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悝是什麼人?戰國時期改革的先行者

李悝是什麼人?戰國時期改革的先行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悝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李悝(kui一聲)(公元前455-前395年),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師從子夏,魏文侯以爲相國,主持變法事宜。更多的內容以及變法細節及過程,且看下面分解。

以公正之心薦才

李悝是由翟璜推薦纔得到魏文侯重用的,兩人因此關係特殊,而翟璜本人亦是一名非常優秀的人才。按常理,在魏文侯請李悝薦才時,李悝無論是從報答知遇之恩考慮,還是從有一個更強的政治盟友思索,都應推薦翟璜。

但李悝卻出人意料地推薦了另一名競爭者魏成子。首先,這樣做證明了李悝不結黨,不營私,全心全意從魏國的政治需要考慮問題;其次,在魏文侯看來,李悝可能推薦對他有恩的翟璜,這就落入了俗套,超出魏文侯意料的答案給他以深刻的印象;最後,李悝舉薦人才不唯親,提升了自己在魏文侯心目中的地位,使他最終得到進一步的重用。

李悝是什麼人?戰國時期改革的先行者

魏國攻滅中山國(今河北正定縣東北)後,爲了加強管理,魏文侯封太子擊(即後來的魏武侯)爲中山君。在翟璜推薦下,魏文侯也非常滿意地命李悝出任中山國相國。到任後,李悝盡心盡力地輔佐太子,他走鄉串戶,瞭解民情,減輕徭役賦稅,發展經濟,健全法制,在較短時期內,中山國就走上了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的正軌。

太子擊見李悝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非常高興,便把李悝作爲老師和朋友看待,經常向他請教治國之道。李悝也不推辭,傾其所學幫助太子。不久,太子擊在向父王彙報中山情況的報告中,着實把李悝大大誇獎了一番。

幾年後,魏文侯派人把李悝召到宮中,想和他商量一件大事。魏文侯打算從翟璜和魏成子兩人當中確定一人擔任相國職務。由於兩人都非常優秀,才幹卓越,政績突出,魏文侯一時拿不定主意,想起太子在報告中稱讚李悝的種種言論,就想聽聽李悝的意見,讓他幫忙出主意。

李悝到魏都後,魏文侯讓他坐下,把事情經過告訴了他,問道:“請您告訴我,在他們兩個人中,由誰擔任相國最爲合適呢?”李悝站起來推辭道:“有道是地位卑下的人不應對地位尊貴的人說長道短,品頭論足,關係疏遠的人不便對關係親近的人發表意見。論地位,我比他們二位低許多,論關係,我沒有他們與您親密。因此,不敢妄說。”

魏文侯見李悝有顧慮,再三懇切地說:“我知道您博學多才,爲人正直無私,今天是專門請您來商量此事的,您不必再謙讓了。”

李悝是什麼人?戰國時期改革的先行者 第2張

李悝見魏文侯態度誠懇,這才說道:“我在做子夏先生的學生時,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子貢向孔子請教道:‘請問老師:在各諸侯國的大臣中,哪個最賢呢?’孔子不假思索地說:‘齊國的鮑叔牙、鄭國的子皮最賢。’子貢不解,追問道:‘不對吧?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纔是最有名望的大臣呢!’

孔子笑了,鄭重地告訴子貢:‘可是,我聽說齊國的名相管仲是叔牙推薦的,鄭國的重臣子產是子皮保舉的。卻沒有聽說管仲和子產向國君推薦過多少人啊!’子貢茅塞頓開,心領神會地說:‘您的意思是說善於發現人才、全力推薦人才的人,纔是最賢的?’

孔子意味深長地說:‘不錯。善於識別人才,是富有智慧的標誌;虛心推重人才,是仁愛寬厚的表現;極力引薦人才,是利國利民的壯舉。做到了這三點,還有什麼樣的人能夠同他們相比呢?’很明顯,先生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要讓我知道,只有全力推薦人才的人,纔是最能幹的。

根據先生所教,我認爲,看一個人的優劣高低,可從五個方面入手:看他平時親近什麼樣的人;富裕時,看他接濟什麼人;顯貴時,看他舉薦什麼人;困窘時,看他幹不幹非禮的事;貧賤時,看他拿不拿不義之財。”魏文侯聽了,讚賞地點了點頭,說道:“謝謝您的指教!我心中有數了。”

告別魏文侯,李悝剛回到住處,翟璜就前來打聽消息:“聽說今天國君向您詢問相國的人選,最後定的是誰呢?”李悝坦率地說:“看來是魏成子。”

翟璜一直認爲相國職位非自己莫屬,一聽說是魏成子,不禁有些氣惱,質問李悝:“請問: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郡(今陝西東部黃河兩岸地區)的太守吳起是誰推薦的?是我;使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獲得大治的西門豹是誰推薦的?是我;討伐中山國的樂羊是誰推薦的?是我;拿下中山國以後,沒有合適的人輔佐太子,又是誰把你推薦給了國君?還是我;國君要給太子選擇師傅又是誰推薦了趙蒼唐?也是我。我所推薦的這些人,哪個沒有爲國家做出過重要的貢獻?請問:我哪一點比不上魏成子?我又有哪一點對不起你了?”

聽罷翟璜連珠炮似地質問,李悝並沒有動怒,他理解翟璜的心情,也很感激翟璜的推薦之恩。他等翟璜平靜下來後反問道:“您把我推薦給國君,難道是爲了讓我在國君面前替你要更高的官職嗎?”翟璜不以爲然,說道:“我是這樣的人嗎?”

李悝是什麼人?戰國時期改革的先行者 第3張

李悝也知道他不是這種人,爲了讓他心服口服,李悝耐心地解釋道:“今天,國君把我叫去,問我在您與魏成子中,誰當相國最稱職?我並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只是請他從平時、富裕時、顯貴時、困窘時、貧賤時五個方面去觀察和比較就行了,國君也很贊同我的看法。因此,我知道國君會讓魏成子任相國。”

翟璜仍不服氣,說道:“就是從這五個方面比較,我也不比魏成子差。”李悝瞭解翟璜,知道他心直口快,只要說清楚了,他也就明白了。於是,李悝又進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依我看,您比他差得太多了!魏成子的食祿是1000鍾,自己只享用1/10,其餘的9/10都用到爲國家招聘人才上了。正因爲這樣,他才爲國家贏得了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高賢。對他們,國君把他們當成老師。尊敬他們,時常向他們求教,唯恐照顧不周。而您向國君推薦的那些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國君是當成手下使用的。就憑這一點,您就比不上魏成子。”

翟璜不是一個毫不講理的人,一明白事理,馬上認錯。他認爲正如李悝所言,自己的確有不少方面比不上魏成子。他向李悝拜謝道:“還是您的見解高明,都怨我平時孤陋寡聞,居功自傲,以至於錯怪了您!”李悝也很佩服翟璜認錯的勇氣,兩人自此成了好朋友。

輔佐魏文侯,變法圖強

李悝胸懷濟世之才,得遇明君——魏文侯,是他改革成功的先決條件。由於李悝謙虛大度,善於團結同僚,減小了變法的阻力,使得變法得以順利進行。而改革有序,先經濟而後政治、軍事的正確原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悝任相國後,準備對魏國進行全面改革。一天,魏文侯問李悝:“我一心想使國家很快富強起來,也採取了一些措施,總覺得收效不大,您認爲到底該怎麼辦纔好呢?”李悝回答道:“國家富強的路有千萬條,但最根本的、首先要做的還是發展糧食生產。民以食爲天,要讓百姓吃飽,國家有餘糧,就必須想法多打糧食。”魏文侯又問道:“我正爲這事焦急。如今人口增加了不少,可土地卻沒有增加,如何滿足人們的衣食,如何提高產量,這些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請問您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李悝沒有立即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談起了自己微服私訪的事:“從國君您任命我當相國以來,我盡忠職守。爲了瞭解民情,找到國家富強之法,我常常到民間私訪,和百姓一起種地,一起耕田,聽到不少議論。有的說徭役太重太急,弄得老百姓沒有時間生產,有的說賦稅太多,豐年都難維持溫飽,更不用說荒年了。他們要求適當減輕徭役賦稅,以便讓他們有時間生產,能勉強維持生活。國君您看,他們要求不多,可我們卻很少爲他們着想。”

李悝是什麼人?戰國時期改革的先行者 第4張

停頓了一會兒,李悝轉入正題,他爲魏文侯算了筆賬,“魏國的土地除山河、湖泊、荒原等以外,可耕種的土地有600多萬畝。如果給種田人以適當的鼓勵,讓他們樂於耕種,把時間和精力投到土地上,精耕細作,每畝地至少可以增收3鬥糧食,全國一季就可增產180萬石。相反,如果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每畝就不止減產3鬥。就是以這個數字計算,全國每季就要少收180萬石。一正一反,相差360萬石,更不用說徭役太重違誤農時導致的減產了。”魏文侯聽了連連點頭。

在李悝的操持下,魏國實行“盡地力之效”和“平糴法”長達10年之久,魏國人民果然日益富裕。老百姓紛紛稱讚魏文侯用人有方,稱李悝是位好“管家”。

在實行經濟改革的同時,李悝爲了招徠四方人才,又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改革

。針對世襲祿位制度的種種弊端,李悝乾脆廢除了這種制度,推行“食有勞,祿有力,使有能,賞必行,罪必當”等一系列措施,按功勞大小,對國家貢獻多少授予職位和爵祿。

具體規定:“不論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有治國安邦的才能,都可以在朝廷做官,領到應得的俸祿;不論什麼人,一律按照功勞大小安排職務;官員各司其職,有功者賞,有罪者罰,不準徇私;凡無功而又作威作福者,即使是貴族也必須取消其爵位和俸祿。”

由於執行了公允、平等和獎懲分明的原則,李悝的政治改革獲得了巨大成功,不僅提高了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和人員素質,還大量吸納了各方人才,調動了舉國上下勵精圖治的積極性。

李悝並不就此止步,爲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和維護改革成果,又在法律領域大展拳腳。

他根據魏國的具體情況,參照以往的律令,吸收各國法令中可取的部分,制定了一部新法典,即《法經》。這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內容分《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部分。

頭兩篇是《盜法》和《賊法》,分別對“盜”、“賊”的含義作了具體規定;《囚法》和《捕法》具體規定了懲治“盜”、“賊”的各種辦法;《雜法》是關於盜取兵符、官印以及貪污等違法行爲的懲治規定;《具法》是對量刑輕重的諸項規定。

這部法典頒佈實施後,對維護國家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後來,這部《法經》被李悝的學生商鞅帶到秦國,對秦國變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這部法典充分反映和代表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從而成爲後來歷代封建統治者奉行的法典藍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