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常遇春死後百姓說他罪孽深重,究竟是什麼原因?

常遇春死後百姓說他罪孽深重,究竟是什麼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常遇春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了相關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如果要問明朝都有哪些優秀將領,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常遇春。他雖然戰績傑出,但卻十分兇殘、血腥。每奪下一座城池,常遇春總會屠殺全城士兵與老百姓。後來,正處於壯年的常遇春死在了班師回朝的途中。對此,人們紛紛說他之所以早逝,是因爲他罪孽深重,受到了上天的懲罰。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常遇春究竟做了些什麼?

常遇春死後百姓說他罪孽深重,究竟是什麼原因?

元至正十八年,常遇春和陳友諒一起作戰,兩人共同取得了勝利。之後,常遇春下令活埋四千降兵。洪武元年,常遇春奪下泰州,事後屠殺全城士兵與百姓,導致血流成河。後來,在消滅元朝餘黨時,常遇春下令殺死濰縣境內所有元軍及有關百姓。

北伐時,常遇春血染東昌,致使東昌城方圓幾百裏幾乎荒無人煙。除了這些事件之外,常遇春還做過許多類似的事情,因此,人們將他比喻成了地獄的惡魔。針對這種情況,朱元璋曾數次提醒過常遇春不要濫殺無辜,學會適可而止,但是,常遇春卻沒有將他的話放在心上。

就在常遇春攻打贛州期間,贛州守將熊天瑞拼死之下還是沒能阻止常遇春攻破城門。就在這時候,朱元璋的聖旨也剛好到了。《明史·常遇春傳》中記載:圍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諭遇春:“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於是,遇春浚壕立柵以困之。頓兵六月,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

古人常說:“殺降不詳”,但是,爲什麼名將常遇春卻獨愛嗜殺呢?

我們認爲,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對降兵的不信任;

常遇春害怕投降的士兵是假意投降,然後伺機謀逆,爲了以絕後患,他將降兵全部殺死。

第二,糧草不足,時間緊迫;

養降兵是需要耗費大量糧草的,且收復軍心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第三,出於泄憤心理;

一些城池易守難攻,耗費了常遇春的大量兵力,這讓他很是惱怒。因此,在奪下城池後,他便以屠城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憤怒。

然而,同是開國功臣,爲何徐達福澤子孫,常遇春卻受盡後人唾棄呢?

徐達和常遇春追隨朱元璋多年,堪稱其左臂右膀。這兩個人憑藉着自己的才能,爲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徐達在兵法上的造詣很高,他不僅勇於作戰,還擅於使用計謀,可謂是一個智囊的存在,而常遇春則善於帶兵作戰。

在明朝建立之後,徐達和常遇春被冊封爲王侯。雖然如此,但他們的命運卻是天差地別。其實,常遇春的性格比較古怪,不愛與人交談。常遇春死後,他的大兒子死在了龍州,二兒子死於靖難,三兒子失蹤。對此,人們說:這都是常遇春犯下的罪孽造成的。

但是,徐達卻與之相反,他性格開朗,有勇有謀,善於聽取他人意見。後來,徐達被朱元璋重用,不僅享盡了榮華富貴,連他的子孫都受到了他的福澤蔭庇。根據史書的記載,徐達的大兒子承襲了他的王位,二兒子英年早逝,三兒子當上了指揮使,大女兒成了一國之母,即:明成祖的皇后。

常遇春死後百姓說他罪孽深重,究竟是什麼原因? 第2張

然而,在古代的一些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人物,常常被作家們當作作品人物的原型出現在文學裏。作爲一代名將,常遇春也曾出現在許多小說中。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這幾部——《常遇春傳》、《倚天屠龍記》和《大明英烈傳》。《常遇春傳》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由於,出版的時間比較早,再加上,這本書是文言文所寫,難以讀懂,所以,市面上很少見到這本書。

在書中,作者詳細地介紹了常遇春的一生和他的子孫後代。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常遇春作爲一代大將,他的一生幾乎都在戰爭中度過,且每場戰爭他必定以勝利告終。也因此,有人說:常遇春雖然很早就去世了,但是,他的人生經歷卻像煙花一樣璀璨。

此外,《倚天屠龍記》也曾以常遇春爲原型,刻畫了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在這部小說中,常遇春是明教的一個教徒,他爲人正直,注重兄弟情義,當張無忌處於危難的時候,常遇春果斷把自己獲救的機會讓給了他。最後,張無忌獲救,常遇春折壽四十年。

在《大明英烈傳》中,雖然以朱元璋爲主角,對人性在權力面前的衝擊下的轉變刻畫細緻,但是,常遇春作爲其左臂右膀,也出現在了書中。在其中,常遇春爲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特別是他聯合陳友諒對抗元軍的幾場戰鬥,更是奠定了明朝的統治根基。

但可惜,常遇春只活了四十歲,就病死於柳河川。朱元璋聞喪大爲震悼,賜葬鐘山之下,並親自出奠。

話說,常遇春逝世後,中國很多地方懷念他的功績爲他建祠祭祀。常遇春家鄉建開平王廟,三層大殿,巍峨壯觀。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繼善到懷遠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題聯一副:“將十萬衆之威名,常誦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業,永留大地河山。”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