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能讓順治爲他撰寫碑文的太監,王承恩到底是什麼人?

能讓順治爲他撰寫碑文的太監,王承恩到底是什麼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王承恩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迄今爲止,我國已經發現了不少古代墓葬羣,其中最豪華的,自然是皇帝享有的帝陵。通常能夠與皇帝葬在一起的,只有皇后或是最受寵的妃子。而有資格陪葬在旁的,除了皇族宗室,一般都是功勳顯赫的大臣。

然而明朝有一位太監,他卻能埋在帝陵門外,享有至高無上的殊榮。甚至就連清朝皇帝,都十分敬佩他。順治就爲他親自撰寫碑文,康熙還爲他立傳。這個太監到底是誰,爲何有這麼大的能耐?

能讓順治爲他撰寫碑文的太監,王承恩到底是什麼人?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開始大力擊打閹黨,明末大宦官魏忠賢,就是遭到朱由檢的清算,才上吊自盡的。魏忠賢死後,朱由檢還下令將其肢解,懸頭於河間府。

儘管朱由檢萬分痛恨宦官擅權,早就恨不得將魏忠賢碎屍萬段,但這並不代表,他就仇視所有太監。他身邊就有一位太監,從他出生起就在身邊侍奉,對他忠心耿耿,朱由檢對這位太監就極爲信賴。

這名太監叫做王承恩,原本和魏忠賢一起侍奉皇帝。但魏忠賢野心勃勃,王承恩漸漸與他形成對立。朱由檢一直不滿魏忠賢,王承恩與魏忠賢對立,自然就更得皇帝信任了。

由於王承恩和魏忠賢,都同樣在皇帝身邊侍奉,所以大臣都將二人視爲一丘之貉。當魏忠賢被除去後,羣臣害怕王承恩會成爲第二個他,所以紛紛進諫,希望將其處死。

可朱由檢心裏知道,王承恩和魏忠賢不是同一類人,況且魏忠賢及其黨羽已除,他急需一個值得信賴的人留在身邊。事實證明,朱由檢的眼光沒有錯,王承恩不僅沒有成爲第二個“魏忠賢”,還一直陪伴他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李自成衝進紫禁城之前,朱由檢讓皇后、貴妃自殺殉國,將兒子託付給外戚,親自用劍刺死小女兒後,便與王承恩來到景山上。

朱由檢站在景山往下望,心中五味雜陳,一直待到第二天凌晨,他才做出悲壯的決定,就是“君王死社稷”。最後,朱由檢在一棵老槐樹上自縊。而當初深受羣臣質疑,認爲遲早會叛國的王承恩,不僅沒有獨自逃命,反而就在朱由檢死後,也在旁邊一棵海棠樹上自縊了。

其實王承恩完全可以趁亂逃出去,畢竟他只是個奴才,李自成打進來後,也不會特地去尋他。甚至在朱由檢死後,他可以將屍體獻給李自成邀功。可是這些他都沒有做,而是選擇了一個很多人都猜不到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朱由檢即位的時候,明朝已經面臨內憂外患,不少人都提議南遷。你要說這些人是爲了明朝着想,讓朱由檢南遷後圖謀東山再起也好,但如果說他們沒有私心,那是不可能的。大多還是怕死,害怕李自成打進來後不會放過他們罷了。

能讓順治爲他撰寫碑文的太監,王承恩到底是什麼人? 第2張

很明顯,王承恩和他們不同,王承恩的“忠君”思想,已經刻到骨子裏了。在他看來,皇帝在哪國家就在哪,皇帝死了國家就亡了,所以他至死追隨朱由檢。朱由檢一死,他認爲自己的一生也就該結束了。

李自成進入紫禁城後,四處派人搜尋朱由檢的下落,終於在景山上,找到了他的王承恩的屍體。爲了安撫人心,李自成就將朱由檢遺體安置在棺木內,王承恩也得以安葬。

後來,李自成將朱由檢與周皇后,一同入葬田貴妃的陵園,並且將王承恩也葬在墓旁。清軍入關後,滿清爲了安撫明朝遺民,便將埋葬朱由檢的陵園改建爲帝陵,並取名“思陵”。另外,又將王承恩安葬在思陵門外,讓他得以繼續陪伴在朱由檢身邊,永遠“守護”着皇陵。

順治十分敬佩王承恩的忠心,於是親自撰寫800字碑文給他,其中誇讚他:“貞臣爲主,捐軀以從。”康熙也曾爲他樹碑立傳。所以說盡管王承恩只是個小人物,或許名氣還不如魏忠賢,但他用自己的忠心之舉,贏來了後世的稱頌,比起魏忠賢的臭名昭著,不知要高尚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