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與劉邦手下的將領謀士相比,爲何唯獨張良是個例外?

與劉邦手下的將領謀士相比,爲何唯獨張良是個例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良,字子房,與劉邦手下形形色色的涉及各行各業的將領謀士相比,他是個例外。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良祖父張開地作爲宰相爲三代韓王效力。張良的父親張平最先是侍奉韓末之王惠王的名臣,韓惠王去世後,公子韓安繼位做了國君。張平依然盡力輔助國君。但韓安卻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張平最終爲抗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勞累過度而死)。

張平死後,公元前230年,韓也隨之滅亡。

國破家亡,從此,張良這個只有十幾歲的少年開始隱姓埋名,他白天讀書,晚上練劍,期待能報仇雪恨。後來經過他不懈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一個殺手組織——倉海幫。

與劉邦手下的將領謀士相比,爲何唯獨張良是個例外?

單以時間來看,這個倉海幫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出現的恐怖組織了。至於後來的什麼丐幫、華山派之類的幫派,估計都是從這裏演變而來的。

張良直接找到倉海幫的幫主倉海先生。送上不菲的禮金,要求很簡單,幫他殺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嬴政,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

倉海幫本來就都是由反秦人士組成的。他們大多和張良一樣,都跟秦朝或多或少有着國恨家仇,有着個人恩怨。因此,倉海連考慮都沒考慮,就直接對張良說道:“這筆生意我接了!”

就在這時,機會來了。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秦始皇自從當上皇帝后,空閒多了,便喜歡上了出巡(說白了就是遊山玩水)。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東巡。收人錢財,替人辦事。倉海開始策劃暗殺秦始皇的行動。

具體策劃如下:

1.踩點

倉海詳細研究了秦始皇此次東巡可能經過的路線,設計好了暗殺的地點。

與劉邦手下的將領謀士相比,爲何唯獨張良是個例外? 第2張

陽武縣內有一路段是行事的最佳境地。此處是一條原始通道,兩岸夾山,樹茂林盛,藏身和逃跑都很容易,是一個絕佳的行刺地點。倉海把行刺地點選在這裏,充分說明他具有職業殺手的敏銳眼光。

2.人選

倉海從幫內選擇了一個大力士作爲此次任務的執行者,此人姓鄭,名敢,是燕國的一個壯士,也是個不折不扣的職業殺手。據說此人力大如牛,幾百斤重的東西在他提起來毫不費勁。

倉海料事如神,秦始皇的巡遊隊伍果然要經過他精心挑選的地段。鄭敢潛伏在那路段的樹叢中,三天三夜後秦始皇的車隊如期而至。

鄭敢知道成敗在此一舉,他不由屏住呼吸,手持那根重達一百多斤的鐵錘。瞅準秦始皇的座輦,等到距離最近,角度最好,方向最佳時出手了。

鄭敢果然不愧爲職業殺手,出手毫無聲響,卻又是那麼的漂亮,說時遲那時快,鐵錘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直奔目標。然而,就在這時,秦始皇所乘坐的輦車突然碰到一塊石頭,車輪歪了一下,這稍稍一偏,鄭敢的大鐵錘便和車中的秦始皇擦身而過。

這次刺殺行動就這樣極富戲劇性地失敗了。有的機會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能再重來。面對秦始皇下令重賞捉拿兇手,張良只有一條路可走了,隱姓埋名躲起來。

大隱隱於世,小隱隱於野。當時的張良隱身到了下坯。在這裏一隱便是十年。

在這裏他遇到一位奇能異世之輩。

與劉邦手下的將領謀士相比,爲何唯獨張良是個例外? 第3張

這也算是一個小插曲,但對張良來說極爲重要。這裏簡單說一下。

一天,張良滿懷心事地走到一座橋上,正在他搖頭擺尾地長嘆欷歔時,一個童顏鶴髮的老頭兒走到他身前,他故意將自己腳下的一雙鞋子丟到橋下,然後用命令的口氣對張良喊道:“給我撿回來。”

“我和你素不相識,憑什麼給你撿鞋。”張良心裏嘀咕歸嘀咕,但見老頭兒滿頭白髮,頓生惻隱之心,便去幫他撿鞋子。

好不容易撿來鞋子,老人非但沒有感謝,接下來的話更是得寸進尺:“給我穿上!”又幾乎是命令的口氣。

“俺爹我還沒這麼溫順地伺候過呢。”張良一想到爹,眼睛又變得紅紅的。是啊,我無依無靠固然可憐,可一個老人家無依無靠豈不是更可憐?於是他蹲下身子,真的又爲老人穿上了。

這時,老人給張良說了一句很含蓄的話:“五天後天亮時分來這裏,我送一件神祕禮物給你。”張良當時壓根兒就沒想過要什麼回報。但好奇心讓他五天後真來赴約了。不過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個約會竟然赴了三次才成功。

當時的情景就是這樣,張良到橋上時,那老人早已守候在那裏了。

老人拋了一句話來:“五天之後再來會我。”說着便拂袖而去了。張良的第一次約會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當第二個五天到來時,這次,張良吸取了教訓,天才剛剛亮,就急匆匆地趕到橋頭來了。但當他睜着矇矓睡眼看見老人又早已在橋上等他時,不由面紅耳赤。這次老人依舊拋下一句話:“再過五天來見我。”說罷又拂袖而去了。張良的第二次約會也同樣以失敗告終。

張良的第三次約會終於成功了,這一次,張良乾脆直接捲起鋪蓋地毯睡到橋上去了。這下,老人沒轍了,交給他一個包袱就走了。據說這個包袱裏藏着姜太公當年留下來的《太公兵法》。有了這本書,張良等於得到了姜太公兵法戰略真傳,多年潛心學習後,已具備了運籌帷幄的萬千韜略。

此時張良與劉邦一見面,雙方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直到現在我仍然沒搞明白,劉邦是怎樣一見面就把張良整得服服帖帖的。但我知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張良當時遇到劉邦這一幕就好比姜子牙遇到周文王一樣,良臣和明君一見傾心。

張良不需要借別人的慧眼,以自己的肉眼看清眼前這位一臉龍相之人確有不凡之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