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玄感爲什麼會發動起義?楊玄感叛亂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楊玄感爲什麼會發動起義?楊玄感叛亂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玄感爲什麼會發動起義?楊玄感叛亂的最終結局是什麼?楊玄感是怎麼死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楊玄感簡介:

楊玄感(?―613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司徒楊素長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煬帝楊廣的貴族首領。仕隋官至禮部尚書,襲封楚國公。因隋煬帝猜忌大臣,使得楊玄感內心不安。於是開始策劃謀反。大業九年春,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命玄感在黎陽督糧。此時民變已經陸續爆發,玄感以爲機不可失,遂滯留糧草,屯兵於黎陽。不久進圍洛陽。

久戰不克,隋援軍到來,攻勢強烈,玄感軍立刻不敵,被迫西撤。一日三戰三敗,然後再重新對戰於董杜原,被宇文述諸軍攻擊,玄感大敗,自己與十餘個騎兵竄逃林木間,欲奔往上洛。處境窘迫的玄感,自知逃不了,讓弟弟楊積善殺了自己。

楊玄感爲什麼會發動起義?楊玄感叛亂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楊玄感爲什麼叛亂?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初二,一道徵調天下軍隊齊集涿郡的詔命再次從洛陽飛出,立刻傳遍了整個帝國。皇帝是不是瘋了?面對詔令,隋朝的各級官吏和老百姓們不約而同地在心裏說。這場傾盡全國之力、竭盡天下之財的戰爭剛剛遭遇慘敗,數十萬帝國將士剛剛捐軀沙場,數百萬民衆因爲這場戰爭瀕臨破產和死亡的邊緣,而這個瘋狂的皇帝竟然不顧這一切,還想讓悲劇重演?

人民憤怒了。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加入了造反的行列。除了王薄、劉霸道、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之外,齊郡(今山東濟南市)人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人郭方預、平原郡(今山東陵縣)人郝孝德、河間郡(今河北河間市)人格謙、渤海郡(今山東陽信縣)人孫宣雅等各自起兵,其部衆多則十幾萬,少則數萬,在山東地區縱橫馳騁,令各地官兵焦頭爛額。叛亂的烽火在急劇蔓延,可楊廣卻不以爲意。

按照楊廣對歷史的領悟,幾百年來的中國政治一直是門閥世族玩的遊戲。正所謂“天下以智力相雄長”,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從來只掌握在少數貴族手中,泥腿子們只是這場遊戲中無足輕重的配角,或者純粹就是跑跑龍套而已,絕對成不了氣候。所以,在楊廣看來,所謂的叛亂只不過是一些窮瘋了的暴民在聚衆搶劫而已,等他滅了該死的高麗,回頭再來收拾這些小毛賊也爲時不晚。

大業九年春,楊廣再度御駕親征,於三月初四率領百萬大軍進抵遼東,拉開了第二次東征高麗的大幕。這次,楊廣仍命宇文述等人分道繞襲平壤,本人則親率正面大軍猛攻遼東。隋軍這回不僅用上了飛樓、撞車、雲梯等大型攻城器械,而且挖掘了多條地道,夜以繼日地輪番進攻。但是隋軍連攻二十多天,付出了慘重的傷亡,遼東城卻依舊固若金湯。同時,宇文述等部也遇阻不前。正當戰事陷入膠着之際,國內突然傳來楊玄感叛亂的消息,楊廣如遭電擊。

六月,楊廣不得不下令撤軍。倉促之間,堆積如山的軍資、器械、糧草全都來不及運走,只能白白送給高麗人。如果說,遍及各地的農民起義在楊廣眼中只不過是蚍蜉撼樹,尚不足慮的話,那麼楊玄感叛亂則無異於一場政治地震,極大地搖撼了帝國的統治根基。因爲,楊玄感是貴族,是楊廣心目中最有資格玩政治的貴族。

楊玄感叛亂歷史過程介紹:

楊玄感,隋朝開國元勳楊素之子,襲爵楚國公,時任上柱國、禮部尚書,在帝國的政治高層擁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在楊廣看來,這樣一個重量級人物起兵反叛,必將產生“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可怕效應,也無疑會引發巨大的政治離心力,使更多的門閥世族生出謀求天下的野心!事實證明,楊廣的擔心是對的。

楊玄感自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後,四方紛起響應,部衆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就在楊廣圍攻遼東時,楊玄感已迅速兵臨洛陽城下,而圍城不過數日,洛陽城中竟然有四十多個貴族和高官子弟出城投降,如韓擒虎之子韓世咢、觀王楊雄(楊堅族侄)之子楊恭道、來護兒之子來淵、周羅睺之子周仲、虞世基之子虞柔、裴蘊之子裴爽、鄭善果之子鄭儼等。楊玄感爲了收攬人心,一律對他們委以重任。

當然,這些官二代的加盟,充其量就是幫楊玄感撐撐門面而已,不可能發揮什麼實際作用。此時,楊玄感帳下還有一位幕僚,也是官二代。此人目前雖默默無聞,但很快就將成爲隋末亂世叱吒風雲的人物。毫不誇張地說,把上面那些紈絝子弟全部綁在一塊,其能量也不及此人之萬一。這個人,就是日後瓦崗寨的義軍領袖李密。

楊玄感爲什麼會發動起義?楊玄感叛亂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第2張

李密是隋朝上柱國、蒲山公李寬之子,其家門雖不及楊氏顯赫,卻也是名重一時。李密從小志向遠大,仗義疏財,喜歡廣交朋友,早年曾在宮中擔任禁軍。有一次,輪到李密當班,楊廣恰好從他身邊經過,忽然停在他面前,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然後就告訴宇文述:“剛纔左翼衛隊中有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我發現他的眼神異於常人,最好不要讓他擔任侍衛。”

李密就因爲皇帝的這句話丟了官,從此與仕途絕緣,在家中閉門讀書。他曾經騎在牛背上讀《漢書》,旁若無人,渾然忘我,被楊素遇見,視爲奇人。楊素請他到家中暢談,大爲賞識,對楊玄感說:“李密見識深遠,氣度不凡,你們兄弟無人可及。”從此,李密便與楊玄感結成了好友。二人雖成莫逆之交,但身份地位相差懸殊,楊玄感有意無意之間,還是會瞧不起這個無官無職的落魄貴族李密。

李密看在眼裏,有一天忽然對楊玄感說:“朋友相交貴在坦誠,我今天就不奉承你了。說實話,如果是兩軍對壘,決斷戰機,呼嘯衝鋒於敵陣之中,我不如你;可要是驅策天下賢俊,讓他們各安其位,各盡所能,你不如我!既然如此,你怎能自恃階高而輕視士人呢?”楊玄感聞言大笑,從此更加佩服李密。

楊玄感起事後,自然把李密引爲心腹智囊。在圍攻洛陽之前,楊玄感曾就全局戰略諮詢李密的意見:“你一向以拯濟蒼生爲己任,如今時候到了,你有何良策?”李密向楊玄感提出了謀取天下的上、中、下三策。他說:“天子出征,遠在遼東塞外,距幽州(涿郡)足有一千餘里,南有大海(渤海),北有胡虜(西突厥、契丹等),中間僅有一條遼西走廊,是遠征軍和國內聯繫的唯一生命線,形勢極爲險峻。

如果你親率大軍北上,出其不意攻佔薊縣(涿郡郡治),奪取臨渝(今河北撫寧縣東),便能控其險要,扼其咽喉。如此一來,東征軍的歸路被切斷,高麗人勢必從他們背後發起攻擊。旬月之間,糧秣給養告罄,軍隊不戰自潰,你就能兵不血刃,生擒楊廣!此乃上策。”楊玄感略微沉吟,說:“告訴我中策。”

李密說:“關中自古乃四塞之地、天府之國,如今雖有隋將衛文升據守,但此人不足爲慮。我們若率大軍擊鼓向西,所經城池一律不加攻打,直取長安,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而守,天子縱然班師,但根據地已失,我們便有足夠的時間審慎籌劃,穩步進取。”楊玄感又想了想,說:“告訴我下策。”那一刻,李密若有所思地看了楊玄感一眼。他預料,楊玄感一定會選下策,而下策必將招致滅亡。

這樣的預感讓李密感到很悲傷。他久久地看着楊玄感,緩緩地說:“派出精銳,晝夜奔馳,襲取東都,號令天下!問題是,萬一一百天拿不下來,天下之兵四方而至,事態就不是在下所能預料的了。所以,這是下策。”“先生所謂下策,實乃上策!”楊玄感斬釘截鐵地說,“如今百官眷屬皆在東都,若先取之,足以動搖士心,顛覆國本!”

李密沉默了。他太瞭解楊玄感了,這是一個被一帆風順的命運寵壞了的世族子弟,他身上的自負、虛榮與驕矜,簡直和天子楊廣如出一轍!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們都喜歡走捷徑。但是有時候,捷徑也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來表達——短路。是的,所謂快速成功的捷徑,往往也是通向滅亡的最短道路。在李密看來,這句話對楊廣適用,對楊玄感同樣適用。

不出李密所料,楊玄感剛剛率大軍圍困洛陽不久,楊廣的東征大軍便已迅速回師中原。面對隋朝大軍對他形成的反包圍,楊玄感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戰略錯誤:他聽信部將李子雄的計策,把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分成兩路,一路抵擋已經屯兵黃河北岸的屈突通,一路進攻從長安趕來馳援東都的衛文升。但是,屈突通很快就突破了他的防線,順利渡過黃河,與衛文升部和駐守洛陽的樊子蓋部遙相呼應,對楊玄感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

楊玄感爲什麼會發動起義?楊玄感叛亂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第3張

楊玄感的末日來臨了。直到此刻,他才決意實施李密當初提出的中策——西進關中,入據長安。大業九年七月二十日,楊玄感無奈地解除了對東都的包圍,率部西進潼關。宇文述與屈突通、來護兒、衛文升等人合兵一處,率大軍在背後拼命追擊。數日後,楊玄感進至弘農(今河南三門峽市)。

弘農太守楊智積(楊堅侄子)對左右說:“楊玄感西取關中的計劃一旦成功,將來就很難收拾了。我們現在想辦法纏住他,讓他無法西進,不出十天,定可將其生擒!”隨後,楊智積派了一些父老,出城攔住楊玄感的馬頭,說:“如今弘農兵力薄弱,防守空虛,很容易攻取。”楊玄感信以爲真,馬上兵臨弘農城下。楊智積當即登城叫罵,誘他攻城。楊玄感大怒,立刻命令士兵進攻。

面對如此不可救藥的楊玄感,近乎絕望的李密最後一次規勸他:“用兵之道貴在神速,何況追兵轉眼立至,怎能在此逗留?如果進不能入據潼關,退又無險可守,大軍一旦潰散,你拿什麼自保?”可是,楊玄感根本聽不進去,他率部猛攻三天,弘農城卻紋絲不動。等到楊玄感回過神來,準備放棄弘農繼續西進時,宇文述的幾十萬大軍已經鋪天蓋地地殺到了。

楊玄感是怎麼死的?

楊玄感且戰且退,於八月初一退到董杜原(今河南靈寶市西)。隋朝大軍追至,楊玄感被迫在此與隋軍決戰。戰鬥的結果可想而知——楊玄感全軍覆沒,僅帶着十餘騎兵逃奔上洛(今陝西商州市)。沒跑多遠,連那十幾名親兵也各自逃散,楊玄感身下的坐騎也被射殺,只好和他弟弟楊積善徒步逃亡,慌不擇路地跑到了一個叫葭蘆戍的地方(今靈寶市西南)。在這裏,疲憊不堪、滿心絕望的楊玄感停下了腳步。他對楊積善說:“我不能接受別人的殺戮和侮辱,你取我的性命吧。”

當生命與尊嚴不可得兼時,貴族楊玄感寧可選擇後者。楊玄感死了。從他起兵到敗亡,爲時不到兩個月。這場叛亂雖然很快就平定了,但它給楊廣和隋帝國刻下的傷口卻沒那麼容易癒合。楊廣無奈地發現:自己的政治威望已經被嚴重削弱,人氣指數急劇下滑,降到了他即位以來的最低點。暴怒的楊廣決定大開殺戒,震懾天下。

楊玄感叛亂的結局是什麼?

他對大臣們說:“楊玄感振臂一呼,從者十萬。以此足以證明,天下的人口太多也不是什麼好事,太多了就會相聚爲盜。此次的一干人犯若不徹底追查,一概誅殺,就無以警醒當世和將來!”隨後,朝廷依照寧枉勿縱的原則,開始大肆追查,廣爲株連——上自當朝大員,下至普通士民,一口氣捕殺了三萬多人,流放了六千多人。此外,由於楊玄感圍攻東都時曾經開倉賑糧,於是朝廷便將當時接受賑濟的百姓全部活埋,一個也沒有放過。

至此,凡是跟楊玄感有過絲毫瓜葛的人幾乎都被抹掉了,只有極少數人逃過了這場大屠殺。其中一個,就是李密。早在楊玄感兵敗之前,李密就已悄悄離開了他,準備投奔其他義軍,不料半路上被隋軍抓獲。李密用黃金賄賂看押官,使他放鬆了警惕,然後趁其不備再度逃亡,投奔了平原郡的郝孝德。李密的漏網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關注。兵荒馬亂中,隋朝官吏以爲漏掉的只是一隻小蝦米。沒有人會料到,短短几年後,這條小蝦米就將變成一條翻江倒海的大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