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英宗爲什麼會親征瓦剌?是受人蠱惑嗎

明英宗爲什麼會親征瓦剌?是受人蠱惑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明英宗爲什麼會親征瓦剌的文章。

元朝滅亡後,元順帝帶領幾乎完整無缺的中央中樞逃亡漠北,蒙古勢力從此又分爲韃靼、瓦剌、兀良哈三個部分。

明正統年間,瓦剌通過四面征伐,勢力範圍已經西到巴爾喀什湖東南,北到安格拉河南邊、葉尼塞河上游,東邊到了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貝爾草原一帶。此時的瓦刺兵力雄厚,戰鬥力極強,已經成爲自北元崩潰以來,蒙古草原上最強大的一個政權。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兵分四路全面入侵明朝邊境。

明英宗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衆多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爲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爲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明英宗爲什麼會親征瓦剌?是受人蠱惑嗎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爲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爲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爲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着玩的。羣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爲"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

朱祁鎮親征瓦剌之事,一向被文人士大夫們認爲是王振最大的罪過。一句“挾帝親征”就給王振定了性,如果沒有這個死太監,英宗陛下豈能親征,若不是親征,又豈能落入敵手,成爲瓦刺俘虜?

清修《明史》中就言之鑿鑿地認爲正是王振逼迫皇帝親征,才導致了土木之難。

明英宗爲什麼會親征瓦剌?是受人蠱惑嗎 第2張

王振脅迫皇帝親征的目的是什麼?事後,明廷衆臣認爲王振是山西人,他看到瓦剌軍鋒直逼大同,擔心故鄉被攻擊,爲了保護故鄉,同時又想帶着皇帝到自己老家炫耀一番,纔想出了親征的主意。

不過,挾帝親征的說法其實是不靠譜的。

其一,英宗朱祁鎮當年已經24歲,是獨立處理國政的皇帝,而不是大權旁落的傀儡皇帝,親征決策不是他自己提出,王振又怎麼能挾持?

其二,英宗正是在明軍貓兒莊大敗之日,收到消息,做出了御駕親征的決策。以英宗和王振判斷,精銳的大同邊軍竟然慘敗給了瓦剌,局勢之嚴峻也到了必須御駕親征的地步。

其三,永樂朝京軍設置了三大營之後,皇帝處在軍隊最高統帥的地位。武將只能統帥部分軍隊,或者擔任偏將,率領全部京軍出征之最高統帥必須是皇帝本人。這就是朱棣之所以五次親征漠北的重要原因,也是明英宗在意識到局勢危機之後,帶領幾乎全部精銳京軍,親征瓦刺的原因。

其四,御駕親征在明初一直是傳統。從明太祖朱元璋身冒鏑鋒,打下江山到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再到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漢王之亂和巡邊兀良哈,歷代皇帝都建立了赫赫武功。朱祁鎮羨慕歷代先帝的武功,想模仿他們,御駕親征,再次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明英宗爲什麼會親征瓦剌?是受人蠱惑嗎 第3張

其五,三徵麓川的大勝和東南三方民變的平定,也讓英宗朱祁鎮信心滿滿,覺得瓦剌軍在他面前也會迎刃而解,大敗而逃。

總之,英宗朱祁鎮自己做出了親征的決定,並不存在什麼王振脅迫的可能。他只是高估了明軍實力從而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

當然,另一方面來說,親征的決定又不能說完全跟王振沒有一點關係。王振在正統年間,一直提醒小皇帝不要忘記戰事,從明英宗初年兩次檢閱京軍到力主用兵麓川,王振的這種思想對英宗影響不可謂不大。

這次明英宗提出御駕親征之決定,王振也屬於堅定的擁護派,也許在他心中,還有個理想,想協助英宗皇帝御駕親征,大敗瓦剌軍,從而進一步提高皇帝的威望,建立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