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小時候的孔融會讓梨,長大後的孔融有什麼思想抱負?

小時候的孔融會讓梨,長大後的孔融有什麼思想抱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時候的孔融會讓梨,長大後的孔融有什麼思想抱負?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這是北海太守孔融的畢生理想,他也爲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小時候的孔融會讓梨,長大後的孔融有什麼思想抱負?

孔融

提到孔融,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孔融讓梨的典故吧,畢竟這是廣爲流傳的故事了。孔融留下的不僅僅是這個讓梨的故事,還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廢話不多說,切入正題吧。

少時齊名者——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

平原陶丘洪爲當時的後進之輩,冠蓋人物。曾被“八廚”之一的冀州刺史王芬邀請,參與謀廢靈帝。因爲華歆的勸阻而拒絕,後來事敗,芬死。

還推薦了劉繇劉岱兩兄弟,其後劉繇官至揚州刺史,病死於孫策縱橫江淮之時。劉岱官至兗州刺史,死於黃巾之亂,纔有了後來的曹操入主兗州。

陳留邊讓是當時的名士,年輕時曾與汝南名士謝甄一起去拜訪當時的名士郭泰郭林宗,這位郭泰就是死後有萬人送葬的那位牛人。二人都得到了郭泰的賞識。

小時候的孔融會讓梨,長大後的孔融有什麼思想抱負? 第2張

邊讓

大將軍何進將其召入幕府,設禮招待時他高談闊論,占射辭對,無一不通。令當時也在幕府中工作的孔融,王朗(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那位,正史中也是一名大儒人物)欽佩不已,還向他遞名片,少不了有結交之意。還得到了當時的大儒蔡邕的賞識與推薦。

他的弟子楊俊,是魏國的大臣,因與曹植交好而被即位後的魏文帝曹丕下獄處死,深爲當時人嘆息。

說巧不巧,他也是死於曹阿瞞之手。且在他死後,陳宮等人因爲憤恨曹操濫殺名士,纔有了迎呂布於兗州的事件。不可置否,影響挺大。

接納張儉

近代革命志士譚嗣同有詩曰“投門望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就提到過這個人。事情是這樣的,張儉被州郡捉拿,因爲與孔融的兄長孔褒相善,因此來投奔。碰巧孔褒不在,只有十六歲的孔融接見了他,並且將他藏於府中。

張儉是當時名士組合“八及”“八俊”之一,在演義中荊州牧劉表也是其中之一。

年輕時因爲逃避黨錮之禍而奔走四方,無論走到哪裏,都有人接納他,即使明知家破人亡也要幫他逃脫,足見其名氣之大。

曹操掌權後,徵召他入朝爲官。他不得已才接受任命,不久看到曹操有篡漢的野心後,就閉門不出,不問世事,一年後去世,終年八十四歲。真可謂是“歷盡危機歇盡狂,殘年惟有付耕桑。”(陸游)

激怒董卓,移官北海,義結太史慈。

董卓掌權後,常常想廢掉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時有盧植義正言辭的反對,孔融也經常與董卓爭辯,常有匡政輔國之言。卓暗恨之而使其移官當時黃巾軍最爲猖獗的北海郡當北海國的國相。這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太史慈弓馬嫺熟,猿臂善射。當時黃巾軍管亥圍攻北海,太史慈單騎出城,求救平原國相劉備。後來與劉備軍共解北海之圍,然後辭去,投奔同郡揚州刺史劉繇(陶丘洪舉薦)。

之後就是神亭之戰與小霸王孫策勢均力敵,不分上下。劉繇病死後,打了一段時間的游擊戰後就被孫策俘虜並招降。從便隨孫策一起征戰四方。

小時候的孔融會讓梨,長大後的孔融有什麼思想抱負? 第3張

太史慈

有一次有一個敵軍在城樓上辱罵孫策軍,太史慈看到他的手扶在旁邊的柱子上,隨即彎弓搭箭而射之。箭矢貫穿手臂,反釘在柱子上。在場的衆人無不稱善。

曹操聞其事蹟,也是有些心動。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啥也沒寫,就放了少許的中藥當歸。寓意是太史慈應當想其投誠。

臨亡之感嘆——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羅貫中

忘年交——狂士禰衡

小時候的孔融會讓梨,長大後的孔融有什麼思想抱負? 第4張

禰衡

對於禰衡就不過多介紹了,我相信他在三國紛爭,豪傑輩出的時代,也能靠他的罵功獨佔一席。

讓我細數一下他罵過的與誇過的人吧。首先,他罵過最出名人莫過於曹操了。試問罵過曹操的能有幾人?還是當面罵,還不止一次的當面罵。在他罵曹操之前,就已經罵過陳羣,司馬朗,荀彧,趙融等人了。前兩位被他說是殺豬賣肉之徒,荀彧也因爲長得帥被他說可以把臉借去弔喪,趙融則因爲大肚子被他嘲諷爲廚房管理員。接下來就是被曹操“流放”荊州了。到了荊州先顯示自己才智無雙,連荊州牧劉表都感到又害怕有敬佩。接下來有開始嘲諷劉表的種種行爲了。這下好了,劉表把他送上了黃泉路口,看着他走完了人生中的最後一站——江夏。起初,也因爲才識過人得到黃祖和黃射的賞識。久而久之,老毛病又犯了。又開始擠兌黃祖,還罵他是死老頭。黃祖當然忍不下,當即命令將他斬首。因爲黃祖的主簿和禰衡有仇恨,所以立即執行了斬首任務。等到黃射光着腳來救時,已經晚了。

接下來說說禰衡誇過的人吧,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句臺詞。“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不足數也。”指的就是孔融與楊修,巧的是他們三個人的死都和曹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真是無巧不成書啊。還有一個被禰衡誇過,這人叫趙戩。是禰衡在荊州時遇見的,評價還是非常的高。說這個趙戩是“劍則干將、莫邪,木則椅桐、梓漆,人則顏冉、仲躬(陳寔)”這類人。

黃祖才非長者儔,禰衡珠碎此江頭。

今來鸚鵡洲邊過,惟有無情碧水流。(胡曾)

微不足道的敵人往往很致命——郗慮

郗慮這個人不怎麼出名,卻有着一個聞名於世的大儒師傅——鄭玄。鄭玄與盧植都從大儒馬融學古文經學。

郗慮當時官爲御史大夫,其職責正是風聞言事與檢舉彈劾。加之孔融對曹丞相的行政方式越來越不滿,時常會有譏諷的言論。這些言論曹操早已看在眼裏,只是因爲孔融是海內名士,名重於當世,不好下手而已。郗慮和孔融有矛盾,正好利用這些言論來彈劾孔融,也算是揣測曹操的心思,正好符合曹操的意願。

一奏成名——路粹

路粹,少時曾從學於蔡邕,也是大儒的弟子。因爲郗慮的彈劾,曹操就迫不及待的讓他寫了一封奏書彈劾孔融,孔融也因此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後,其他人看到了他彈劾孔融的奏書內容,無不嘉其才而畏其筆也。可見他真是一奏成名啊。後來有人評價這件事稱“觀孔光之奏董賢,則實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名儒之與險士,固殊心焉。”

哭喪者不是知己便是義士——脂習

這個人也並不出名,因爲冒着生命危險幫孔融父子收屍安葬,纔在史書上留下了一抹光輝的痕跡。在那個時代,死後沒人敢去收屍的,一般都是當政者所厭惡的對象。凡事總有例外,田疇就哭過袁尚,王修就哭過袁譚。這些都是秉義之士。脂習在這件事上,大概也可與他們相提並論了。

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

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

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

史筆褒忠直,存官紀太中。(羅貫中)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