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沒有打過敗仗的吳起,沒能排進四大名將,是爲何?

沒有打過敗仗的吳起,沒能排進四大名將,是爲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起沒能排進四大名將是爲何?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

李牧,爲什麼沒有大名鼎鼎的吳起?就打仗而言,終其一生可是沒有打過敗仗的啊?

這是因爲:吳起不是名將,人家是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怎麼可能被拉低到“名將”的水準?

沒有打過敗仗的吳起,沒能排進四大名將,是爲何?

專業的將領羣體,於戰國中後期、在部分國家涌現

在春秋時代以及戰國前期,各國的“文武”是沒有嚴格區分開來的。

那時各國領軍出征,統帥要麼是貴族,要麼是卿大夫,並沒有專職的武將這個說法。舉幾個例子:

魏文侯時期,魏、秦兩國圍繞河西地區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起初魏軍的統帥主要由太子魏擊(即後來的魏武侯)及其他貴族擔當,後期才變成了吳起;

我們都知道李悝實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魏國的改革,是戰國首個法家變革,也爲後來吳起變法、商鞅變法提供了藍本。但他也兼任打仗的任務,《韓非子》中提到,他在擔任上地郡守時,想方設法教當地軍民練習射箭;其後更是率領這支善射的軍隊,大敗秦軍:

李悝爲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及與秦人戰,大敗之,以人之善戰射也。

而根據《資質通鑑》的記錄,在白起之前,擔任秦軍統帥的先後有:秦獻公、公孫鞅(商鞅)、張儀、甘茂、樗裏子、司馬錯、魏冉等等,這些人的身份都很多元,既處理內政/外交,也可以領軍作戰;

楚軍則向來由景、屈等貴族帶領;燕國名將樂毅,本身也是主管國政的“亞卿”;趙國名相藺相如也曾帶兵;齊國則長期固守五都制、貫徹軍政合一,軍隊的指揮者一直是五大城邑的大夫。

到了戰國中後期,專業的將領率先在秦、趙這兩大軍事強國出現,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均非出自宗室貴族。當然,魏國也出現了龐涓這樣的名將,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就不太突出,畢竟如果老打敗仗的話,不大可能被史書記錄在案。

文、武分離,既是應對高強戰事的客觀需要,也是爲了避免臣子文武兼任導致權力過大的現象,所以可被視爲加強君主集權的一種方式。

吳起因軍事出名,但他同樣精於政治

沒有打過敗仗的吳起,沒能排進四大名將,是爲何? 第2張

吳起的軍事才能太過耀眼,以至於掩蓋了他的政治才能。

吳起、孫臏並稱“孫吳”,但筆者認爲,吳起在軍事方面的建樹比孫臏要高許多:

他率領魏軍奪下河西之地,將秦軍壓制回關中;

在他鎮守西河郡期間,一手打造了魏武卒,曾帥數萬魏軍硬生生大敗50萬秦軍,逼得秦國躲在關中難以往東邁開一步;

他編寫了《吳子兵法》,強調按才能分工、加強各軍種協同,對後世軍事思想造成了巨大影響。

但他在政治方面同樣出色。在成名前,他曾經拜儒學大家曾子爲師,後來因不奔母喪被趕出師門;在魏國擔任西河郡守的同時,他還拜在孔子門生卜子夏門下。與他同在一個師門的,還有李悝、魏文侯……

那麼,在魏國期間,吳起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呢?他在跟田文爭功時,曾親口總結如下:

“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也就是打仗,這一點比較符合本職工作;

“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涵蓋了政治、經濟、民生等業務;

沒有打過敗仗的吳起,沒能排進四大名將,是爲何? 第3張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他擔任西河郡守多年,經營這一戰略要地,威名遠播,使秦國戰戰兢兢,韓、趙俯首帖耳。

正是由於以上底氣,他才積極與田文爭奪魏相的職位。

而在被魏相公叔痤排擠逃往楚國後,“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爲相”。擔任了楚相(令尹)的吳起,大刀闊斧推行他的改革: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

他甚至提出了一項極爲超前的建議:各大貴族歷經三代以後,其名下的土地收歸國有(《韓非子》中的記載)。這一思路,是要從經濟命脈上將貴族分封制徹底剷除,因此也招致了既得利益階層的極大反彈;以至於在楚悼王死後,吳起立即被這些貴族殺害。

而直到漢武帝時,由於“推恩令”的頒行,貴族們的封地才首次得以清除。吳起有多麼了不起,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吳起從來都不屬於“名將”的範疇;除了他之外,當時許多戰功赫赫的統帥,都未被歸入名將之列。這就跟後世的項羽一個概念:人家是君主、霸王,怎麼可能降低規格被列入“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