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信處死,蕭何入獄,張良爲什麼就能逃過一劫呢?

韓信處死,蕭何入獄,張良爲什麼就能逃過一劫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張良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那麼,同爲漢初三傑,爲何三人各自命運卻如此大差距?同時,作爲帝王師的張良爲何能夠在漢初大肆屠殺開國功臣的殘酷政治鬥爭中逃脫“兔死狗烹,敵滅臣亡”的歷史封建定數而存活,並善始善終,名垂千古?答案可以概括爲六個字

張良的貴胄出身先天優勢使其深諳帝王心術和君臣之道。根據《史記》記載,張良乃韓國貴族家庭出身,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相國,父親張平也爲韓國兩朝相國,古史書稱“五代相韓”。自幼出生在韓國貴族之家,出入王宮禁地,打小就對朝堂鬥爭、宮廷政治耳濡目染,深明帝王心術和熟諳君臣相處之道。這從張良始終與劉邦保持微妙的關係看得出。劉邦進軍關中滅秦時,張良高明地以沛公的客卿身份自居而不是臣子主謀的身份,即他自稱的“爲韓王送沛公”一語道出他與劉邦微妙的關係:劉、張非君臣關係,乃有朋友之誼。

韓信處死,蕭何入獄,張良爲什麼就能逃過一劫呢?

到漢六年劉邦大封功臣時,以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功勞可得“自擇齊三萬戶”的豐厚獎賞。但有意思的是,與漢初三傑之一的齊王韓信不同(破齊地時韓信主動要求自立爲齊王,劉邦大怒),張良謙然婉轉地拒絕了劉邦的豐厚獎賞,並不忘提醒劉邦:“始臣起下那,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他自己在總結自己一生的時候,也說過自己曾以三寸不爛之舌爲“帝者師”,封萬戶,爲列侯,已經算是布衣之極,對他自己來說已經足夠了,願意放棄榮華富貴,“從赤松子遊”。

張良婉拒劉邦的豐厚封賞,而只時象徵性地(直接拒絕帝皇的封賞肯定也讓皇帝掛不住臉,全數照收帝皇的封賞肯定受猜忌)要1萬戶封賞,並要求要與劉邦初次相遇的留地,以此表明自己很看重與劉邦的相識,願意以遇到劉邦的留地爲封地,以紀念兩人的朋友之情。劉邦是個念舊的人,這種“君臣+朋友”的巧妙定位,使張良在劉邦和漢初政治中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時機得當進可以以功臣身份影響朝局,時機不利則退可以以朋友身份置身事外,遠離政治紛爭,保全自己。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張良把自己定位爲“帝者師”的身份。張良既不是劉邦嫡系的豐沛集團一員,出身又遠遠高於來自社會下層的豐沛集團諸人,此種處境非常尷尬。若舉措不當易受猜忌。因此,他把自己定位爲“帝者師”而不是領兵打仗、掌握實權的儒帥儒將,並始終堅持不領兵打仗、掌握兵權,不擔任重要職務、掌握權力,以便能更從容地爲劉邦出謀劃策,在政治上也能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不遭他人嫉妒,不受君主猜疑。

從史料上記載,張良並非不能帶兵打仗,他自稱的體弱多病多半也是託詞,他只是不想把自己置身於權利鬥爭的漩渦中而不利於自身而已。爲什麼這麼說?先說年齡,史籍記載,張良父親平死後二十年秦滅韓國,後十年秦統一,又十五年秦朝滅亡,漢十二年劉邦死後,張良“後八年卒”,據此可以推算張良卒年至少近七十歲。在古代“五十知天命”和“人生五十不稱夭”的時代下,張良可謂高壽,所謂多病也許是實,但並不嚴重,根本無法成爲“未嘗特將”的理由,恐怕更多的只是一種避免掌握軍權,受到猜忌的藉口。

韓信處死,蕭何入獄,張良爲什麼就能逃過一劫呢? 第2張

從馬後炮的角度說,看看漢初哪些掌握軍權、立下蓋世軍功之人,如韓信、彭越、英布等非豐沛集團出身之人下場悲慘就能夠一目瞭然。明於知人的張良更有自知之明。他作爲一個謀臣爲劉邦出謀劃策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能夠爲劉邦的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更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建立更大的功業,何必去帶兵打仗、掌握軍權,以惹自己一身騷?

另外一個事也能側面說明張良並非不能“特將”。一方面,年少時的張良是個熱血青年,最初破家求士刺殺始皇帝,博浪沙一擊,震動天下,其膽略勇氣可謂驚人;另一方面,張來博浪沙一擊失敗後來避禍下鄭,遇上奇人黃石公,得授太公兵法,“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由此可見,張良是深諳兵法韜略的。同時,張良還曾有帶兵打仗的經歷,並取得了很大戰功的:“以良爲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 擊破楊熊軍”。只是他不願意而已。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作爲《史記》中成功塑造的人物,貴胄後裔的他從志在復仇的熱血青年到被黃石公點化後隱忍不拔,最終成爲劉邦運籌帷幄的輔佐臣、屢獻奇謀的帝王師,及建立漢室江山後從容身退大隱於朝的真隱士,可謂一生傳奇,許多文史作品曾用“少年遊俠、中年遊宦、老年修仙”12個字高度精闢凝練了張良的傳奇故事及其一生。他以旁人難以企及的政治功績和人生模式受到無比尊崇和高度評價,稱爲“謀聖”,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並列。能夠取得這些成就,皆得益於張良“謀聖”的智慧和深諳帝皇心術和君臣之道。這也是爲什麼張良能夠逃脫“兔死狗烹,敵滅臣亡”的定數,縱橫國史大概認爲也就六個字:深明帝皇心術或深諳君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