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萬曆皇帝真是個昏君嗎?

歷史上的萬曆皇帝真是個昏君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明神宗朱翊鈞,大家習慣稱其爲萬曆皇帝。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萬曆六歲時被冊立爲太子,十歲登基。說是朱翊鈞當年大聲提醒“別摔着”,讓正在皇宮騎馬的父親朱載垕感動的立刻下馬,於是,沒過幾天就將他定爲了皇位繼承人。

歷史上的萬曆皇帝真是個昏君嗎?

萬曆年少時,很是“嘴甜”,每次去探望後宮陳皇后時,說話很是乖巧,極得皇后歡心。即使皇后身體不適,也不會拒絕見他。

朱翊鈞登基後的9年時間中,對首輔大臣張居正極爲尊敬,跟隨其讀書時態度恭敬有加,幾乎每年都會重重賞賜其父母。張居正一次腹痛,他親自下廚做面。張居正身體痊癒後,朱翊鈞很是高興,拉着對方的手,連說“想死我了”。

那時的他,一邊跟隨張居正接受教育,一邊跟隨張居正處理政務。

一次,他在審閱奏摺時,發現直隸上年處決犯人的奏疏日期不符。經查,原來是刑部辦事官員劉體道,由於休假而誤事,本人也因此丟了官。在張居正的教育下,皇帝不但自己努力學習,還要求周圍太監宮女都要學習,同時還喜歡向講官們“秀”自己有多用功。

這其中,朱翊鈞最愛秀的是自己的書法,不過讓張老師給批評了,說:做一個好皇帝更重要,而不是寫一手好字。直到張老師過世後,朱翊鈞才重新拾起書法。

其實,萬曆在位的幾件事,對明朝後來的政治走向有着直接的影響。

第一件,是鄒元標,他一開始只是個實習進士。當時,張居正父親病逝,卻以皇帝年幼拒絕回家守孝,這在當時可是“極不孝”的行爲。於是,鄒元標上書彈劾張居正,連帶皇帝也被他“罵”了。皇帝很是生氣,但只是杖責,後來,將其發配貴州。

鄒元標的官場看似很是顛沛,但是,這位鄒元標卻是堅持自己的抱負,集合一幫志同道合的友人,最終自創“門派”——東林黨。

第二件,是立太子。萬曆極寵鄭貴妃,“愛母及子”,於是,要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爲太子。但是,遭到了大臣的反對,使得君臣對立長達數十年。其間發生了不少“案件”,將外廷的精力過多牽扯到了後宮。直到萬曆二十九年,才立長子朱常洛爲太子。

歷史上的萬曆皇帝真是個昏君嗎? 第2張

其實,萬曆皇帝並非沒有什麼特別的“功績”,除了後人熟知的“三大徵”外,還有兩次戰役可以看出這位皇帝的智慧:平緬戰爭和河洮之戰。

戰或是不戰,他和大臣的態度都是“對立”的。

萬曆十三年(1585年)正月,緬甸入侵雲南,時任內閣大臣申時行等人不主張應戰,理由是地處偏僻且當地少有明朝直屬軍隊很難管控,甚至,有大臣拿出老祖宗朱元璋當年不徵越南作爲“理由”。但卻都被他斷然駁回了,結果,在當地土司的密切配合下,明軍大勝而歸。

萬曆十八年(1590年),韃靼可汗扯力克殺明朝總兵李連芳,進犯青海地區。對此,大家義憤填膺,恨不得自己上戰場,可是,萬曆皇帝卻是異常冷靜。雖然,委任宣大總督鄭洛主持戰事,卻私下命令他不得輕易開戰,而是採用“分化瓦解”之策,將其慢慢消滅。果然,動亂被平定了。

除此之外,萬曆皇帝和羣臣“對着幹”,還表現在他任命李如鬆提督駐守遼東,任命徐貞明開墾京郊農田。後來,就“京城開發水田”一事,其用“水田遇上乾旱咋辦”,很是痛快地滅了內閣大臣的心思。不過,事後都證明萬曆皇帝的決策是正確的。

後人都說萬曆懶政,其實,當時的官員也有膽大批評他這種作風的。萬曆十七年(1589年),吏科給事中雒於仁就斗膽上書《酒色財氣疏》,暗諷皇帝“貪酒、貪色,不務正業”。皇帝看後大罵,連“這廝”一詞都飈出了。但他也就是發發火,將雒於仁撤職完事。

其實,萬曆皇帝是非常在意大家對他的“點評”的。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他去世那年,召見內閣首輔方從哲討論國事時,還特意櫓起袖子,讓這些人看他的“瘦”胳膊。說他爲國事憂心忡忡,還要讓司禮監太監告訴方從哲,他每天都是如何“勤政”的。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去世了,終年58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朱翊鈞死後由長子朱常洛繼位,僅24年,明朝就滅亡了。

以至於,《明史·神宗本紀》曰:“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於是,後人將其“懶政”和明亡直接聯繫。但是,有人梳理其“政績”,提出了“疑問”。尤其是戰事“三大徵”,發生的時間就是在他“不問政事”這一時期。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怕是他此舉放任了朝廷的“權爭”,使得政風不“明朗”,又何來國事的清明太平?

除此,萬曆皇帝不是笨,相反他天資聰慧,可是,他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最終,讓明朝陷入了黨爭的深淵,從此愈演愈烈。所以,到了萬曆統治的末期,各種矛盾開始凸顯出來。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身居內宮,致使內外隔絕,“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以至於,到了崇禎執政時期,即使這個皇帝再勤政,都已經無法改變國家的現狀了,只能任其越走越遠。

最終,國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