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徐庶入曹營爲何一言不發?諸葛亮說明了真相!

徐庶入曹營爲何一言不發?諸葛亮說明了真相!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庶入曹營爲何一言不發?諸葛亮說明了真相!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出自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典故,被廣爲流傳,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小說中故事

在小說中,徐庶化名單福,一開始出仕的是荊州劉表,但是覺得劉表善惡不分,於是留書一封與之辭別,前往三國奇人水鏡先生司馬徽處繼續遊學,被司馬徽稱有王佐之才。

劉備新野屯兵之時,徐庶經過精心準備自薦成爲劉備的軍師。曹操得知劉備於新野駐軍,派遣曹仁率領大軍前來攻打,徐庶用計遣張飛、趙雲大破曹仁前鋒,並將二呂斬殺。

曹仁於是擺八門金鎖陣應對,但被徐庶識破陣中破綻,教導趙雲領軍破陣,殺敗曹仁。曹仁不甘失敗,決定晚上劫營,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敗而歸,徐庶又設計奪取了樊城。

曹操得知此事後,十分忌憚徐庶的本領,在程昱的建議下,先將徐庶的母親擄至許昌,後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記給徐庶寫了一封勸降信,徐庶救母心切,在告別時向劉備推薦臥龍諸葛亮出山,自己隻身前往許昌救母。

徐庶到許昌見了母親之後,才得知自己被騙,徐母知道了事情的過往,不想連累兒子,隨後自殺,徐庶痛失母親,也感念劉備之前的知遇之恩,發誓終生不爲曹操獻一計一策。

徐庶入曹營爲何一言不發?諸葛亮說明了真相!

赤壁之戰時徐庶雖識破龐統的連環計,卻不點破,使得曹軍大敗而回。之後,在《三國演義》中就沒有了徐庶的身影,像他所發誓的那樣,消失在了波瀾壯闊的三國故事中。

後世之人,因其《三國演義》之故事,往往惋惜不已,一代大謀士、軍師,在三國還未鼎立之前,就泯滅世間,僅僅成就了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氣節,但其抱負、才華還未施展,就成爲一個不發一言的“啞巴”,此情此景令人哀嘆。

因爲徐庶與劉備之間的故事膾炙人口、深入人心,所以徐庶總是被看作蜀漢的忠臣。但真實的歷史是如小說中故事那樣嗎?且讓我們瞭解一個不一樣的徐庶、還原真實的史實。

徐庶投靠曹操的原因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在樊聞之,率其衆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爲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

《三國志》正史中記載,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次子劉琮派遣使者請降曹操。此時徐庶與劉備屯兵樊城,聽聞此事大驚,匆忙率衆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阪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所擄,徐庶爲了保全母親的性命,辭別劉備,前往曹營投靠曹操。

徐庶入曹營爲何一言不發?諸葛亮說明了真相! 第2張

這跟小說中情節有很大出入,特別是以下三點:

1、曹操並沒有因畏懼徐庶的才能,設計擄掠徐母,威脅徐庶投靠。

2、徐庶是因爲孝子的原因,才入的曹營,和劉備並沒有“終生不爲曹操出謀劃策”的約定。

3、徐庶歸曹後,沒有史書記載徐庶母親因“大義”自殺之事。(根據徐庶之後終身在曹魏處爲官推測,曹操在捕獲徐母后,應該是善待有加)

由此可見,在徐庶心中,家人的性命(小我)應該比之復漢(大義)要重,既然在劉備處不能爲官了,去曹操處出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官路歷程

徐庶本名徐福,爲潁川郡寒門子弟。瞭解三國曆史之人都知道潁川是當時最爲繁華的區域之一,人文鼎盛,英才輩出,可謂名士的“搖籃”。

同徐庶一個時期的潁川名士有:荀或、荀攸、陳羣、郭嘉、鍾繇、陳紀、陳諶、李膺、王烈等。看到前面幾位的名字,是不是有如雷貫耳的感覺,曹操時期的大謀士基本都在此列。

徐庶入曹營爲何一言不發?諸葛亮說明了真相! 第3張

而且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平時相互結交,暢談法家、儒家思想,學習治國理政的經驗。形成一個比較牢固的政治團體,互相扶持。

徐庶因是寒門子弟,且年輕時有過“放蕩不羈”經歷,並不被這些傳統世家子弟所認同,一開始想出仕爲官時,他不是找同爲北方勢力強大的曹操,而是輾轉到荊州去找劉表,而後跟隨了劉備,是有這方面原因的。

在正式投靠曹操之後,正史就鮮有其事蹟記載。曹魏的史書《魏略》中,只有兩處,一帶而過:

1、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勸進表。第一次出現只是在衆多官員一起聯名上奏的奏摺中的一個名字而已,但其歸曹已經過了整整12年了。

2、黃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爲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是歸曹15年後的封官,注意沒有封賞任何的爵位。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兩個官位的情形,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割據勢力廣泛加於武官(注意這個“廣泛”的用詞,已經不是漢初品秩二千石的重要官位了,那時是個武將領個雜牌將軍都比這個官位大),也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的要職,成爲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尷尬位置,其職位、品秩、權力和以前相差很大。

徐庶入曹營爲何一言不發?諸葛亮說明了真相! 第4張

如果徐庶是真正的統兵之將,參加了任何一場與其他勢力的戰鬥,正史都應該有所記載,可知此中郎將只是個代表身份的虛銜,何況是才遷升的,以前可能比這還不如。

說完了右中郎將這個武官銜,再來了解下御史中丞這個文官位,歷史上是御史大夫的副手,言官的二把手,原本清貴非常。但曹操一度把它改名爲“宮正”,起糾彈百官朝儀的職責。在三國這樣一個特殊時代,此官位應該屬於表面光鮮的閒官,並無多大的實權。

這也是徐庶一生在曹營最後、也是最高官位了。在幾年之後,徐庶病死,有碑存於彭城的描述被史書一筆而過,《魏略》記載中,沒有給其任何的哀榮。(一般曹魏重臣死後都有追封、諡號、陪祀、封妻廕子等殊榮)

諸葛之言說明真相

《三國志諸葛亮傳》: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徐庶的好友,與他一起投曹)官職都不太高,感慨道:“難道是魏國的名士太多了嗎,爲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徐庶入曹營爲何一言不發?諸葛亮說明了真相! 第5張

看似是諸葛亮替二人打抱不平,埋怨曹魏不重用人才,其實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曹魏和蜀漢的人才現狀:曹魏人才濟濟、蜀漢人才凋零。像徐庶與石韜之才能,到了蜀漢,會高官厚祿、大用重用;而在曹魏,比之更強的能人比比皆是,量才適用,這二人得不到重視也成了理所當然的了。

徐庶在曹魏爲官近30年,歷經曹操、曹丕、曹睿三個主君,說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委實說不過去,從他沒有棄官而去和勸進曹丕這兩點來看,推測其也是熱衷名利之人。

在真實的歷史上,徐庶的才能,並不能在人才濟濟的曹魏陣營脫穎而出,而是被衆多天才所埋沒,因其位卑言輕在朝堂內政、軍事等大事上也沒有什麼發言權,所以他在正史上也沒有什麼值得書寫的大事。

僅僅是封了個不大不小的閒官、諸葛丞相替其抱屈(沾了諸葛亮的光)和默默無聞的死去被史書一筆輕輕的拂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