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呂不韋曾權傾天下,爲何最終下場悲慘?他做錯了什麼?

呂不韋曾權傾天下,爲何最終下場悲慘?他做錯了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呂不韋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戰國風雲人物的名單上,少不了這樣一個影響了歷史進程的人,他就是呂不韋。呂不韋是一個頭腦非常聰明的商人,也是一個具有遠大見識的政治家。他對秦國的發展、社會的變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很長時間裏,在後世的記錄中,他更多是以負面形象示人,在歷史記錄中也充滿了爭議。直到後來,隨着學界研究的深入,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才逐漸客觀起來。

呂不韋曾權傾天下,爲何最終下場悲慘?他做錯了什麼?

靠投機走上人生巔峯?

呂不韋爲人詬病最多的一點就是他在政治上的投機行爲。在秦昭王在位的時候,他的二兒子安國君被列爲太子,也就是以後來的秦孝文王。在安國君的二十多個兒子中,有一位叫做異人的。作爲一個庶出,他在自己的兄弟中不是最受重視的。也因此被秦國當成人質送到了趙國。可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人物,在呂不韋眼中確實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呂不韋很看好這個異人,甚至要把他“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

作爲一個政治家,呂不韋就是這樣用商業頭腦來解決政治問題的。爲了達到“奇貨可居”物價升值的效果。呂不韋開始一步步安排策劃。首先,他爲異人選擇了一位高貴的養母。這位養母就是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呂不韋用自己敏銳的政治頭腦發現了華陽夫人與異人之間相互依存的性質。

呂不韋曾權傾天下,爲何最終下場悲慘?他做錯了什麼? 第2張

另一邊,呂不韋爲了勸說趙國放人,也進行了外交遊說。他對趙國的國君說,如果趙國放人,那麼如果有一天異人當上了秦國的國君,一定會以禮相待。否則,如果秦國對趙國出兵,就算他們手握一個人質,也是沒有什麼用的。就這樣,異人被送回了秦國。呂不韋也對他進行了一番包裝。

在秦孝文王去世後,異人順利繼位,也就是秦莊襄王。沒有想到,秦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去世了,他迎立的太子嬴政即位,拜呂不韋爲相邦,尊稱仲父。而從從秦莊襄王即位到嬴政親政之前的12年時間裏,秦國的大權都掌握在呂不韋的手裏,他也因此權傾天下。

沒有處理好君臣關係,最終斷送了自己

秦王嬴政13歲繼承王位,到了秦王政九年時他到了行加冕禮,開始親政的年紀。此時的呂不韋,卻功高蓋主。如果此時的呂不韋足夠聰明、通透,那麼他就應該急流勇退,爲君主讓位。然而,他卻仍然高唱着他的“君主無爲”的理論。最終引發了君權與相權的衝突。

雖然在很多的歷史書中,把呂不韋的悲慘下場和嫪毐、趙姬(嬴政生母)之間的勾當聯繫起來。但其實拋開這個層面的因素來看,呂不韋的下場還是與他的個人作爲有着密切聯繫的。

呂不韋曾權傾天下,爲何最終下場悲慘?他做錯了什麼? 第3張

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每一個年幼即位的君主與輔佐自己的大臣之間,都會或多或少發生權力的糾纏和衝突。大臣的權力越大,與君主之間的矛盾也就越大。這是古代君主政治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而且,在呂不韋執掌秦國大權的過程中,確實取得了很多超越秦國之前相國的成績。這一點,也不得不被嬴政所忌憚。

另外,呂不韋在政治主張和政治思想上與嬴政的分歧,也是導致他悲涼下場的一個原因。嬴政是不喜歡士人的,但是呂不韋卻養了三千士人,還學習“四大公子”發展自己的門客,甚至還召集他們編纂了《呂氏春秋》。

編書也就罷了,仔細翻看一下《呂氏春秋》就會發現,其中的很多思想是與嬴政的政治主張和秦國曆來的政治主張相違背的。雖然呂不韋被稱爲“雜家”,是對諸子百家思想的彙集。但實際上,他也有是思想偏好的。

秦國是靠法家思想富國強兵的,在後來秦始皇也是以法家思想作爲立國根本思想的。但是呂不韋看到了法家思想殘暴的一面,在《呂氏春秋》中,他極力推行無爲政治,而且他還指出秦國在戰國兼併戰爭中對民衆的傷痛,主張要“義兵”。

呂不韋與嬴政思想根本上的分歧在於,呂不韋認爲,君主不必事事躬親,只需要監督臣下即可,他反對君主專制獨裁。在呂不韋看來,天下的統一,不應該是一人一姓的功績,還需要依靠賢臣和民衆。他的這種思想與嬴政的專制思想形成了強烈的張力。

呂不韋曾權傾天下,爲何最終下場悲慘?他做錯了什麼? 第4張

呂不韋最終忽略的是分寸和界限

回到呂不韋最開始投注“異人”,其實可以看到呂不韋過人的眼光和見識。他和自己的父親曾經有過一段對話,他問自己的父親,種田的利潤是多少,父親回答他說十倍。他又問珠寶生意的利潤是多少,父親回答他是一百倍。他又問,那麼扶持一個國君的利潤是多少,父親告訴他無法估計。

從他對異人“奇貨可居”的行爲來看,他是非常想把商業思維運用到政治上的。但是在後來,他幫助異人獲得太子之位,進而繼承王位以至於到了嬴政繼位,自己權傾一時時,他忘記了權力交易並不是一個等價的行爲。尤其是君主面前,沒得談也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