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鰲拜與康熙水火難容,他們的矛盾什麼時候開始的?

鰲拜與康熙水火難容,他們的矛盾什麼時候開始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鰲拜姓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父親衛齊,是滿清開國大臣費英東的弟弟。清朝初年,鰲拜追隨父親馳騁沙場,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入關前,克皮島,戰松山;入關後,逐李自成,剿張獻忠。

在皇太極去世後,鰲拜曾與兩黃旗發誓立帝子,同時還在多爾袞面前態度地強硬表示

“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則寧死從帝地下而已——《瀋陽狀啓》”

這言外之意就是,你多爾袞別想當皇帝,我鰲拜寧死不從。即便多爾袞攝政,鰲拜也沒有絲毫攀附的意思。因此,他即便有很大功勞,也被無情壓制,甚至被多爾袞打擊報復,差點小命不保。順治親政後,鰲拜迎來自己的春天,很快便因“軍績頗多,且爲國效力之處,其功甚懋”而被提升爲二等公。後又數次升遷,授領侍衛內大臣,參與軍政大事。順治末年,鰲拜已經成了影響力比較大的人物,並躋身輔政大臣行列。

鰲拜與康熙水火難容,他們的矛盾什麼時候開始的?

康熙初年,鰲拜的勢力進一步做大。索尼去世後,鰲拜除掉蘇克薩哈,一躍成爲最有權勢的大臣,將朝廷大權操控於自己一人之手。他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在朝廷的各個關鍵部門,一時間“文武各部,盡出其門下”。此時,康熙已經親政,君權與相權不可避免地出現矛盾。鰲拜明知自己與康熙已經水火難容,在勢力最強的時候,他爲何沒有選擇造反,反而給了康熙可趁之機?

八旗內部有矛盾,鰲拜代表不了整個八旗

長久以來,八旗內部就有比較深的矛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大清立國之初。天命年間,努爾哈赤自己掌控兩黃旗,由皇太極掌控正白旗,杜度(後爲豪格)掌控鑲白旗。皇太極上位後,爲擴張自己的勢力,對各旗的地位進行調整,將原來的兩白旗改爲兩黃旗,並由自己帶領;將原來的兩黃旗改爲兩白旗,由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分別統領,同時改變了八旗的裝飾和排位次序。

從此,原來的兩白旗由普通旗上升爲皇上旗,儘管還不夠強大,但爲後來的崛起奠定基礎。原來地位最高的兩黃旗,卻因努爾哈赤的去世而改爲兩白旗,勢力大爲削弱,不僅政治地位降低,連物質分配也不如從前。因此,兩黃旗便與兩白旗結下樑子。

皇太極去世後,爲了爭奪皇位,兩黃旗與兩白旗再次展開較量,並且發生了“兩黃旗大臣盟與大清門”、誓立帝子的事件。多爾袞攝政期間,兩白旗的地位再次上升。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後,爲了壯大皇帝的力量,緩和黃白之間的矛盾,順治將正白旗收入上三旗,正白旗的優勢地位再次得到確認。儘管如此,隨着順治的去世,以及分屬兩個集團的四大輔臣上臺黃白矛盾再次激化,以鰲拜爲首的兩黃旗向以蘇克薩哈爲首的正白旗發起挑戰,要求重新劃分利益。

剛入關時,滿清爲了鞏固在中原的地位,同時改善旗民的生活狀況,朝廷曾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圈地,然後分配給各旗。當時,由於多爾袞是話事人,白旗得到比較多的土地,其他旗也不敢多說。康熙五年,鰲拜卻舊事重提,要求重新劃分土地,從而再次點燃上三旗的內部矛盾。此事一出,朝野輿論譁然,民間怨聲載道。最後,這次換地之爭以鰲拜的絕對優勢、幾位正白旗大臣的犧牲而結束,但是,也讓正白旗與鰲拜勢不兩立。下五旗本來待遇就不好,看到以鰲拜爲首的鑲黃旗賺的盆滿鉢滿,心中肯定不爽快。

鰲拜的支持者雖多,但集中於兩黃旗,正白旗與下五旗要不與其對着幹,要麼就不買帳。你鰲拜敢公開造反,正白旗第一個不答應,下五旗爲了改善地位低下、物質分配不足的處境,勢必會與皇帝一條心。此外,即便兩黃旗內部,不服鰲拜的人也有很多,比如索額圖,他就是康熙的鐵桿盟友。

時機不成

造反,是一門高難度的技術,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備,而且缺一不可。

一、皇室代表着滿清八旗的利益,鰲拜在得不到大多數八旗貴族的支持下貿然造反,就是與整個朝廷作對。屆時,皇帝、漢族大臣與大多數滿清貴族會聯手對付鰲拜。

二、臣子反皇帝,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油頭”,比如清君側,可鰲拜剛剛把康熙身邊的蘇克薩哈給“清”了,自己成了最大的臣子,這個理由就說不通了;再比如,藉助太后懿旨,可孝莊肯定跟自己孫兒一條心。只要康熙與孝莊一致,鰲拜造反就名不正言不順。即便找幾個“跳大繩”的人,玩“天命”學說,鰲拜也玩不過支持康熙的漢人士大夫。

鰲拜與康熙水火難容,他們的矛盾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2張

三、控制了京城附近,但京城之外鞭長莫及。留在東北的旗人和貴族,不可能支持鰲拜個人;蒙古親貴,會傾向於愛新覺羅家;江南士大夫,受傳統忠君思想的影響,如果在鰲拜與康熙之間選一個,會站隊康熙;至於“三藩”,先隔岸觀火,看你們滿清內部吵架。

秋媚說:以鰲拜的條件,做不了王莽,當不了朱棣,充其量只能暫時成爲大清的曹操。鰲拜是一位權臣,對皇室忠心,也立過大功,只是侵犯了皇權,康熙纔不得不除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