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完美英雄

劉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完美英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劉縯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漢光武帝劉秀被贊爲“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不過他的哥哥劉縯(即劉演)也毫不遜色:

兄弟倆雖性格完全不同,但如果說劉秀是近乎完美的帝王,那劉縯就是堪稱完美的英雄。

是的,筆者認爲“英雄”這個頭銜劉縯當之無愧。但可惜的是,身處亂世,在巨大的利益、醜惡的人性面前,爲人坦蕩的英雄往往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遭受小人的殘害,令人嘆息不已。

王莽統治後期,天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其中先後涌現出四位來自劉氏宗室的首領,除了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外,其他三位分別是:劉玄,此人是劉秀的族兄,曾經投奔綠林兵反抗新朝;後來被各綠林軍擁戴爲帝,即更始帝。後來他投降赤眉軍,死於部下之手。

劉盆子,劉邦長子劉肥的後人。起義爆發後,他被赤眉軍立爲皇帝,後來投降劉秀,終生得到善待、頤養天年。

另一位就是今天咱們要說的劉縯,他是劉秀的大哥(二哥劉仲),字伯升。在他的帶領下,老實的劉秀才走上了起義的道路;也正是依靠他的組織,中原各路義軍才得以抱團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成功推翻了王莽的統治。

在這四人中,起初最具帝王相的並不是劉秀,而是劉縯。王莽懼怕他的威名,曾設下鉅額懸賞購買他的首級;甚至還下令長安各級官署懸掛他的畫像,每天早上必須拿箭射幾下才解氣。

劉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完美英雄

遺憾的是,這樣一位領袖級的人物,卻因內訌死於同族兄弟劉玄之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劉縯的遭遇,卻是源於他獨特的性格、卓越的能力。

說到劉秀的性格,咱們大部分人都很熟悉,曾經的他,爲人踏實、上過太學,醉心於耕田勞作,人生理想僅僅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用今天的概念來看就是個爲人溫和、循規蹈矩的老實孩子。

而劉縯則跟弟弟完全不同。他雖然也曾前往長安學習《尚書》、《春秋》,接受了儒家傳統教育,但他身上更有一股“俠”的氣魄。史書稱他“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幼就性格剛猛、志向遠大,作風頑強有毅力、殺伐果斷有魄力,善於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是一個天生的領袖。

更難得的是,他極有家族擔當與責任感。在王莽剛剛篡漢、劉秀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劉縯已經“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他慷慨解囊,刻意結交各路英雄豪傑,積極爲光復漢室、一雪家族恥辱進行着準備工作。

不過,劉縯並不是個莽漢,而是懂得觀察形勢、尋找最佳時機的政治家。公元17年左右,王莽改制失敗,各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其中以綠林、赤眉最具影響力。而綠林軍的活動地正毗鄰劉縯所在的南陽郡。

眼見王莽政權已經風雨飄搖,劉縯於公元22年正式發起了起義。他聯絡親屬、朋友、門客在新野、宛等地一同起事,自己則帶着家鄉舂陵(今棗陽)的劉氏宗室七八千人起兵(當然其中也包括時年28歲的劉秀)。

鑑於隊伍實力不足,劉縯還主動聯絡從綠林軍分離出來的新市、平林兵,他們合兵一處、統稱漢兵,對當地王莽軍對造成了極大打擊。

但其後在攻打宛城時遭受大敗,隊伍人心浮動,新市、平林兵甚至準備散夥跑路。這時,劉縯帶着劉秀等人親自前去聯絡了附近的下江兵(也出自綠林),進一步擴大了隊伍、穩定了軍心,“於是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隨後劉縯犒勞將士、主動出擊,接連戰勝王莽部將甄阜、樑丘賜、嚴尤、陳茂,成功合圍中原重鎮宛城。

受劉縯隊伍勢頭的鼓舞,各地起義軍紛紛相應,一時間中原數十萬人旗幟鮮明的舉起了興漢的旗號。原本對起義軍不以爲然的王莽,這才首次體驗到何爲恐懼:“莽聞之,始懼。”

可以說,當時天下之所以形成“光復漢室”的輿論與勢頭,劉縯當爲首功。據《後漢書》記載,當初在鼓動宗室、豪傑起義時,劉縯曾說道:“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

也就是說,跟其他農民起義軍不同的是,劉縯的起事並不是盲目、衝動式的,而是經過了全面分析、有組織有目的有綱領的;他把推翻王莽、光復漢室結合起來,讓起義軍具備了合法目標與理論,從而改變了起事的性質。

並且,他還能審時度勢,積極聯絡各路起義軍加入到興漢的大業中來;尤其當攻宛行動遇挫、隊伍面臨解散危機時,他隻身犯險,親自帶着劉秀、李通聯絡下江兵,由此擴大了隊伍實力、成功化解了危機,避免了隊伍淪爲遇挫即散的烏合之衆。

劉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完美英雄 第2張

在起義的過程中,每次遇到艱難險阻,劉縯總是毫無畏懼的挺身而出,親自拼殺在最前沿,以他的勇氣、頭腦、魄力,一次次化解危機,保證了家族事業的順利推進。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劉縯的領袖形象躍然紙上。

也正是因爲有這麼一位哥哥,那時的劉秀幾乎沒什麼存在感,以至於在昆陽之戰爆發前,當他冷不丁的發言時,其他將領一度大吃一驚;昆陽之戰中,當他奮勇殺敵時,戰友們更是掩飾不住地好奇:““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可見,平日裏的劉秀彷彿躲在哥哥的庇護下,沒有絲毫表現力。

不過,我們常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隨着劉縯名震天下,他不僅被王莽視爲眼中釘,也迎來了戰友的忌憚。並且,來自內部的傷害往往更可怕。

當初隨着劉縯收編下江兵後,隊伍規模已經發展到十多萬人,爲了便於指揮,各方建議推舉個共同的首領。劉縯的威名赫赫、卓越功勳,自然讓跟隨他起事的豪傑、宗室心悅誠服,但佔據隊伍大多數的綠林軍卻有着另一番打算:

他們本就出身草莽,當初純粹是因爲活不下去了才起事,打仗的目的更多的是爲了吃飽肚子、發家致富而已;這種心態小打小鬧可以,成不了大事。

而胸懷大志的劉縯與他們完全相反,平日裏沒少對其進行管束。於是,這些綠林出身的將領“樂放縱,憚伯升威明而貪聖公懦弱”,推舉早就投奔他們的劉氏宗室劉玄爲統帥,以方便他們爲所欲爲。

這些人做的很絕,內部已經達成一致後才通知劉縯。劉縯雖反對無效,但爲了顧全大局,還是接受了這個決定,於是劉玄被推舉爲皇帝,即更始帝(年號更始)。在舉行儀式時,劉玄“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根本沒有統領羣雄的能力,於是“豪桀失望,多不服”。

劉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完美英雄 第3張

這件事也註定了劉縯的接下來的悲劇。他爲了起義大局甘願將權利拱手讓人,卻並沒有換來對方的退讓,甚至還給自己招來了“功高震主”的危險。

劉玄稱帝后,劉縯帥主力圍攻宛城,劉秀則跟着出自綠林軍的王鳳等人在昆陽、定陵一線活動。隨後王莽發動了42萬大軍南下解救宛城,處在宛城之北的劉秀等人首當其衝,昆陽之戰隨之爆發。

在這場決定天下命運的決戰中,原本擔任偏將軍的劉秀爆發出驚人的領導力,他在危難時刻被推舉爲昆陽戰場的領袖,其後創造了以2萬人擊敗42萬大軍的奇蹟;而在此期間,劉縯也順利攻下了宛城,王莽政權的軍事力量幾乎一夜崩潰,新朝的覆滅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但劉氏兄弟的如日中天,卻爲他們招來了厄運:“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謀誅伯升”。

劉氏兄弟當然也有所察覺,劉秀就曾提醒哥哥:“事欲不善。”即:看這個樣子況,更始帝打算跟我們過不去。

但劉縯一如既往的從容、淡定,他笑着說:“常如是耳”,一向都是這樣,不奇怪。

不久後,那些人上演了一出“鴻門宴”。不過要見真章時,由於更始帝的懦弱膽怯,劉縯逃過了一劫。但當舅舅其樊宏提醒劉縯時,“伯升笑而不應”。

此外,曾經依附劉氏的李軼這時已見風使舵託靠了更始帝,劉秀因此提醒哥哥小心此人的陷害,劉縯還是“又不受”。

這份由世代貴族家世薰陶出來的自信、灑脫與豪氣,卻將劉縯引向了萬劫不復之地。後來當更始帝迫害功勞赫赫的宗室將領劉稷時,劉縯明知對方醉翁之意不在酒,卻毫不退縮、挺身而出,替劉稷仗義執言,結果兩人都被殺害。

劉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完美英雄 第4張

用“成王敗寇”的角度來看,劉縯不夠圓滑,不會明哲保身、不識時務,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但我們評判英雄不能只有一個標準,劉縯有擔當、有氣魄、有膽略,爲人自信灑脫、不畏艱難險阻,極富個人魅力。而且他首倡大義,爲那個時期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定下了調子。同時,他的死,還爲弟弟劉秀留下了一份極爲關鍵的政治遺產。

由於劉縯的無辜被害,天下豪傑無不爲其鳴冤,這也註定了更始帝只能成爲一股不成氣候的流寇,更爲劉秀的崛起埋下了輿論和人心資源。

接下來的劉秀忍辱負重,默默尋找時機。在更始帝進入關中後,劉秀尋機會進入河北,鄧禹、馮異等各路豪傑紛紛前來投靠,幫助他自立門戶;而當初哥哥劉縯創立的舂陵子弟兵也成了他的最可靠力量,幫助他“自河北定天下”。因此,在劉秀成功後,他常懷“伯升首創大業”,追諡哥哥爲齊武帝。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劉縯雖沒有笑到最後,但他作爲弟弟劉秀的引路人,作爲一名人格上幾乎沒有缺點的起義領袖,無愧爲一代英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