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煬帝楊廣有哪些功績?爲什麼隋朝還是走向了滅亡?

隋煬帝楊廣有哪些功績?爲什麼隋朝還是走向了滅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廣,即隋煬帝,隋朝第二位皇帝,他的一生始終充滿爭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奪文帝位

很多人認爲,楊廣的惡行要從他繼承皇位開始。處心積慮博取了獨孤皇后的信任,就已經能夠顯示出他的狼子野心了,但是這種說法是從他後來的暴行逆推得到的結論。殊不知,楊廣確實有做一個明君的潛質。之所以隋文帝臨終之前說出了“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的言論,要廢除楊廣,皆是因爲楊廣看到隋文帝時日無多,就寫了一封信給楊素,詢問應該如何處理楊堅的後事和自己登基的事宜,這樣的行爲無可厚非,皇位接替本就應該計劃周全,可是回信被送到了隋文帝的手裏,不知道這是意外還是有心人故意爲之。

隋煬帝楊廣有哪些功績?爲什麼隋朝還是走向了滅亡?

此時,隋文帝的一個妃子也過來告狀,說楊廣想對自己行不軌之事,這些問題出現在一起,就顯得太過“巧合”了。總之,隋文帝看到信後大怒,自己還沒死,楊廣就想着登上皇位,他認爲楊廣這樣的做法和畜生一樣。不得不說隋文帝真是老糊塗了,遍查隋文帝的一生,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都是獨孤皇后的支持和輔佐,不然隋文帝不可能建立隋朝,這也是爲什麼獨孤死後,隋文帝就開始荒淫無度最終病倒。

從獨孤皇后以前的事蹟來看,她看人的眼光確實不錯。而隋文帝想要廢掉楊廣的行爲確實傷了楊廣的心,眼看到手的皇位飛走,正常人都會覺得不甘心,更別說心中有着遠大理想抱負的楊廣。於是他囚禁楊堅和柳述、元巖兩位大臣,從而保住了自己的皇位。這樣的行爲比起李二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相對來說就要溫和不少了。

創科舉制

登基之後,楊廣率先開創了科舉制度,這樣的功績是前所未有的壯舉,從此貧寒百姓也有了魚躍龍門的機會。這正是龔自珍所追求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才華的人得到了系統的選拔和任用,後來科舉制度扭曲完全是明末八股文風所造成的。並不能歸罪與楊廣,畢竟任何制度都是隨着時代變遷的,科舉制度在當時的社會確實是富有創造性的功業,並且對後世影響深遠。

楊廣開鑿運河被認爲是竭盡民力,以圖享樂。但是後來證明,運河對於溝通南北的交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而且這個運河的修建非常科學,並不像是爲了享樂而臨時起意,這是一個計劃周密的水運工程。這條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的經濟發展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也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樣偉大的工程和秦朝的鄭國渠、萬里長城有着相同的地位,楊廣的功績和秦始皇不相上下,又怎麼是李世民可以比擬的。楊廣之所以被全盤否認,和李唐的抹黑有着巨大的關係。

隋煬帝楊廣有哪些功績?爲什麼隋朝還是走向了滅亡? 第2張

徵高句麗

高句麗是東北亞國家,在三國亂世之中高句麗得到飛速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進入了繁榮盛世。面對這樣一個國家,相信任何一個有戰略眼光的帝王,都不會對其置之不理。隋朝時期,煬帝發動了規模最大的遠征高句麗軍事行動,原因在於,高句麗作爲隋朝附屬國,不斷增強兵力,向隋朝邊境挑釁,甚至主動派重兵攻打遼西。以楊廣的戰略眼光,看出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爲大患,這與李世民對待高句麗的方針是一致的,戰鞭一揮,帶兵三徵高句麗。

然而隋朝舉全國兵力,經過長途跋涉遠征高句麗,每一次遠征都會給老百姓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國力衰減,數百萬人戰死沙場,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百姓也高舉起義的大旗,加之手下將領和大臣的叛變,逐漸的將一個國盛民強的隋朝拖下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三徵高句麗拉開了隋朝亡國的序幕,讓隋朝僅僅統治了38年便走向了滅亡。

實際上,楊廣拼命幹掉高句麗是一個正確的軍事路線,因爲當時那種情況下,任何一位有遠見的皇帝都能嗅到危險。高句麗在中原動盪時期飛速發展,並且不斷的侵襲隋朝邊境,所以說高句麗絕對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他們對中原這片沃土垂涎三尺,你不去幹掉他,他早晚也會幹掉你,這也是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隋煬帝楊廣有哪些功績?爲什麼隋朝還是走向了滅亡? 第3張

三徵高句麗的失敗與全國不斷爆發的民變,使得隋煬帝內心意志力徹底崩潰了,公元616年,他第三次乘坐龍舟從京杭大運河來到當時繁華的江都,但他此生再也沒有重新回到過關中故土。往日裏豪情壯志的楊廣消失不見了,伴隨着而來的是每日對着鏡子前不斷嘆息的自己,這個時候的楊廣已經預料到自己的末日不遠了。在公元618年意志力崩潰的楊廣死在了叛軍手下,楊廣或許在死的那一刻才明白,此生之命在兆民之人心,雖然修運河徵高句麗的舉動是正確的,但在那個時代,這樣的舉動使得民力損失過於嚴重,最終他所依仗的這些力量,成爲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後世對於煬帝的評價大多傾向於暴君、驕奢淫逸,但是未免有些刻意貶低的傾向。我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往往需要採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後世唐代不斷征伐高句麗的例子,證明了煬帝的戰略角度是沒有錯的。同時,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在那個時代雖然損失了過多的民力,但是它的修建確實是利在千秋的功績。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