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索李清照“愁”的一生,她不同時期有着怎樣不同的“愁”?

探索李清照“愁”的一生,她不同時期有着怎樣不同的“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清照,號義安居士,宋代婉約派女詞人,出生於書香門第,文學造詣頗高,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李清照的“愁”吧。

李清照。她不幸而充滿遭遇的一生,是與南北宋之交動盪激烈的時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她高超的詩文成就以及學術水平是其它封建女性無法比擬的,而她超前的性格、獨立的人生態度、寬廣的視野、博大的情懷更是孑然千古於封建廢墟之上。她的一生,是“愁”的一生,這種“愁”是時代精神、個人命運、文化傳統的結合體,是古代“愁”情結的天然“結晶”。

少女時代:閨中閒愁

李清照在少女時代的詞作中抒發了閨中少女的那種若有若無、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蘊含着淡淡的閨愁。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說,時常記起溪邊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奮力把船劃出去呀!奮力把船劃出去!划船聲驚起了一羣鷗鷺。

這首詞是李清照少女時代寫閨中閒愁的主要代表作,這首詞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作者對海棠花的憐惜之情,表達了惜春憐花的女性情懷,同時也流露出詞人對歲月流逝、青春易逝的惋惜,襯托了閨中少女寂寞惆悵的情懷。“這種惆悵傷春的閒愁,可以說是大多數青春少女常有的心理活動,只是常人難用傳神的筆觸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而作爲正值青春花季的妙齡少女,李清照以女性的筆觸把這種惆悵感傷的愁緒表現得淋漓盡致。李清照這時既無離情別緒,又不傷時嘆事,少女閒愁確實是詞人真實的生活感受,並非博人眼球,矯揉造作。

探索李清照“愁”的一生,她不同時期有着怎樣不同的“愁”?

少婦時代:相思離愁

李清照最初的婚姻生活是她人生中最開心的一段時期,與丈夫趙明誠二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共同研究金石,品茗作詩。然而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由於黨派問題被罷官,李清照也不得不暫時隨父親離開,與趙明誠分離。再加上後來趙明誠出仕,他們經常面臨或長或短的分離,這使她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快樂,給她帶來了很多煩惱與痛苦。李清照是以女子的心態和生活實感來描寫相思愁緒的,無矯揉造作之態,更加真實,貼近生活,因此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李清照這時期的代表作有《怨王孫·春暮》:

“帝裏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捨,又是寒食也。鞦韆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

李清照說,在京城的暮春時節,在重重門庭、深深院落中,階前綠草萋萋,黃昏的天空,看不見大雁的蹤影。佇立樓上等候音訊,而音訊全無,心中幽恨綿綿不絕。多情人當是多煩惱,想不思念心裏卻又難以割捨,倏忽間寒食節又到了。夜深人靜,鞦韆空蕩,巷陌寂寂,皎月初斜,潔白的梨花沉浸在銀色的月光裏。

這首詞通過描寫春暮時節的景物和描繪主人公對“遠信”的癡想,刻畫了少婦獨處深閨的形象。愛人不在身邊,閨中寂寞無聊,又正是紅花衰敗,“草綠階前”的暮春時候,閨中少婦更提不起興趣外出賞春遊玩,只是深院重門緊閉,獨對空閨,任憑離別的思緒糾纏環繞於心頭。思念丈夫之情難卻,盼人不歸,登樓眺望也是無濟於事。更何況天色已昏黑,連能夠爲人傳送書信的大雁也看不見。所以,即使是將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懷寫成書信,也無由寄達。詞人自知“多情”無法“拚捨”,只得默默忍受。這時,閨房外面的鞦韆無人問津,周圍靜悄悄的,惟見明月升起,將銀輝灑向梨花,也灑向大地。詞人在閨樓裏枯坐了一天,從白天到昏暮到皎月升起。閨閣思婦對丈夫感情之濃厚,思念之愁苦,於此可見。

探索李清照“愁”的一生,她不同時期有着怎樣不同的“愁”? 第2張

寡婦時代:國愁家愁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漂流異地,多年蒐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這是爲國而愁。

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同年,趙明誠被任命爲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縋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並於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心情鬱郁,後死於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這是後期的家愁。

然而她的愁並沒有結束。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舟(一作張汝州)爲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她亦是爲了第二段不幸的婚姻而愁。

這時期,李清照的代表作有《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說,風停了,花兒已凋落殆盡,只有塵土還帶有花的香氣。擡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聽說雙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雙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探索李清照“愁”的一生,她不同時期有着怎樣不同的“愁”? 第3張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上闕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悽苦。起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意味無窮,既寫出此前風吹雨打、枝頭的花朵落盡的情景,又寫出此刻雨過天晴,塵土沾花散發出微微香氣的韻味;既有雨天不得外出的苦悶之情,又有詞人惜春自傷的感慨。“日晚倦梳頭”點出詞人此刻的心境:擡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面對此情此景,詞人心中感慨萬千,所以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語。“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寫淚,以“欲語”作爲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好似傾瀉而出,感人肺腑。

下闕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詞人先以“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詞作爲轉折的契機,造成一波三折的態勢,增加了詞的情致和波瀾。起句“聞說雙溪春尚好”爲第一轉折,剛剛詞人還是淚流滿面,但一聽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她這個素來喜歡出遊的人的興致立刻被勾了出來,遂決定去那裏劃劃船,散散心吧。前兩句節奏明快,表現了詞人一剎那的喜悅之情。但“也擬”二字使這種喜悅大打折扣,表明出遊的打算只是詞人的一時興起。“只恐雙溪舴艋舟”又是一轉,“舴艋舟”直言船小,與上文的“輕舟”相呼應,也襯托出內心的愁苦之重。“載不動、許多愁”,將詞人內心的愁苦和盤托出,意境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