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皇帝一生兩度登基,真相是什麼?

明朝皇帝一生兩度登基,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到明朝發展的歷史,就不得不提一位明朝的皇帝,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歷史上擔任過兩次皇帝的實在少有,那麼,朱祁鎮在退位八年後奪門登基,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又是如何成功再次登基稱帝的呢?

明朝皇帝一生兩度登基,真相是什麼?

要說這一系列事端的起源,還得從一個事件說起。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勢力愈發強大,發展成爲兩股力量,瓦剌和韃靼,此時以瓦剌的實力更爲強盛。瓦剌在朝貢上也愈發放肆,利用明廷的“薄來厚往”的回賜政策,騙取大明的賞賜。當時頗受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爲不滿。就削減了對瓦剌的賞賜,瓦剌就借次爲由,一舉進犯大明。年輕氣盛的朱祁鎮認爲這是一次自己可以大展拳腳,在朝中立威的機會,於是,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開始御駕親征,臨走前立了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爲太子,還讓異母兄弟郕王朱祁鈺代理監國之職。

就這樣皇帝朱祁鎮領着軍隊北伐,但是沒想到,在路上意外遭到敵人埋伏,傷亡慘重,王振也沒活下來,皇帝朱祁鎮被俘擄,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之變”。

國內聽到皇帝被俘虜的消息,一時間朝野震動。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此時的太子朱見深才兩歲,又如何能繼承大統。而此時的朱祁鈺正肩負監國之職,又是皇家弟子,無疑是君主最佳人選。迫於壓力下,孫太后不得不答應羣臣的要求,立朱祁鈺爲皇帝。朱祁鈺即位後,改年號爲景泰,尊奉明英宗爲太上皇。

在體驗過上位者的無邊權力後,又怎會輕易放手。朱祁鈺更是希望大哥朱祁鎮一輩子待在瓦剌,他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用朱祁鎮的名義也不要理會。瓦剌面對大明的不理會,惱怒之下繼續攻打北京,卻遭到大明一幫能臣干將強烈反擊,在吃了多次敗仗後,瓦剌覺得撈不到好處,就把朱祁鎮放了回來,與大明議和。

明朝皇帝一生兩度登基,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孫太后在立朱祁鈺爲皇帝時,本就因爲他不是自己所生而非常的不樂意。後來朱祁鈺又將自己的母妃吳賢妃尊奉爲太后,而孫太后被朱祁鈺封爲‘聖皇太后’,但實則什麼權力也沒有。

之後發生的兩件事情,更是讓孫太后意識到只要朱祁鈺在位一天,自己和家族就再無地位可言,在朝中的勢力遲早會被一一除掉。

第一件事就是,在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放回後,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禮遇。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在這七年間,景泰帝嚴令不許任何人去探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爲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派人將南宮裏包括附近的樹木都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自己的兒子卻無法見到,甚至還被各種威脅,可以想象孫太后是何等氣憤。

第二件事就是,皇孫朱見深太子之位被廢。在剛登基時,景泰帝立的是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爲皇太子。隨着皇位的逐漸穩固,朱祁鈺又怎會甘心將皇位留給侄子,於是,策劃了一場易儲行動。改立兒子朱見濟爲太子。

事已至此,孫太后也明白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暗中聯絡朝中的親信舊臣,以及朱祁鎮在位時的一脈朝臣,祕密謀劃着再復朱祁鎮帝位一事。與此同時,明朝信奉正統,認爲皇位繼承理應是由英宗一系。因此景泰帝爲了使自己一脈世代爲君,改立兒子朱見濟爲皇太子而廢朱見深太子之位和軟禁自己兄長的種種作爲,頗受人詬病 ,在孫太后的推波助瀾下,朝中的反對之聲不斷響起。

景泰三年(1452),朱祁鈺在完成改立太子一事後,怎料纔到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這對朱祁鈺無疑是重大打擊。

明朝皇帝一生兩度登基,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景泰八年(1457)正月初,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病讓朱祁鈺倒下,這讓本就在暗中謀劃的孫太后一黨得到機會,於是,還沒等朱祁鈺康復,就爆發了“奪門之變”。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在取得孫太后懿旨後,正月十七凌晨,率兵控制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請明英宗復登大位。就這樣,明英宗堂而皇之地進入大殿,坐在了皇位上,待五更時分,百官上朝之時,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佈:“太上皇復辟了!”明英宗朱祁鎮再次當上皇帝,成爲明朝的第八位皇帝。

朱祁鎮在復辟後,就廢朱祁鈺爲郕王,將其軟禁於西內永安宮。正月二十一,改景泰八年(1457)爲天順元年。爲孫太后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

從一開始的祕密謀劃,到“奪門”當天孫太后給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寫赦書,支持了“奪門”一事,爲“奪門之變”提供了合法性的支持,在“奪門之變”事件中,孫太后是幕後主謀同時也是起關鍵作用的角色。這一場皇家親兄弟之間的權力之爭最終落下帷幕,生在帝王家的他們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們掌握着至高無上的權力,享受着常人沒有的榮華富貴,而不幸的就是雖是親兄弟的他們註定會因皇位而自相殘殺,這其間又能說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呢?爲的不過都是“權力”二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