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登基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登基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即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共二十二年,年號“永樂”。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棣早年封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明世宗改上廟號爲成祖(改諡爲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人物生平

宮廷生活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五月,陳友諒兵寇池州,不久又傳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省當塗縣 [17] )的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着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作戰。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曆年底,朱元璋將在下一年稱帝,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廟,爲自己渡江後生的七個兒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爲“棣” ,此時朱棣已經七週歲,才和衆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僅爲兒子命名,還制定了後世子孫取名的規則,每一支擬定了二十字輩分,朱棣一支的字輩爲: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登基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同年,七歲的朱棣與衆兄弟受到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朱元璋認爲七個兒子“宜習勞”,命令朱棣與兄弟們都穿着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不時還要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 由於朱元璋十分重視文教,朱棣與兄弟們幼年入學,接受了大儒教導的正統儒家經典教育 ,早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就在宮中的白虎殿爲諸子安排了專門的讀書場所,登基稱帝后,太子與諸皇子讀書的地方改爲文樓,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宮中建成“大本堂”,廣集藏書、延請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勳貴子弟便開始在其中讀書學習。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爲王,封十歲的朱棣爲燕王,又設立大宗正院,即後來的宗人府,掌皇族內部事宜。朱元璋認爲,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分封諸王便是要讓藩王拱衛皇帝,以維護朱家皇朝的統治。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元璋頒佈《昭鑑錄》,四月,頒佈《祖訓錄》給朱棣等藩王,令他們抄寫在王宮正殿和內宮的東壁,書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優劣事蹟,以對皇子們進行宗法教育。朱棣在宮廷中要遵守繁瑣的禮儀制度,經常要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

洪武九年(1376年),十六歲的朱棣與魏國公徐達長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將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晉二王前往“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們瞭解明朝的基業由何而興。 自此之後,朱棣先後三次被派往鳳陽常駐,在練兵演武的同時,還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史載朱棣在鳳陽時“民間細事,無不究知”,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名義上,親王不得干預地方事務。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遣王國所在地的鎮守兵。每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護衛隨軍出征,那些在疆場上叱吒風雲的將帥,雖身爲大將軍,有時也要受到親王的節制。

朱元璋篤信佛教,諸王初封時,都要爲他們選一名僧人加以輔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賜名姚廣孝 ),是一位頗有謀略與學識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隨朱棣北上燕邸,後來與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緣,還向朱棣推薦了一位術士,名叫袁珙。這兩人都成了朱棣的謀士。朱棣還設法結納地方文武官員,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爲宗人府,命朱棣擔任右宗正。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登基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第2張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爲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軍隊歸晉王節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麾師前進。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卻認爲天降大雪,敵軍必然意料不到明軍將至,應當乘雪速進。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覺。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舊識,正在勸降時,明軍已大敗元軍,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邀請乃兒不花一同到明軍營帳中請降,果然被設酒款待,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了明軍。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高興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後,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屢次被朱元璋授命參與北方軍事,節制士馬。

諸王之中,以晉王、燕王最被倚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率潁國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將阿失裏等人。 [146]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晉王節制山西、燕王節制北平各衛將士,凡軍中事務,都要啓奏朝廷和晉王、燕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棣率軍北征至徹徹兒山,擒敵將孛林帖木兒等數十人,又追擊至兀良哈禿城,遇敵哈剌兀,打敗敵軍凱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晉王死後,朱元璋命朱棣節制北平都司、行都司、遼東都司及遼府護衛兵馬,令他總率諸王防備邊患。

繼統紛爭

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爲太子,隨着時間的發展,引起諸王,特別是秦、晉、燕王的不滿。他們之間早已開始了明爭暗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招降乃兒不花後,晉王忌憚朱棣的功勞,到太子朱標處發告朱棣不聽自己的約束“勞師冒險”,使朱標將此事彙報給朱元璋。朱棣入朝,晉王又言語冒犯朱棣,還派人在燕王府內監視,搜求朱棣的“國中細故”, 燕王每入朝,太子“數以語見侵”等等,其間劍拔弩張之勢十分明顯。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接受學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爲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晉王去世,朱棣成爲了諸王中最年長者。這時朱棣的羽翼已經豐滿,不但有久徵慣戰的護衛軍,權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臨民”的規定。

晉王死後一個多月,朱元璋曾給朱棣一道敕諭:“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爲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爾其統率諸王,相機度勢,防邊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無疑,這時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維護朱家皇朝的一個支柱,對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畢竟精明過人,他也慮及燕王及諸王權勢過大,對繼任皇帝構成威脅,所以,朱元璋臨死時下遺詔:“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正顯示出他的這一憂慮。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登基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第3張

舉兵靖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遺詔諸王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詔令而停止。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朱棣則在加緊活動。他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爲名,收羅異人術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鋒芒,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他還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趕製軍器。

接着,朱允炆令張昺爲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市),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朱棣的佯狂只不過是緩兵之計,爲了在大軍到來之前做好準備,他命令親信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將士八百人入衛王城。這時,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已經接到朝廷的命令,帶領在城的七衛軍隊和屯田軍士包圍了王城,並用本柵截斷了端禮門等的通道。朝廷削奪朱棣王號和逮捕燕府官屬的詔書也在這時到達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爲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爲備。七月,朱棣以計(以裝瘋麻痹張昺、謝貴二人)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爲國“靖難”爲名,誓師出征。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他諭令將士,同時上書朝廷,聲稱根據《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從此便開始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登基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第4張

四載干戈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先後下居庸關、懷來,捕獲南軍將領宋忠。趁勢攻下遵化,永平投降。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爲大將軍,率師30萬伐朱棣。大軍到達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先鋒抵雄縣,爲朱棣所襲,9千人全部戰死。 [30] 復戰於真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陰侯吳高帶領遼東兵馬圍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萬,進軍至河間紮營。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爲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 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村壩大破李景隆軍。李景隆退軍德州。朱棣趁機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勞師無功。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 九月,朝廷升鐵鉉爲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省聊城市),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復齊、黃官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敗盛庸,再在藁城打敗吳傑等。 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爲名,使他們外出募師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爲朝廷兵所據。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大軍。五月克泗州、盱眙, 兵指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