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縱容殺母疑犯的皇帝,此人是誰呢?

縱容殺母疑犯的皇帝,此人是誰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段時間,震驚社會的某案件終於告一段落。天理昭昭,善惡有報,只要公理尚在,正義便不會缺席。

然而,發生在四百多年前的弒母案,卻令天下人心浮動,朝堂君臣離心,並由此拉開了大明帝國的潘多拉魔盒。

這一切還需要從嘉靖八年,也就是公元1529年的盛夏,北京城外的一起兇殺案說起。

一,行兇弒母

話說大明嘉靖1529年盛夏的一個凌晨時分,京郊一位叫張柱的水果小販起早趕集,路過衚衕口時被絆倒,起來時發現地上躺着一個人。

他伸手摸去感覺那人身體冰涼,將其翻過來時才發現此人渾身是血,正是鄰居張孫氏。

張孫氏是位五十歲的寡婦,膝下有一兒一女。兒子張福,女兒張金蓮,生活一向安逸,怎麼會突然深夜暴死於此?

張柱生性膽小,手上沾滿了屍身上的鮮血,見四下無人,趕緊倉皇逃回家中,將身上背的水果筐遺落在屍體旁。

天亮後,差役們根據水果筐和沿途的腳印來到張柱家中,將他扭送至衙門。

一番嚴刑拷打之下,張柱死活不承認殺人,負責審理的官員只得將案子交到刑部。就在刑部還沒有重新審理時,這件事卻突然發生了轉機。

縱容殺母疑犯的皇帝,此人是誰呢?

原來死者的女兒張金蓮報案指認哥哥張福是兇手。

根據她的敘述:哥哥張福好逸惡勞,又沾染了賭博的惡習,事發當夜她在廂房織布時聽到哥哥和母親爭吵,後來爭吵便消失了。

到了凌晨時發現母親不見了,房中有明顯的箱櫃翻動,而且祖傳的那塊玉佩也沒了蹤影,她正焦急時,發現張福驚慌失措地回來,脫下一身的血衣便要上牀睡覺。

現在得知母親遇難的噩耗,她便認定哥哥是殺害母親的兇手,雖說兩人是血親,但張福弒母拋屍,她不忍看到鄰居張柱蒙受不白之冤,於是前來指認兇手張福,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刑部幾經走訪,得知張柱忠厚老實,張福嗜賭成性還經常毆打辱罵母親,而此前張福和鄰居張柱有嫌隙。

刑部當即審理張福,但張福也咬緊牙關死活不承認弒母行兇。

任憑刑部如何審問,張福堅決不承認弒母。刑部只得將此案呈報嘉靖,結果依據嘉靖看來:

當今天子以孝治國,世間怎麼還會有人忍心弒母?殺人犯必是張柱無疑,於是下旨將案卷駁回,張福無罪釋放,張柱斬首示衆。

嘉靖皇帝是歷史上少有的聰明帝王,此時的他正值年富力強,爲什麼會如此不辨黑白枉殺無辜?這還需要從他的人生經歷說起。

二,孝順天子

嘉靖帝朱厚熜本與帝位無緣,只因堂兄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嗣,內廷首輔楊廷和不得不尋找新的皇位繼承人。

15歲的朱厚熜血統最近,於是依據“兄終弟及”的原則,公元1521年4月,楊廷和將朱厚熜從湖北鍾祥的封地接到京城來繼承大統,改年號爲嘉靖。

縱容殺母疑犯的皇帝,此人是誰呢? 第2張

雖然朱佑杬與朱厚熜一生的緣分只有12年,不過由於長子早逝,他將所有的心血全部傾注在小兒子身上。

朱厚熜心中種下了孝順的種子,他剛即位後便下旨將死去三年的父親尊爲皇帝。

這當然與禮制不合,內閣認爲朱厚熜既然繼承了堂兄的帝位,就理應尊明孝宗朱佑樘爲皇父,而朱厚熜始只承認他的父親是朱佑杬。

雙方爭執了長達4年,最終以首輔楊廷和被罷官,數十位朝臣入獄,嘉靖的生父朱佑杬被尊爲明睿宗這樣的結果而告終,這便是明朝被載入史冊的政治事件:“大禮儀之爭”。

三,畸形的孝道

孝順是一種私德,其背後展現的嘉靖帝與楊廷和爲首的內閣之間的鬥爭。

只是爲了配合這場鬥爭,嘉靖帝對官吏的選用上也唯孝道論,並由此上演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譬如負責考覈地方官員的御史監察組,向嘉靖揭發貴州尋甸知府汪登玩赴任延遲,理應降職查處。

就在此時,汪登的靠山吏部尚書廖紀上書解釋說:汪之所以赴任延遲是因爲要照顧留在京城的年邁老母。

嘉靖聽聞後不禁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下令將汪登“降職三級,特改京官”,便於他繼續行孝。

因爲把準了皇帝的孝脈,汪登這個即將要被降職的官員竟然因禍得福,任職地一下從西南邊陲變成了繁華的都城。

這段令人匪夷所思的往事,還被史官們大言不慚地載入史冊中:“蓋上聖性至孝,以登爲母被議,故左其官,實優之也。”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孝焉,嘉靖的孝心氾濫讓臣子們找出了破綻。陝西參議於湛不願去北方任職,便藉口母親年邁需要照顧請求改任南方,被言官察覺後以編造藉口躲避責任爲由上報。

結果嘉靖看到奏摺後不僅沒有采納言官的意見,反而表示於湛孝心可嘉,下旨將其改任至江西。

四,明亡於嘉靖

再回到張福弒母案的結局,我們就會發現嘉靖此舉的可怕之處。

枉死一個張柱,苟活一個張福,對於大明帝國這座已經運轉了百年的政權機器絲毫不會造成影響。

然而此案中,嘉靖對以孝道的名義行政治鬥爭,進而肆意踐踏律法制度,由此動搖了民心,破壞了朝堂上的監督機制,這纔是最可怕的。

此前大明王朝立國百年一直沒有出現的黨爭,也自嘉靖朝開始逐漸上演,並由此開始了東林黨與閹黨長達半個世紀的明爭暗鬥。

皇權從此不再受文官集團的約束,帝國的潘多拉魔盒開啓,王朝的麻煩接踵而至,這纔有了後世歷史學家提出的“明亡於嘉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