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19歲的孫權是如何掌事,併成爲一方諸侯的?

19歲的孫權是如何掌事,併成爲一方諸侯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孫權謀定

劉表的死更讓臺下各種暗流涌向檯面。這些暗流中,除了在思考怎麼站隊的荊州士人之外,還包括孫權。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這幾年中,一直沒有來自江東的威脅。這看起來是件頗爲奇怪的事,要知道孫策死前已經跟代表曹操利益的陳登兩次惡戰,甚至可以說是間接死在這件事上。曹操在河北連年征戰,又與荊州這邊勢同水火,理論上江東完全可以加入戰局的。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新繼位的孫權與曹操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和解,並且放棄了中原爭霸的想法。

事實的確如此,孫權的確與曹操達成和解,並規劃出了自己的擴張方向。一切還要從接手成爲繼承人這件事說起。整個江東能夠如此平穩完成權力過渡並不容易,孫策死的時候年僅26歲,此時基業未穩,若讓未成年的兒子繼承只能是自毀長城,因此只有可能從弟弟中選擇繼承人。值得慶幸的是,孫策被刺之後不是當場身亡,還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把位置傳給誰。

如果孫策如孫堅那樣沒留下遺言,或者像袁紹那樣到死都猶豫不定的話,那麼江東的局面會發展成什麼樣就很難說了。孫權當時並不是各方普遍看好的接班對象。孫策有四個弟弟,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如果按順位應該是老二孫權繼位。但最被看好的則是性格與父兄同樣勇猛剛烈的老三孫翊。

19歲的孫權是如何掌事,併成爲一方諸侯的?

孫權是被孫策親自選定的。臨死之前要求張昭等舊部效忠孫權,並對孫權說道“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翻譯成白話就是:上陣打仗,爭奪天下你不如我;用別人打仗,保江東基業我不如你。孫策這樣選擇是吸取了父親和自己的教訓。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驍勇強悍的孫翊才過了20歲就跟孫策一樣被人刺殺了,而孫權則活過70歲。

成爲江東之主後,孫權面臨的挑戰很多。孫氏在江東基業已成,家族人丁興旺,蕭牆之內卻同樣不太平。最先發難的是孫靜的長子。作爲孫堅的弟弟,孫靜在孫堅起兵之初曾集合鄉里及宗室子弟五、六百人支持孫堅,後來一直留在老家富春看守祖業。孫策攻會稽時,還是在孫靜的幫助下尋得小路擊敗王朗。

孫靜這個人沒有野心,戰後不願做官又回了家鄉,但他的兒子孫卻是有想法的。孫策死時孫暠正屯守烏程,想借機據會稽自立。在虞翻的規勸下,方纔接受孫權繼位的現實而退兵。孫暠作爲旁支敢覬覦江東之主,是因爲孫靜這一支一直留在江東。單純就在江東的影響力來說,自認爲不輸給孫堅後人。而孫權因爲這層關係,即便知道孫暠動過爭位之心,也還是以和爲貴沒有追究。後來在東吳一度權勢熏天的、孫峻,都是孫暠的孫子,在江東影響力可以說一直貫穿於東吳時代。

有異心的還有孫權的堂兄孫輔。孫輔和他哥哥孫賁是孫堅的長兄孫羌的兒子。這一支在孫策收復江東過程中,一直跟隨左右。拿下豫章後,孫輔被任命爲廬陵太守。值得一提的是,孫策還讓孫輔兼領了交州刺史,顯示出孫策當時就已經有了併吞交州的想法。孫輔倒不是想爭位置,而是認定孫權保不住江東,暗中遣使與曹操來往。被孫權發現後仍不想宗室相殘,只是將其軟禁(數年後去世)。

總得來說,孫權因爲年紀太輕,表面看性格又與父兄有很大差異,在繼位時面臨了來自宗室方面的懷疑。好在一方面有孫策臨終託孤,另一方面孫權在舉賢任能方面的確有一套,將領方面孫堅舊部以程普、黃蓋爲代表,孫策舊部則以周瑜、張昭爲首都對孫權表示支持。孫策死的時候,以虞翻爲代表的各郡縣地方長官,都各守其職以防地方有變。

此外,孫權的母親對穩定宗室和舊臣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吳夫人父親做過丹陽太守,家族在吳郡亦屬世家大族。當日孫堅在吳郡時,聽說吳夫人才貌雙全就上門提親。吳夫人父親早逝,族人都覺得孫堅這個人輕浮狡詐靠不住,就拒絕了孫堅。這讓孫堅覺得很沒面子。吳夫人怕孫堅報復連累親屬,就主動提出願意嫁給孫堅,言道要是孫堅待她不好也是命該如此。

孫堅的五個兒子,除了最小的孫朗以外,都是吳夫人所生。孫堅死後是她一個人撫育這些年幼的孩子,並嚴加教育。孫策平江東之時,爲了立威曾想誅殺一些反對他的豪傑,每每都是吳夫人出面阻攔。江東之士遊俠之氣甚重,吳夫人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結的道理。可惜的是許貢那次沒攔住,以至遭遇報復。

及至孫權繼位,吳夫人特別擔心他年紀小鎮不住那些老臣,便親自出面召見張昭等人,觀察他們對孫權的態度。包括親身參與軍國大事,時時注意向那些老臣表示感謝,幫助孫權收服人心。

然而舊臣們雖然支持孫權,很多新近歸附者的想法就不一定了。尤其很多因孫策人格魅力而來歸附的江淮人士,包括袁術死後或被動或主動前來的投奔者。這些人在孫策死後,有很多渡江回到江淮另謀出路,甚至連魯肅都有了想法,可見當時人心有多麼不穩。

魯肅字子敬,是徐州下邳東城人(安徽省定遠縣)。雖自幼喪父,但家中卻頗爲富足。仗義疏財、結交士人是他的愛好。值此亂世,明眼人一看這就是個有想法的人。東城這個地方雖然地屬下邳,但卻於淮河之南,三面與九江郡相鄰,當日亦是袁術的地盤。周瑜在被袁術任命爲居巢縣長時,特意帶着幾百人繞到東城去拜會魯肅,明則是向他借糧,實則是探探他的底。

19歲的孫權是如何掌事,併成爲一方諸侯的? 第2張

當時魯肅家裏有二個糧倉,各有三千斛米,隨手就指了一倉送給周瑜。周瑜一看果然名不虛傳,遂與之結爲知己。而魯肅能拿出一半存糧給周瑜,自然也是認定周瑜是可以成大事者。袁術這個人我們說過,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只要勢力範圍內發現人才,都是封官許願希望把人家留住。聽聞魯肅的這些做法後,袁術當即任命魯肅做東城縣長。不過周瑜看不上袁術,魯肅同樣看不上。所以馬上帶着家屬和願意跟他一起謀大事的鄉中少年一百餘人,跑到居巢去投周瑜,然後跟他一起渡江去投孫策。

這一年是建安三年。不過剛到曲阿見過孫策,孫策也很爲他的才能感到驚奇,但緊接着魯肅的祖母就去世了(估計是水土不服)。百善孝爲先,魯肅只能先把祖母的靈柩送回東城安葬。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事情還沒處理完,袁術就死了,江淮地區一片大亂。除了廬江太守劉勳以外,很多地方豪強都在擁兵自立,想在亂世出人頭地。

這些地方勢力中,實力最強的是一個叫鄭寶的人,在巢湖一帶聚衆萬餘,有很多江淮人士前去歸附,其中就包括魯肅的好友,九江人劉曄。劉曄認爲鄭寶能成大事,於是寫信給還在東城的魯肅,讓他趕緊回江東去把母親接回來,一起轉投鄭寶。魯肅當時是答應了,說回到曲阿後準備帶上母親去廬江。

反轉的是劉曄到了鄭寶那裏,發現鄭寶的意思是帶着百姓往投“江表”。“表”對應“裏”,意思是外,所謂“山河表裏”。江表是從中原視角而得來的名詞,意思是長江以外。也就是說,廣義來說長江以南地區都是“江表”。在三國時代,這個詞特指江東和東吳。換句話說,劉曄這邊勸魯肅舍了江東投鄭寶,鄭寶的想法卻是前往江東投孫策。考慮到孫策在江淮的人氣,以及那麼多袁術舊將當時都想投奔他,鄭寶有此想法並不意外。

劉曄是漢光武帝的後裔,論起血統來比劉備還要與當今天子近上許多。以他本人意思來說,並不是說看好鄭寶,而是希望爲朝廷效力。天子在曹操手中,爲朝廷效力自然就是看好曹操了。孫策當時聲勢正隆,不光只有許貢看出將來必爲朝廷之患。劉曄勸魯肅北歸,實際是不想他爲孫策所用,跟自己一起選擇曹操。當時曹操派使者來九江,準備接受袁術遺產,劉曄這邊就前往迎接,相談數日。

見鄭寶有投孫策之心,劉曄當即尋了人想刺殺鄭寶。結果鄭寶警惕性很強,最後是劉曄自己親手動手斬了鄭寶的人頭,並收服鄭寶的部曲,一起轉投與曹操交好的廬江太守劉勳。孫策曲意逢迎挑唆劉勳去取上繚時,劉曄還出言阻止,認爲這樣做一定會讓孫策乘虛而入,可惜的是劉勳沒有聽。後來兵敗北投曹操,劉曄亦跟隨左右,成長爲曹魏重臣。在對吳和對蜀戰略上,都有重要的貢獻。

19歲的孫權是如何掌事,併成爲一方諸侯的? 第3張

這邊劉曄在廬江上演一出反轉劇目,那邊已經到了江東的魯肅卻在準備攜母渡江之事了。按說周瑜在江東如此受重用,魯肅本不應該有此想法。而且他見着周瑜說出這個想法時,不僅鄭寶已死,連劉曄都已經跑到曹操那去了。魯肅跟周瑜提出要走的真實原因,是因爲孫策被刺導致江東人心浮動。魯肅想通過身處權力中心的周瑜,知曉孫策之後江東還有沒有希望。

當時孫權已經被確定爲接班人。周瑜知道魯肅想法後,告訴他孫權是一個可以託付的主公,並當即向孫權推薦。而孫權在與魯肅談話後也非常高興。甚至等其他賓客走了後,還把他一個人拉回來合榻對飲,一如曹操見到郭嘉、劉備見到孔明一般。在這次談話中,魯肅爲孫權獻上他的東吳版“隆中對”。由於是在榻上所言,故被後世稱這“榻上策”。

孫權當時的想法是成就春秋五霸之業,認定天下將走向春秋戰國時的格局,而自己則應偏安東南,進而將爭霸作爲目標。魯肅則認爲這個想法不現實,而且缺乏野心。總結下來,榻上策主要觀點爲三:一是曹操有如秦末的項羽,要的是一統天下,孫權沒有機會去謀春秋霸業;二是漢室已不可復興,曹操一時也不會倒,現在要做的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三是應該乘北方多事之秋,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然後控制整個長江流域(進取益州)。這樣就可以成就漢高祖劉邦的偉業。

19歲的孫權是如何掌事,併成爲一方諸侯的? 第4張

魯肅的榻上策之所以沒有隆中對知名,很大程度是因爲隆中對明確預言了三分天下的格局,魯肅的榻上對雖然提到了“鼎足江東”,但並沒有預言天下會三分。然而這並不是魯肅沒有諸葛亮有遠見,而是時間點問題。榻上策之時,曹操與袁紹還沒分出勝負,劉備還只是依附於袁紹。不過魯肅的談話中已經完全無視袁本初的存在,認定曹操纔是孫權唯一的對手。所以他給孫權的建議是,在多方爭霸的格局中先坐穩江東,然後與曹操分據南北爭奪天下。

鼎有三足,亦有四足,魯肅的“鼎足江東”是對當時現狀的描述。等到七年後諸葛亮做隆中對時,已經能很清楚的看出,孫權和曹操已不可謀,只能爭取成爲第三股勢力。從這個角度說,天下雖然沒能出現魯肅所希望看到的南北對抗局面,但東吳圖謀荊州的企圖是自魯肅而起。這使得孫權攻伐黃祖的行動,由單純的爲父報仇,變成了一項地緣政治任務。正因爲如此,孫權後來纔會長時間呆在豫章,並多次征伐江夏。爲的是在曹操南下之前,佔據一個有利位置。

不管是想穩定豫章還是想西征江夏,江淮的問題都需要解決。魯肅並不是唯一有想法北歸的江淮人士,而且本已被孫策收入囊中的皖城也出事了。當日孫策、周瑜拿下廬江,娶得美人歸後,任命李術爲廬江太守駐守皖城。爲了爭奪袁術遺產,曹操則任命了荀彧推薦的京兆人嚴象爲揚州刺史,前往壽春上任。如果劉勳被孫策抄底的話,嚴象還是很有可能與之聯成一氣,對抗孫策的。結果嚴象到揚州地界,就被李術截殺。考慮到孫策那時正和陳登在廣陵開戰,這算是個不錯的助攻。

然而孫策的死,很快讓李術也有了想法。江東那些不看好孫權的人,多有叛逃李術處。孫權寫信讓李術把人都送回來,李術不僅不送還孫權,還回復了一句“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意思是你孫權要是有德自然人心歸附,無德的話人家就會走,不會還給你的。

李術的舉動不一定是反叛江東,更多是和很多人一樣,不看好孫權能坐穩江東之主的位置。先把籌碼拿到手,坐看誰主江東。不過對於孫權來說,這本身並沒有區別。宗室有異心不好動刀兵,倒正可以拿李術來斬將立威。遂起兵再徵廬江,將皖城團團圍住。

當日孫堅給皖城留了三千人,通過這段時日的經營以及接納江東逃亡者,李術的部曲已經發展到了三萬人,這也是李術敢叫板孫權的底氣。更重要的是,李術覺得廬江的位置,即可坐等江東新主出現,又可北連曹操,地緣政治上的選擇餘地大。然而孫權迅速穩定江東局面,讓李術沒有辦法從這個方向尋找外援,危急關頭只能轉而向曹操示好求援。此時的曹操剛剛結束官渡之戰,雖然再次派原沛國國相劉馥入壽春接任揚州刺史一職,但卻沒有接過李術遞過來的橄欖枝。除了大戰之後需要休整以外,還在於孫權在戰前的表態。

爲了穩住曹操,孫權給曹操去信表示願意聽從朝廷號令。之前殺嚴象之事,完全是李術自做主張(自己去攻滅李術實則是爲朝廷出力),如果李術前來求救千萬不要聽。曹操當然不會相信李術殺嚴象是他自己的主意,但孫權此刻的表態卻是他需要的。因爲接下來,曹操還是要在袁紹和劉表選擇對手。兩線開戰,逼迫孫權和二者結盟絕非上策。有鑑於此,曹操不僅沒去救援李術,還加封孫權爲“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而錯估形勢的李術只能自己硬扛孫權大軍,圍城日久城內婦女甚至餓到吃土(是真的吃土)。最終城破被誅,部曲三萬餘人被遷往江東。

廬江平叛後,孫權任命了孫堅的族子孫河做新廬江太守。各郡亦多以宗室領之,以防生變。同時拜張昭爲師,以分別代表孫堅、孫策舊部的程普、周瑜爲左右都督。除此之外,孫權開始發揮自己的優勢招賢納士,一是爲東吳吸納人才;二是發展認可自己的力量。魯肅只是這一人才招募計劃的開始。

在魯肅之後所吸納的人才中,以諸葛瑾最有代表性。當日諸葛玄把諸葛亮、諸葛均兩兄弟帶走時,已經成年的諸葛瑾並沒有跟隨,而是在外遊學。後來在建安五年選擇了前往江東,與同樣避難江東的淮陰人步騭、彭城人嚴畯,一起在江東各地遊歷。很快,這三個結伴同行的徐州人就在江東聲名鵲起,被人推薦給了孫權,後來都成爲吳國重臣。尤其是諸葛瑾,孫權最爲倚重,將之視爲與魯肅同級的謀士,每有大事都要徵求他的意見。

做完這一系列穩定局勢的準備後,孫權終於可以對荊州用兵了,而黃祖的壽數則開始進入倒計時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