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晏嬰爲何在齊國進入“危急存亡之秋”時刻,以禮治國?

晏嬰爲何在齊國進入“危急存亡之秋”時刻,以禮治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晏嬰的故事。

春秋後期,禮崩樂壞的情況日益嚴重。當時的魯國“三桓”專權,陪臣執國命,至季氏“八佾舞於庭”,已是肆無忌憚了。

齊景公九年,晏嬰出使晉國,與叔向討論起晉、齊兩國的形勢時,晏嬰說:“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爲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

可見當時齊國的內政已經體制崩亂,陳氏爲拉攏民心而自行更改器制的容量,這種行爲是於“禮”不合的。此外,齊國王室的腐敗暴斂也使民心日益流失,再加上當時的士大夫多向陳氏靠攏,可見齊國公室在當時業已進入“危急存亡之秋”。

晏嬰爲何在齊國進入“危急存亡之秋”時刻,以禮治國?

晏嬰想讓齊國成爲一個井然有序、政令通達的國家

當時輔佐齊景公的晏嬰,面對這樣的情況曾經向齊景公表示他自己是所謂的“社稷之臣”,也就是說,晏嬰對自己的期許便是“建立國家政治,以區別上下的界限,使他們都恰當合理;制定百官的等級順序,使他們都能各得其所;擬定法令文告,使其能傳達到四方”。

由此可見,晏嬰想要將齊國建立成一個符合禮節制度,並且井然有序、政令通達的國家。

遺憾的是,晏嬰的理想顯然是與當時的齊國政局背道而馳的。正因如此,他在此時提出了“以禮治國”的論點,希望挽救當時陳氏政權造成齊國政體崩壞的情況。

事實上,當時齊景公已經感覺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生怕齊國亡於其任內。除此之外,他對大權旁落於諸大夫的情況,也是相當憂心,尤其是對陳無宇家族的不斷膨脹倍感威脅,但是卻又束手無策,因此齊景公希望晏嬰幫他想辦法。

晏嬰對陳無宇的態度,剛開始是贊同的,因爲陳氏家族愛民薄斂,對穩定當時齊國政局極有幫助,但後來卻有些擔心陳氏家族聚財施於民,國家財力集中在他之手。

在晏嬰晚年時期,他見陳氏家族勢力強大,不斷擴張,又掌握了齊國不少的權力,已經出現“君臣易施”、“民歸陳氏”的局面,他就堅決地站在姜姓公室的立場上,反對陳氏家族不斷擴張。

晏嬰的施政理念——“以禮治國”

當齊景公向晏嬰詢問應該拿陳氏家族怎麼辦纔好的時候,晏嬰認爲這已經不僅僅是“抑制陳氏家族擴張”那麼簡單的事情了,而必須從根本上去解決,也就是“以禮治國”。

在晏嬰看來,“以禮治國”是限制陳氏家族擴張的主要辦法。我們都知道,“禮”的核心便是上下有序的等級制度,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晏嬰爲何在齊國進入“危急存亡之秋”時刻,以禮治國? 第2張

按照禮制,君臣是不能易位的,這也是所謂的“家施不及國”和“君令而不違”。如果依照禮制而行,晏嬰就有理由採取各種措施來限制陳氏家族勢力的擴張。

晏嬰把“禮”作爲調整統治階級內部以及對立階級之間關係的手段,他的目的就是維護齊國國君的權力和利益。因此,晏嬰反對政出家門,大夫收公利,臣代君統治人民。

晏嬰的這一建議,使得齊景公正視到齊國內政紊亂的根源所在——“僭越”。齊景公經由晏嬰的說明,瞭解了“禮”的具體而有效的作用之後,便迫不及待、心甘情願地接受了晏嬰的建議。

晏嬰對禮制的信心其來有自。他引用《詩經》的話“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說明“禮”是不可以沒有的。在晏嬰看來,禮制乃是百姓所賴以立的綱紀,如果綱紀混亂,百姓就失去了遵從的依據,這是十分危險的情況,應該極力避免。但只要施行禮制,百姓就可以因此獲得安頓。

春秋時期,“禮”是別上下最主要的依據。如果君主不講禮儀,就是平民百姓,而百姓如果不講禮儀,就會成爲禽獸。如果不講禮儀的“勇氣”、“蠻力”多了,就會造成“弒君”、“逆長”的上下間倫常混亂。

當時的社會之所以尚未崩潰,最主要就是先人流傳下來的禮制尚未崩潰,仍然有着節制的作用。所以說,“禮”是用來治理人民的,沒有禮制而能將國家治理好,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晏嬰還將“以禮治國”運用在齊國外交方面

“以禮治國”不僅在齊國國內推行,晏嬰以爲也應該將其運用在國與國的外交方面,甚至爲天下所共同遵守。

在那個諸侯割據、爭地爭權的時代,各諸侯國有一個共同的毛病,便是:大國圖名,小國求利。而魯國雖然是小國,國君卻能告知叔仲昭子:“諸侯間的交往要互相謙讓”。因此晏嬰建議齊景公應該對魯君更加重視,以重禮相待。

晏嬰爲何在齊國進入“危急存亡之秋”時刻,以禮治國? 第3張

晏嬰的建議對於諸侯國之間的外交維繫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當時各國莫不急於擴張自己的版圖,因此彼此間貶損、僭越之事多有所聞,也使得當時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

對此情況,只有重整“禮制”,施行“以禮治國”來匡正這種一觸即發、劍拔弩張的形勢,使得人人各安其位,自然政通人和。

晏嬰多次表達出憐憫百姓之情,可見當時諸侯國之間的征伐,造成百姓們的困頓和貧瘠。因此只有“以禮治國”,才能使一切迴歸到常規倫理之下,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