場戰爭似乎有些不太吉利。這個時候楊嗣昌、高起潛主張和議。盧象升得知後,跺着腳感慨說:“我蒙受國家的大恩,只是恨這下要死而不得其所了,假如這一回有萬分之一的不幸,我寧願捐軀斷頭,以身殉國。”

因此他反對任何形式上的和談,從另一角度便得罪了主張與後金和談的楊嗣昌。而此時的楊嗣昌卻是崇禎最信任的人,甚至沒有之一,因此最終爲盧象升之死埋下了伏筆。

儘管楊嗣昌此前爲大明設計的“十張大網”已經顯出成效,只不過最終由於執行不力,導致張獻忠死灰復燃再度反叛。因此在盧象升看來,所有問題都要以硬碰硬,尤其對於後金更不能有半點僥倖。

讓他沒想到是,最終導致讓他死的是大明運行的癥結。

此前盧象升已經多次在戰場上衝鋒無數,戰功顯赫,甚至曾出現軍中斷糧時他也跟着下屬三天不吃不喝,堪稱大明一流有血氣武將。

對於如何籌劃對後金作戰,盧象升提出了“各鎮兵馬,畫疆策應”的作戰方案,“騎由保蔚州犯金馬,則雲扼於前,宜襲其後,則晉扼於前,雲襲其後……。”但由於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和作梗,盧象升的所有計劃都難以兌現,只好在自己的駐地昌平,以三萬兵扼其衝。

盧象升針對清軍“鋒甚銳,不可遏”的態勢,決定於十月十五日,挑選精銳,乘月明星稀,分四路突襲清軍營地。他與士兵相約:“刃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但總督高起潛聽說後,則以只知有“雪夜下蔡州”之典故,而未聽說有“月夜”雲來譏諷盧象升之舉,並從中阻撓,致使這次夜襲失利。

見此情況,盧象升被迫要求分兵統轄。楊嗣昌定議,以宣府、大同、山西兵屬盧象升,關寧諸路屬高起潛。盧象升名督天下兵馬,兵力實不及兩萬。由此,楊嗣昌與盧象升矛盾愈深。盧象升當面揭露楊嗣昌暗中搞議和活動,貽誤戰機說:“公等堅意和議,獨不思城下之盟春秋恥之平?長安口舌如鋒,袁崇煥之禍能避免嗎?"

盧象升:大明最有血氣的武將,他最後怎麼死的? 第3張

此時的盧象升雖然依舊慷慨激昂,在戰局上由於沒有獲得強力支持,多次打了敗仗。

面對後金強勁攻勢,爲堵住清兵的攻勢,崇禎想以孫傳庭替代盧象升,大學士薛園觀名嗣昌面奏:“臨敵易帥,恐緩師期。’”結果命大學士劉宇亮督察各鎮振兵,奪盧象升的尚書銜,以侍郎督師。盧象異遭到處分,心灰意冷,深爲缺兵缺餉難以進兵而擔憂,又受到皇帝嚴厲譴責:前日敢戰之言沽名欺衆!迫使盧象異不得不孤注一擲。

這時後金軍隊分三路南下: 一路由淶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縣。盧象異進抵保定,命諸將分道出擊,並派贊畫楊廷麟前往真定,帶去他的親筆信,要求高起潛支援。高起潛不但不支援,反而向臨清方向移動,使得盧象異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包圍圈,盧象異出帳向北拜謁京師,對五千將士宣誓:吾與爾輩同受國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又涕淚縱橫地對前來送行的父老鄉親說:自我與流寇交戰數十百次,從未敗績,今食盡力竭,死在且夕,不再徒勞父老了!羣衆號泣雷動,各自拿出升斗糧食,慰勞軍隊。盧象異率部進抵鉅鹿縣賈莊,被敵軍包圍。盧象異麾兵激戰,呼聲動天,從早晨戰至下午,炮窮矢盡,他身中四箭,又受三處刀傷,依然奮不顧身,高呼口號,督戰不停。突然,他從馬上跌下,絕身亡,年僅三十九歲。

盧象異遭到處分,心灰意冷,深爲缺兵缺餉難以進兵而擔憂,又受到皇帝嚴厲譴責:前日敢戰之言沽名欺衆!迫使盧象異不得不孤注一擲。

楊嗣昌出於黨爭的目的,對盧象升壯烈殉國隱而不報,反而要羅織罪名,誣稱他逗留不進、怯而不戰的罪狀。直至順德知府於穎從定州城外得到盧象升的遺體,真相才柏於天下。高起潛聞敗,倉皇率軍逃跑,本應西逃,卻向東誤逃了二十里,中了清軍的埋伏,大敗逃竄,幾年後投降清朝。

盧象升看似死於敵軍之手,但置他於死地的是楊嗣昌,這一點頗爲令人費解。明史專家計六奇說“殺象昇之身於一時者,嗣昌也;成象異之名於千載者,亦嗣昌也”,講得斬釘截鐵。李遜之說:“又以中樞之齷齪,厄而置之於死地”,中樞指的就是楊嗣昌。

楊廷麟說:“南仲在內,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殞命”,把楊嗣昌比作宋朝的投降派鄭望之、黃潛善之流,以李綱、宗澤比擬盧象昇。因此盧象升之死引發了大明的廣泛討論。

此外,《明季北略》作者計六奇認爲,盧象升的命運是因爲楊嗣昌所設計導致的“象升與嗣昌不合,援斷糧絕,軍士飲冰七日而無叛志…...象異所以死有六:一與嗣昌左,二與(高)起潛不協,三以弱當強,四以寡擊衆,五無餉,六無援。後五者皆嗣昌奸謀所致。雖然,殺象異之身於一時者,嗣昌也;成象具之名於千載者,亦嗣昌也。君子正不必爲小人咎矣!”

大明一流武將,此前戰無不勝,爲何以如此悲涼結局,只要從很深的背景來解讀。方苞評價:明之亡,始於孫高陽之退休,成於盧忠烈之死敗。

李自成評價崇禎時難得說出“君非甚暗,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盧象升顯然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走向絕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