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北伐對蜀國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該不該這樣做

諸葛亮北伐對蜀國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該不該這樣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作爲三國曆史上的風雲人物,諸葛亮一生充滿傳奇,歷史上好評如潮,但近些年來卻出現不少貶斥之意,其中最大的指責是蜀漢國力弱小,關羽敗走麥城,張飛身首異處,夷陵之戰又損失慘重........短短數年蜀國精銳盡失,值此存亡之秋,諸葛亮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國力,而不該一再北伐虛耗國力,給蜀國第一個滅亡埋下禍根。

那麼,諸葛亮屢戰屢敗之下不改初心,該不該一再北伐?今人對諸葛亮的指責到底對不對,蜀國滅亡與諸葛亮北伐到底有無關係?其實,在《後出師表》第一段中,諸葛亮早已道出原因,只是很多人不讀書,不瞭解《後出師表》,從而胡亂指責諸葛亮,所以纔會出現質疑諸葛亮北伐的笑話。

諸葛亮北伐對蜀國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該不該這樣做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受到不少“非議”,認爲應該暫停北伐,爲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前上書《後出師表》,文章立論於漢賊不兩立與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北伐不僅是實現先帝遺志,而且也事關蜀漢生死存亡,不能因爲一些人的不同看法而動搖,希望堅定後主劉禪的北伐決心。此表文體與《出師表》類似,由於時間晚於《出師表》,因此被稱之爲《後出師表》。

在表文的第一段,諸葛亮就揭開了北伐勢在必行的原因所在:“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諸葛亮邏輯地清晰指出,首先劉備建立的國號是“漢”,以漢朝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志向是恢復漢室,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曹魏是叛亂的賊,在大義上劉備集團與曹魏天然對立,兩者勢不兩立,因此必須要討伐曹魏;其次當前局勢是賊強漢弱,佔據中原的曹魏會越來越強,偏居益州的“蜀漢”會越來越弱,不討伐曹魏的話,蜀漢王業遲早會敗亡,那麼究竟該坐等滅亡,還是奮起一搏?道理很明顯,偃旗息鼓休戰的話,早死晚死都是死,還不如如今拼一把。

隨後,諸葛亮回顧歷史與現實、展望未來指出,必須不畏艱險,堅定北伐決心,如此纔可能實現先帝遺志。

從歷史上看,劉邦謀臣如雲,成爲“漢王”之後立即揮兵東進,經歷艱險身受創傷之後才平定天下,如今陛下你比不上劉邦,謀臣比不上張良、陳平,卻還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根本就不可能。

從現實來看,曹操智謀出衆,用兵猶如孫武與吳起,但即便如此,曹操還是多次遇險,差點身死沙場,然後歷盡艱辛才建立曹魏。如今,蜀漢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怎麼可能?更爲嚴峻的是,離第一次北伐才一年,趙雲等衆多沙場宿將就已去世,所以諸葛亮指出“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去對付敵人呢?”

從未來來看,如今蜀漢的確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如果曹魏主動進攻蜀漢,那麼還是要動員百姓士兵抵抗,“則住與行勞費正等”,即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因此,要麼主動出兵消耗國力,要麼等待曹魏進攻消耗國力,該如何選擇一目瞭然。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曹魏西邊出現叛亂,北面遼東公孫淵謀奪官位,東面要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對於蜀國來說,當時的確是北伐良機。

諸葛亮北伐對蜀國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該不該這樣做 第2張

問題在於,諸葛亮目標是平定天下,如果蜀國降低要求,只想作爲一個割據政權苟且的話,那麼可不可能呢?其實,不用看其他,就看一個人口數據就真相大白了,以益州一州之地,根本無法與曹魏長久相持,只有北伐纔可能爲蜀漢博取一線之機。

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丟掉荊州之後,蜀漢在籍戶口分別爲20萬戶與90萬人,經諸葛亮治蜀,至蜀亡時(263年)共有1082000人 ,其中戶數28萬、民數94萬、帶甲將士10.2萬、官吏4萬。

東吳亡時,孫吳在籍人口有2562000人,其中戶數53萬、官吏3.2千、士兵23萬、後宮0.5萬餘人、民口230萬。

三國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田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在籍人口有443萬人,滅蜀後達537萬人。

史書記載的三國人口數據,都沒有考慮到隱戶、佃客、軍戶等,實際人口應該至少翻一倍。但無論怎麼算,魏蜀吳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差,比曹魏、孫吳實力相差了一大截,看似是最不該挑起戰爭的國家,實質蜀國幾乎註定遲早滅亡。在這種情況下,坐等滅亡還是奮起一搏,道理非常明顯。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續執行北伐政策,但在古代諸葛亮北伐鮮少受到質疑,爲何姜維北伐卻受到不少質疑?其實,諸葛亮是一位治國、理財高手,由於蜀國人口稀少,於是就通過發展絲織等經濟作物,與東吳進行國際貿易交換糧食物資,以此來積蓄力量北伐。諸葛亮掌握着軍政大權,可以確保政令暢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蜀漢國力,但後繼者姜維並不具備這種權力與能力,所以姜維一再北伐的確有些損耗蜀漢國力了。

《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11次北伐。尤其250年之後到263年蜀國滅亡,姜維一共發動7次北伐,頻率實在太高了。262年時,姜維又一次北伐時,連老將廖化都忍不住了,說:“‘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伯約就是如此呀。智謀並未超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沒有滿足,這樣的話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呢?”諸葛亮的智謀讓司馬懿都讚歎不已,遠非姜維能比,諸葛亮掌握軍政大權,姜維只掌握部分軍權.......所謂此一時彼一時,諸葛亮北伐與姜維北伐面臨的環境已然大不相同,姜維模仿諸葛亮一再北伐,對蜀國傷害的確甚大。

諸葛亮北伐對蜀國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該不該這樣做 第3張

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如今人們可以紙上談兵高談闊論,指責諸葛亮一再北伐虛耗國力,但處在諸葛亮的位置,面臨關羽、劉備盡喪精銳,蜀漢國力最爲弱小,稍不留神就是滅國,又揹負恢復漢室之志向,諸葛亮揹負何其之重,壓力何其之大,是空談者難以想象的。在恢復漢室與蜀漢存續之間,諸葛亮思考之後,才挑選了一再北伐的戰略路線。不設身處地,又如何理解諸葛亮的難處?

更何況,說句不中聽的話,質疑者的智謀戰略,能比古代李世民、房玄齡等人高明?古代無數名人對諸葛亮讚不絕口,難道他們都沒有看到一再北伐對蜀漢國力的影響,而違心地稱讚諸葛亮?不是沒有看到,更非違心,而是他們知道諸葛亮一再北伐的選擇,幾乎是當時蜀國的唯一選擇。

脫離時代背景評價歷史人物是耍流氓,評價包括諸葛亮在內的歷史名人,要根據其所處時代環境來看待。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名人,除了爭議較大的之外,得到歷史幾乎一致的高度評價的名人,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今人慾要質疑需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