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後主劉禪他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如何?

漢後主劉禪他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禪,即蜀漢懷帝,字公嗣,荊州江陵人,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有的人生而爲王,但有的人註定平凡一世,明明劉禪只能成爲後者,但現實卻把他往前者逼。劉禪,小名阿斗,漢昭烈帝劉備之子,他最爲出名的便是一句“扶不起的阿斗”的諺語與“樂不思蜀”的成語,可能很多讀者朋友的腦海中都有這麼一個大腹便便,整天荒淫無度不思進取的亡國之君的形象。但阿斗真的扶不起嗎?能被丞相諸葛亮評價爲:“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能在諸葛亮身亡後穩坐蜀漢二十年,能被蜀地百姓稱賢、被後世追諡,劉禪真的有那麼說的不堪嗎?“既安樂,不思蜀”的背後,劉禪揹負了多大的壓力?

漢後主劉禪他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如何?

一、年少顛沛,習文學武

劉禪少年顛沛,嚐遍苦楚,想必這也是後來他不願意打仗的主要原因吧。父親劉備白手起家,但卻並不順利,好不容易有了快地盤,曾經被劉備收養的呂布在劉備與袁術對峙時期,乘虛襲下邳,虜其妻子,劉備等人捨棄家眷,轉軍海西。長阪坡上,趙雲單騎救主;孫夫人歸東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趙雲二度救主,劉禪纔沒能落入敵方手中,但若無亂世,或許劉禪的命運也不會如此多舛,所以相比於其他君主,劉禪更多了一份“仁”,也是這份“仁”,促使他甘願成爲亡國之君。

“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丞相諸葛亮爲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番話想必應該是肺腑之言,劉備對於兒子也是抱有很大的期望,“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劉禪還曾在父親的督促下習武,“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怎麼看都是一副中興之主的模樣,但劉禪的才能志向卻被那段君臣佳話給抹殺了。

二、君臣無隙,成就佳話

諸葛亮爲了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出師表不哭者其人不忠”,劉禪則完全信任諸葛亮的決斷,“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沒有東吳孫權的屠戮有功大臣,沒有曹魏的兄弟相殘,蜀漢政權一片祥和,劉禪有中興之姿,諸葛亮爲肱骨,爲何蜀漢仍然不敵曹魏呢?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定下蜀漢國策:“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但留給劉禪的卻是個爛攤子:荊州丟失,夷陵之戰蜀國元氣大傷,與東吳的關係不冷不熱,內憂外患下,劉禪在心裏是不願意北伐的,但還是盡全力支持諸葛亮,不北伐,蜀漢也會亡,北伐還能拖延曹魏攻蜀,劉禪只得大力勸農來委曲求全。

漢後主劉禪他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如何? 第2張

諸葛亮推薦的人,劉禪也委以重任,但諸葛亮顯然越界了,數年手握重兵在外,劉禪在朝中也受到節制,先主劉備曾言:“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劉禪卻頂住了壓力,信任到底,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劉禪數次痛心大哭以至於無法上朝,當諸葛亮的靈柩運回時,劉褝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也給足了面子。

諸葛亮死前,“意在蔣琬,琬遂爲尚書令、益州刺史”,諸葛亮專權一事上給了劉禪不小的影響,若要做到真正的大權在握,一般人肯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前人的勢力,但顯然劉禪並沒有這麼做。蔣琬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劉禪對他的重用也有始有終,諸葛亮去世,劉禪任用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命開府,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直到蔣琬病逝。後世只贊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與蔣琬之間又何嘗不是一段君臣佳話呢?

三、誤用奸臣,樂不思蜀

外有諸葛亮獨攬朝政,擁兵自重,內有董允剛烈正直,“允處事爲防制,甚盡匡救之理”,但他們都沒想到,年齡越來越大的劉禪豈願受人擺佈?“後主益嚴憚之”。北伐掏光了蜀國的家底,諸葛亮病逝後,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互相攻打,數年北伐的成果功虧一簣,劉禪提拔的黃皓與手握兵權的姜維不合,“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黃皓干預政事,在他的長袖善舞下,蜀國終於迎來了滅亡。魏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姜維雖然率衆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不敵鄧艾,死於亂軍之中。眼看鄧艾直逼都城,劉禪召集羣臣商議,蜀漢不乏忠烈之臣,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願背城一戰,劉禪不從,劉諶來到祭祀劉備的昭烈廟中痛哭,隨後先將妻、子殺死,然後自殺;霍弋也請求保衛成都,但劉禪讓他繼續穩定南中,劉禪降後,霍弋身穿喪服,痛哭告祭三日,手下都勸霍弋投降,得知司馬氏善待劉禪後,他才率領南中六郡投降。

漢後主劉禪他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如何? 第3張

爲了保全成都,劉禪力排衆難,向鄧艾軍投降,面對司馬昭故意而爲之的試探,“與禪宴,爲之作故蜀技”,一起投降的羣臣無不痛哭流涕,只有劉禪嬉皮笑臉,問其故,曰:“此間樂,不思蜀”,舊臣郤正勸他要“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司馬昭復問,劉禪連忙把郤正說的重複了一遍,司馬昭又說:“這怎麼像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此舉不僅打消了司馬昭對劉禪的疑心,更是保護了那批投降的蜀臣,“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爲安樂縣公”。

劉禪在位四十年,蜀漢內部少有動盪,這與後主知人善用、心無害戾密不可分,若無劉禪的大智若愚,可能就沒有一段段君臣佳話,成都百姓或將遭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慘境地,那些有才能的蜀漢肱骨大臣也可能死於非命,這些都不是劉禪願意看到了。然而宦官黃皓當權,是劉禪一生的敗筆,亡國之禍,也由劉禪背鍋,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蜀漢的敗局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就埋下了,諸葛亮北伐無功而返,東吳也出工不出力,樂不思蜀的背後,不知道劉禪是否常常在深夜裏細聲哭泣,言自己無以面對忠志之士與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