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伐吳時,諸葛亮爲什麼沒有制止?

劉備伐吳時,諸葛亮爲什麼沒有制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諸葛亮爲什麼無法制止劉備伐吳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221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爲名,親自率領蜀漢大軍,大舉討伐東吳。第二年,吳軍主帥陸遜在猇亭一帶大敗蜀軍,劉備潰退到白帝城。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聞訊後,不禁爲之扼腕嘆息:“如果法正還在世,就可以制止主公的伐吳之舉;即使沒勸止住,仍然讓主公去攻打東吳,也不至敗這麼慘。”

劉備一意孤行,傾蜀漢之兵以伐吳,顯然有悖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定的“東連吳會”的戰略。諸葛亮不僅是蜀漢基本國策的制定者,也是劉備手下重要的軍事和政治人才,但在伐吳一事上,爲什麼沒有任何史實表明劉備事先曾徵求過諸葛亮的意見呢?不僅如此,劉備伐吳時也沒有讓諸葛亮一同前往。更奇怪的是,諸葛亮不僅沒有成功勸阻劉備伐吳,甚至隱隱流露出不敢勸諫的意思,這裏面到底有什麼隱情呢?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將近1800年,但時至今日,史家仍然在爲此爭論不休,卻始終沒有形成共識。可見,此事已成爲一樁千古懸案。

劉備伐吳時,諸葛亮爲什麼沒有制止?

在《隆中對》裏面,諸葛亮提出的立國戰略可以概括爲兩點:首先是進取益州,把益州和荊州作爲根據地,尋找發展機會;其次就是與東吳結果戰略聯盟,聯手孫權共同抗擊曹魏。

經過赤壁一役,孫劉聯盟在事實上已經建立,《隆中對》的立國之策已實現一半。建安十七年,劉璋手下的法正、張鬆等人,爲劉備提供了益州的大量情報,爲劉備出謀劃策,幫助他接管益州政權。甚至在拿下益州後如何做大做強這個問題上,法正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可行的建議,得到劉備的充分認同。於是劉備在建安十六年,親自率領數萬人馬入蜀,而讓諸葛亮、關羽等人留守荊州。

值得一提的是,奪取益州本來就是諸葛亮設計的基本路線。奇怪的是,劉備進軍益州之後,卻長時間讓諸葛亮留守荊州。要知道此時荊州的情況遠遠不如益州急迫。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經過對史實的研究,可以推斷:劉備不再依賴諸葛亮,根本原因在於他對用人路線作出了調整。

張鬆、法正的積極投效,讓劉備奪取益州具備了先決條件,同時他們非常熟悉益州各方面的情況,也爲劉備制定了詳細方案和治理策略。很明顯,這時諸葛亮的作用當然就沒有張鬆、法正等人重要。

劉備入蜀不久,劉璋就將張鬆誅殺,法正就成爲劉備的主要參謀。公元214年,劉備掌控益州後,法正就是事實上的謀主。從214年到223年託孤這長達9年間,蜀漢政權中的諸多重大決策,幾乎都看不到諸葛亮有什麼戲份。

劉備伐吳時,諸葛亮爲什麼沒有制止? 第2張

1、北伐漢中:這是蜀漢政權以攻爲守的方略,首倡都即是法正,劉備非常贊同這一主張,在平定漢中的過程中,法正不僅跟隨劉備前往,而且確實發揮了首席謀士的重要作用。

2、用人政策:比如在如何安排許靖等名士的問題上,法正的意見基本上被劉備完全採納。

3、平定益州後,法正的實權僅次於劉備:法正先是被封爲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劉備不僅把最重要的“都畿“即蜀郡交給法正統轄,而且也視其爲“謀主”即首席謀士。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着諸葛亮已經被邊緣化了。之後,劉備又進封法正爲尚書令。要知道,自西漢武帝中朝制形成以後,三公的職權漸被剝奪,實權掌握在君主的祕書官—尚書手裏,經東漢演變,尚書之長尚書令,已成爲君主心腹之職,具有爲君主出謀劃策、處理日常具體事務的權力。劉備把尚書令這個重要職位交給法正,充分說明後者已成爲蜀漢實權派,並且在劉備在心目中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劉備伐吳時,諸葛亮爲什麼沒有制止? 第3張

4、只有法正勸得住劉備:劉備與曹操交戰時,形勢很不利,曹軍又箭發如雨,可是劉備堅決不肯退兵,還發脾氣,只有法正纔敢勸諫,而且勸成了。

總而言之,劉備平定益州前後,法正纔是他最爲倚重的謀士,而諸葛亮的實權遠不如他。法正卻年僅44歲就壯年早逝,死於220年,一年後劉備伐吳。這時諸葛亮卻並沒有取代法正成爲劉備的核心謀士,或許在當時的劉備看來,此時的諸葛亮尚不具備參與伐吳這一重大決策的資格,也不需要他跟隨前往參戰。

劉備伐吳時,諸葛亮爲什麼沒有制止? 第4張

當然了,劉備伐吳前可能還有另一種心理:法正不在了又怎麼樣?老子打了大半輩子仗,就不信沒有法正、諸葛亮這些謀士,搞不定東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