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年輕時心懷天下的李紳,晚年爲何會身陷官場濫殺無辜?

年輕時心懷天下的李紳,晚年爲何會身陷官場濫殺無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紳,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裏,農民這一職業都是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農業生產關乎國運。按照古代士農工商的排行,農民可是排在官員之後,但在現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不然,中國古代農民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因此就有許多詩人騷客爲他們悲慘的遭遇感慨吶喊。有范成大的“勞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塊果何心勞汝。”,白居易的“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在衆多寫農民境遇的詩歌裏,其中最爲人們熟知的恐怕就是李紳的《憫農》了吧。《憫農》一共有兩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李紳這位極具矛盾色彩的詩人。

年輕時心懷天下的李紳,晚年爲何會身陷官場濫殺無辜?

幼年困苦

李紳(772—846),字公垂,亳州人,李紳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官至中書令,祖父和父親也都爲任一方,造福百姓。可惜好景不長,李紳六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家道沒落,全靠母親辛辛苦苦把李紳拉扯大,可以說李紳的童年飽受貧寒之苦,歷經坎坷之痛。但他並沒有因爲家道中落而破罐子破摔,反而選擇了發奮苦讀,爭取功名,以光先人遺風。

憫農詩成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27歲的李紳奔赴長安應考進士,期間路過一片農田,時值炎夏,“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民在辛勤地勞作,李紳見到此景,又想到自己家中一樣貧寒,母親也是這般辛苦地撫養自己長大成人,情發肺腑,大毫一揮,便寫下了前文提到的那兩首《憫農》詩。當時,與他同行的一位友人也做了詩,但全然沒有體察民間疾苦,寫的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夠升官,像爬樓梯一樣一直往上,平步青雲。

兩人的詩作一對比,高下立判!我們也由此知道在李紳的心靈最深處,還是希望自己考取功名,當上官後能爲黎民百姓謀福祉,江山社稷保太平。

年輕時心懷天下的李紳,晚年爲何會身陷官場濫殺無辜? 第2張

德折老龍

經過艱苦的奮戰,李紳終於在唐憲宗元和元年(806),34歲那年高中進士,進入官場,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同時也開啓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李紳作爲一個官場新人,自然不會一開始就一帆風順,沒過多久就被貶爲端州司馬。李紳被貶,一路上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到了康州。但是當時由康州到端州沒有旱路,只有一條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淺難以行舟。

地方官員對李紳說:“李司馬初來乍到不知仔細。這康河裏面有條老龍,這河水的高與低,全憑老龍臉色。康州百姓如果有緊急的事上端州,都準備好祭禮,上媼龍祠去拜祭,老龍收了祭禮,高興了就令康河水漲,李司馬,何不如多多備上禮品,上媼龍祠試試如何?”

李紳問:“祭禮還分多少嗎?”地方官員回答說“祭禮多,水漲得就多,禮品少,那就難說。”李紳勃然大怒,說道:“世上已經有許多貪官污吏剝削百姓,令人咬牙切齒,欲除之而後快,沒想到這條老龍身爲康河水司,竟也如人間的貪官一般,實在可恨,我不但不會去祭拜,還要寫檄文罵它一頓!”

地方官連忙說:“司馬大人千萬不可意氣用事,衝撞了老龍……”李紳說:“當今真龍天子對我不滿意,也只是不過把我貶到端州,康河裏的一條老龍,他又能把我怎麼樣?”

來到媼龍祠,李紳命書僮擺出文房四寶,取硯研墨,開筆抻紙,在檄文裏寫道:“生爲人母,猶憐其子,汝今爲龍母,不獨不憐一方子民,反效塵世貪官惡吏刮民骨髓,豈不恥爲龍乎……吾當上表天庭,陳爾劣跡,定伐鱗革甲,汝不懼雷霆耶?”寫好,在老龍面前點火焚化,一道清煙升起,直上天際。

地方官忙說:“李司馬,可闖大禍了!這老龍有些法力,你這檄文一下,恐三個月也漲不了水啦!”李紳一笑,說:“誤了行期,不過除下頭上烏紗。要是惹怒了我,我定要拆了這媼龍祠,爲百姓除去這惡龍!”

話沒說完,洶涌的水流從媼龍祠後滾滾而出,頃刻之間,康河的水位漲高到足以行船。地方官又驚又喜,感嘆道“真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啊!”或許坊間傳說未必完全真實,但也可見當時的李紳是一個爲任一方,造福一方的好官。

走向墮落

正因爲李紳有着“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赤誠之心,一心爲民,李紳被貶之後觸底反彈,一路晉升,仕途一片光明。但人的內心總是有幽暗的成分,人性總是容易走向墮落,很可惜李紳也沒能守住自己的初心。

或許是因爲是官員之後,骨子裏本就有紈絝之血,又或許是多年的官場鬥爭,勾心鬥角磨滅了李紳的鬥志,使其染上了奢靡之風,總之官當得越來越大,李紳的生活也越來越奢靡。

李紳家中私妓成羣,經常宴請朋友,有一次蘇州刺史劉禹錫應邀參加李紳安排的宴會,當他看到李紳家中私妓成羣,生活奢靡,心生感慨。於是就寫下了《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劉禹錫暗中意指這些美麗動人的歌妓,對於曾經擔任“司空”一職的李紳來說已經見慣不怪,但我劉禹錫卻很少見到,歌妓中隨便一位就足以令我斷腸。說到底,劉禹錫是希望李紳能夠減少生活上的奢靡,不料順道引出了“司空見慣”這個著名典故。

但不知李紳是不知其中意思,還是充耳不聞,李紳仍舊是老樣子,過着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生活。

年輕時心懷天下的李紳,晚年爲何會身陷官場濫殺無辜? 第3張

濫殺無辜

生活上的放蕩不足以致命,但李紳晚年爲官暴酷,吳湘冤案更是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污點。會昌五年,74歲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當時,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佔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處死刑

朝廷發現其中存在諸多疑點,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徹查此案。崔元藻實地查訪之後發現,吳湘貪贓確有其事,但金額不大,強佔民女之事則爲子虛烏有,所以不應該判處死刑。

但李紳卻依舊處死了吳湘。史學家認爲這是牛李黨爭的結果,但李紳也已經從當初那個感慨農民困苦爲農民吶喊發聲的少年,變成了因爲官場鬥爭妄殺無辜,生活奢靡的官老爺,或許這時的他也忘記“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了吧。

最後李紳死後吳湘案平反,得到了剝削爵位以及子孫後代也不能爲官的處罰。

他是李紳,是那個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人,是那個心懷百姓,欲濟蒼生,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少年。

他是李紳,是那個私妓成羣,朝歌夜弦的放蕩子,是那個深陷官場,濫殺無辜的節度使。

年輕時心懷天下的李紳,晚年爲何會身陷官場濫殺無辜? 第4張

結語

這就是憫農詩人李紳,童年的困苦,後來的富貴,少年的憐憫,後來的墮落,他的身上充滿了矛盾,他的一生充滿了曲折。

柏拉圖在理想國所提出了一個選擇:作惡多端但卻流芳百世與一生行善但卻臭名昭著,這兩個選項我們會如何選擇呢?或許我們都和李紳一樣無法一生都貫徹絕對的正義或絕對的邪惡,畢竟人性中總是善惡共存,我們能做只是抑惡揚善。

無論如何,李紳的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吧,只希望我們見過黑暗之後,身處黑暗之時,仍能心存善念,嚮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