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被稱爲閻王的盧象升最後爲何會戰死?他經歷了什麼

被稱爲閻王的盧象升最後爲何會戰死?他經歷了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盧象升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說起盧象升,大家可能都沒怎麼聽過這個名字,但是,在明朝末年,盧象升的名氣甚至不亞於被百姓常常稱頌的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他是明末的抗清名將,他不僅能武還能文,在戰場上足以以一敵百,在學識上亦是精通“經世之學”,因此《明史》中稱讚其爲“不世之才”,是“忠義激發,危不顧身”的忠臣良將。

被稱爲閻王的盧象升最後爲何會戰死?他經歷了什麼

但是,如此一位卓越的大將,最後卻是因同僚的小人之計而悲死沙場,這其中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先讓我們來看看盧象升的生平。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是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宜興)人,出生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盧象升在小時候因皮膚白皙,面容俊朗,人看起來特別的“瘦弱”,常常被別人戲稱像個小女娃似的,在那時,完全想象不到這個瘦弱的男孩子後來會成爲一個人人尊敬的大將軍。儘管看上去像小女娃,但盧象升卻有着天生神力,從小就擁有着極大的力氣,也是因爲這一點,讓盧象升自小便特別喜歡舞刀弄槍,研習武藝,對於四書五經並不是很感興趣。不過,最終在家人的殷切期盼下,他還是走上科舉之路。

在天啓二年(1622),也就是盧象升22歲這一年,他考中進士,進入官場,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一開始任戶部主事,之後又升任員外郎,累遷爲大名知府。在任文官的這幾年,盧象升雖都一直按部就班、勤勤懇懇地工作着,但心中也一直放不下最初想要在戰場上馳騁,做武官的夢想,就這樣又過了幾年,這個本就不太平的時期還是發生了變故,在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率領大軍巧妙地避開了當時爲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的袁崇煥的防守線,在明軍沒反應過來之前改換了行軍路線直逼京城。而與此同時,朝廷在得知消息後,朝堂上一片譁然,陷入了混亂。

被稱爲閻王的盧象升最後爲何會戰死?他經歷了什麼 第2張

盧象升也知道了這個消息,思索一番後,爲了自己的家園,便決定拿起多年未碰的武器,要親自去攔住犯進的敵軍,他立馬招募了一萬餘兵馬奔赴京師抗敵,也是因爲盧象升的這一次衝動但同時也展現了他的英勇無畏和忠心耿耿的舉動,成功得到了崇禎帝的信任和重用。而此時的明朝正值多事之秋,內憂外患之下朝廷更是十分迫切希望有將領擔當這個重擔,幫忙籌集大量的軍事人才,盧象升在此時正好展現出了他卓越的武藝,於是,就在第二年,他迎來了人生的轉機,被提拔爲右參政,負責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從此告別他的文官生涯,開始了他的武將人生。

在負責整頓三府兵備的同時盧象升不斷地鞏固自身技能,但同時盧象升也遇到了困難,對於新官上任肯定會有人不服氣,更何況盧象升還是從一個文官調爲武官,所以,軍中不服的聲音非常多,後來,在一次軍中因糧食不夠被迫斷糧,盧象升並沒有選擇自己吃飯而是跟着士兵一起餓了整整三天,在上戰場時盧象升也總是衝在隊伍的最前端,他這樣的舉動實在是讓人動容,軍中那些本來對他曾是文官有過大意見的士兵因此臣服。

之後,在畿南地區流竄着大量起義農民軍,沙河、邯鄲一帶經常遭到這些人的劫掠,盧象升親自率領千餘官兵,大敗農民軍,解放了被挾持的兩萬多名普通百姓,而這一場漂亮的戰役也讓他被升了官。到了崇禎七年(1634),盧象升已經坐到了鄖陽巡撫的位置,在管理鄖陽的這一年裏,他僅用五百餘官兵就將漢南的起義軍打得幾乎絕跡;次年,盧象升又被升爲了湖廣巡撫,總理湖廣和四川一帶的軍務,並且督師東南,成爲了當時明朝鎮壓農民起義的兩大力量之一,因其勇猛的作戰風格還被百姓稱爲“盧閻王”。

被稱爲閻王的盧象升最後爲何會戰死?他經歷了什麼 第3張

僅短短三年,盧象升先是從一個地方文官調爲武將,之後更是一路升遷,最後直接成爲了掌管當時明朝一半軍事力量的大將,他任職期間,戰績非凡,解救無數百姓,不僅立下了卓越軍功也得到了廣大百姓的尊崇。

但同時盧象升雖官至如此,但實際上除了手下的幾萬兵馬以外也根本無法調動其他的軍隊,雖名爲督天下兵,實轄兵員尚不及兩萬,而且他的突然崛起也讓原來抗清有名的幾位首領有所不滿。崇禎十二年(1639)1月,盧象升在鉅鹿賈莊被清兵包圍,與此同時,手底下有着數萬關寧鐵騎的高起潛對此坐視不理。在如此險境又沒有援軍情況下,盧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料到今日多半要死在此地了,他拒絕了部下突圍的建議,決定與敵肉搏,親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後,壯烈犧牲。盧象升犧牲的消息傳到他所統領的湖廣一帶時,百姓們都爲此痛哭流淚。

這位明末抗清大將在死前都還在與敵人搏殺,用盡了最後一絲力氣去保衛他的國家,只可惜這樣一位英雄到底還是生於明末,可謂是生不逢時,雖有小人的算計,但盧象升也算是死而無憾也死得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