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代抗倭名將李如鬆,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一代抗倭名將李如鬆,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李如鬆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明朝的歷史上名將雲集,如常遇春、徐達、朱文正、傅友德、藍玉、戚繼光等,但是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應該銘記的一代名將-李如鬆。他是遼東總兵李成樑的長子,師從當時三大才子之一的著名軍事家、歷史學家徐渭。李如鬆在國內指揮過萬曆二十年平定寧夏哮拜叛亂的戰爭,在國外指揮過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尤其以抗倭成就名垂千古。

李如鬆(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樑長子,明朝名將。其父李成樑也是一位出色的將領,可稱的上是真正的“將門有將”。

一代抗倭名將李如鬆,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李成樑鎮守遼東近三十年,在遼東風頭遠超同期東南的戚繼光。他一手打造出遼東鐵騎,數次大敗蒙古、女真各酋長勢力。使得北方各遊牧民族聞李成樑之名便不敢犯境。遼東出現前所未有之安定。《明史》評述“武功之盛,兩百年來所未有”。

老子厲害,兒子也不遑多讓,李如鬆雖然是正宗的官二代,但是絕對不是拼爹上位,他自幼熟悉軍事,開始確實是靠爹擔任指揮同知,但到後來屢立戰功,被封爲神機營右副將,一直再到山西總兵,靠的可都是自己的真本事。李如鬆打仗,是真正的有勇有謀,武略兼備。這一點在“萬曆三大徵”之寧夏之役體現的淋漓盡致。

萬曆三大徵指明神宗萬曆帝(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爲李如鬆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萬曆二十年(1592年),寧夏鎮原副總兵哱拜(韃靼人,東蒙古族)父子與蒙古河套部落勾結髮動叛亂,連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全陝震動,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幾支軍隊也都打了敗仗。

同年四月,李如鬆臨危受命,出任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統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這就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中的第一徵。六月,李如鬆率平叛大軍抵達寧夏。

七月,命明軍麻貴部出擊,擊敗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剪除了叛軍的外援。與此同時,各路援軍將寧夏城團團包圍。李如鬆在仔細觀察了地形和寧夏城防之後,下令決開黃河,水淹寧夏城。城內彈盡糧絕,軍心渙散,鬥志全無,叛軍失去外援,內部也發生了火併。九月十六日,寧夏城防崩塌,李如鬆乘勢下令攻城,一舉攻入城內,哱拜在幹掉兩個屬下後向李如鬆投降,李如鬆接受了投降,但還是盡滅哱拜族。至此,寧夏叛亂全部平息。

與此同時,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其野心也隨之驟然膨脹,居然異想天開地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同樣在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壬辰倭亂爆發。

當時統治朝鮮的李氏王朝,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整個朝鮮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豐臣秀吉出動九軍共15萬(也有人認爲是20萬)大軍攻擊朝鮮,挾內戰一統日本之餘威,一路攻勢凌厲,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一代抗倭名將李如鬆,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第2張

得意忘形的豐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認日本以大同江爲界佔據朝鮮,同時還威逼琉球、菲律賓等大明屬國臣服朝貢。消息傳來,大明朝野一片譁然,主戰派認爲必須出兵教訓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卻認爲朝鮮人過於軟弱,一觸即潰,只會嚮明朝求援,建議僅讓朝鮮國王及隨從百餘人過鴨綠江避難,而不出兵。主戰派的意見最終被明神宗朱翊鈞(即萬曆皇帝)接受,決定出兵朝鮮。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隊出征,統帥爲遼東副總兵祖承訓。這支部隊是遼東鐵騎中的一支,祖承訓也是名將李成樑的嫡系,戰鬥力較強。可是,這支部隊只有三千人。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祖承訓中伏,副將史儒戰死,部隊損傷慘重。祖承訓僥倖死裏逃生。十二月,萬曆帝朱翊鈞任命剛剛結束寧夏戰役的李如鬆爲東征提督,統薊、遼、冀、川、浙諸軍,剋期東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總兵職,同軍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軍在李如鬆的帶領下,誓師東渡參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這就是“萬曆三大徵”中的第二徵。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東征大軍兵臨平壤城下。盤踞平壤的是日將小西行長指揮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次日拂曉,明軍發起總攻,上百門火炮猛轟平壤城頭,震天動地,連日軍主將小西行長的將旗都被炸飛。平壤城內日軍雖傷亡慘重,但在小西行長的親自督陣下仍然拼死抵抗,戰場形勢陷入白熱化狀態。

臨近午時,明軍經過激烈的戰鬥攻克城北制高點牡丹峯,全殲日軍2000餘名,平壤城內日軍立時亂作一團。李如鬆當機立斷,傳令全軍:午時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鋒營將領一律斬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賞銀5000兩,臨陣怯戰者殺無赦!李如鬆在前線督戰時,坐騎被日軍火槍擊中,當即換馬再戰,其勇猛如此,明史記載:“如鬆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可以說,作爲全軍主帥,李如鬆的鎮定、果敢、勇猛給了明軍將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軍取得這場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後來,明軍雖攻破了平壤城,但殘餘的日軍,退入城內的各土堡中死守,明軍損失也不小。於是李如鬆一方面果斷採取“圍三闕一”的戰術,包圍殘餘日軍,另一方面他派信使聯繫小西行長,表示“只要日軍撤出平壤,明軍將不予攔截”。日軍無奈,只好趁夜由缺口逃出平壤城。但李如鬆卻在日軍通過冰封的大同江時,命令士兵炮轟日軍和冰面,成羣的日軍掉進冰冷刺骨的江水中。

據《日本戰史》記載,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另一則日本史料稱,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一萬八千七百人,顯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據《朝鮮史》記載,此戰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逃散者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萬曆三大徵考》記載,平壤之戰“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鬆憑此一戰,威名遠播明日朝三國,可以說平壤大捷超過其父李成樑在遼東任何一次戰役,奠定了李如鬆在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的地位。此戰明軍與日軍的陣亡比例約爲1(明軍):15(日軍),可算是大捷了。

平壤戰役的勝利打消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日軍全線後撤了400餘里,全沒有了“長驅直入大明”的狂妄和膽色。李如鬆率軍入朝參戰僅僅一個多月,便收復失地五百餘里,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境等五道。大軍繼續向南開進,兵鋒直指王京——漢城。

碧蹄館是位於漢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個驛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這裏所爆發的碧蹄館大戰,將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小驛館載入了世界戰爭歷史的史冊。正月二十四日,明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約3000騎兵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誘敵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若干。加藤光泰敗退後,立刻報告了漢城日本軍總部。隨後,日軍第六軍團主力、第三、第九軍團各一部共36000餘人先後趕到戰場,他們認爲這是明軍的大部隊,準備將這支明軍包圍在碧蹄館,一場前哨戰迅速演變成爲一場大規模的戰場遭遇戰,碧蹄館大戰就此打響。

日本主將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爲,這是明軍總攻的前兆,消滅眼前這支孤軍是在明軍總攻之前消滅其有生力量的絕佳戰機,他計劃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這支明軍,在短時間內迅速結束戰鬥。此時小早川隆景絕沒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塊肥肉,而是一塊燒紅了的烙鐵。被包圍是由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明軍精銳中的精銳,裝備極其精良,士兵作戰極其勇敢。

碧蹄館一戰,3000明軍(到戰鬥即將結束時增至9000)與幾倍的日軍激戰一晝夜,戰鬥進行到最慘烈的階段,明軍彈丸、火藥全部耗盡,但大明軍旗始終屹立不倒,高高飄揚在碧蹄館上空。此戰,明軍傷亡不到1000人,日軍傷亡超過3000人。據日本東京國立圖書館收錄的《大和文祿慶長之役》記載,碧蹄館之戰結束後,僅日軍第3、9兩軍團補充兵員就達6286人,光陣亡日軍將領就達十五員之多。碧蹄館大戰是中日壬辰戰爭中明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明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震懾了日軍,使其徹底喪失了與明軍野戰的信心。

碧蹄館血戰後,12萬日軍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龜縮一團,不敢出戰,而明軍由於兵力有限,無法展開強攻,於是雙方在漢城一線展開對峙,一時間戰局似乎陷入了僵局。但僵持很快就被李如鬆打破,他派人奇襲漢城日軍在龍山的軍糧庫,燒了日軍的所有軍糧,一下子使12萬日軍陷入了絕望中。夜襲龍山之戰,精彩處堪與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明軍僅以微小的代價就將十幾萬日軍置入絕境,頗有四兩撥千斤的味道。不久,日軍被迫與明朝達成停戰協議,被逐步收回了朝鮮淪陷的國土。李如鬆在短短四個月時間裏,掠地千里,橫掃半島,收復平壤、開城、王京(漢城)三都,打出了中華天朝的赫赫聲威。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鬆升任遼東總兵官。次年四月,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鬆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鬆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萬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

在明代,以李如鬆爲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貴爲代表的麻家被並譽爲“東李西麻”,萬曆三大徵,李如鬆參與或指揮了其中兩場戰役。綜觀李如鬆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得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稱讚道:“將門有將,得無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