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瞻基爲什麼會被稱爲蟋蟀皇帝?

朱瞻基爲什麼會被稱爲蟋蟀皇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瞻基爲什麼會被稱爲蟋蟀皇帝?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413年,明成祖朱棣御駕親征蒙古。在朱棣的北伐大軍中,有一位年僅15歲的少年。這就是兩年前被朱棣確定爲皇太孫的朱瞻基。

當年,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自己,還說了八個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朱棣覺得這是一個吉兆。數年後,朱棣發起了影響大明王朝進程的“靖難之役”。

或許正因爲此,朱棣很疼愛朱瞻基。朱棣經常帶他離開京城去狩獵。北伐蒙古時,朱棣也有意將朱瞻基帶在身邊,在北方的風沙之中進行磨鍊。

朱瞻基爲什麼會被稱爲蟋蟀皇帝?

1425年,當父親朱高熾因病去世後,朱瞻基順理成章地成爲了大明王朝新的掌舵者。那一年,他才27歲。

明仁宗朱高熾曾經打算把朝廷從北京遷回南京。主要是因爲北京離蒙古太近,如果元朝殘餘勢力反撲,北京將首當其衝。爲此,朱高熾有條不紊地開展了一些前期工作,如設立了南京守備,派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坐鎮指揮。同時指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留在那裏主持工作。然而,朱高熾在實施計劃前去世,使得這一計劃暫時中斷。

朱瞻基即位後,作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十分英明的決定:取消父親的遷都計劃,繼續以北京作爲帝都。

毫無疑問,朱瞻基繼承了祖父朱棣的某些優良品質。他願意將都城儘量靠近北方,身體力行地履行“天子守國門”職責。

俗話說:“三十而立。”年方27歲的朱瞻基,看起來是那麼年輕。這讓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看到了可乘之機。比如,朱瞻基的皇叔,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頗有軍事才能,在“靖難之役”中累立戰功。當年輕的朱瞻基初掌大權時,朱高煦學習父親朱棣,打着“清君側”旗號,向朝廷發起進攻。然而,朱瞻基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在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楊榮的建議下,朱瞻基御駕親征,三下兩下就打敗了朱高煦,並將他生擒。

在打敗朱高煦後,朱瞻基立即召見趙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兵權。

朱瞻基對朱高煦還是挺仁義的,雖然起兵謀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但他沒打算殺掉叔父,只是將他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還去探望他——沒想到,朱高煦故意伸出腿,將侄子絆倒在地。

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居然將銅缸頂起來。朱瞻基隨即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

就這樣,一直困擾大明王朝的潘王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一根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朱瞻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打敗漢王朱高煦,嚇服趙王朱高燧,固然與他突出的個人能力有關,也與身邊一羣賢良之臣有關。

朱瞻基一朝,涌現了不少精明能幹的大臣,如衆所周知的“三楊”。前面提到的楊榮,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二楊”分別是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太常寺卿楊溥。同時,還有夏原吉、蹇義等五朝元老。

這些朝廷重臣各有所長,有的簡重善謀,有的博古守正,有的明達有爲,有的含弘善斷。就具體事物而言,他們有的擅長選拔人才,有的擅長軍事謀略,有的擅長制定禮儀。更重要的是,他們能以國家大事爲重,彼此之間包容合作,絕不相互攻訐。

比如楊榮熟悉軍務,辦事果斷,可有一個小毛病,愛貪小便宜,多次接受邊關將領贈送的良馬。朱瞻基知道後,向楊士奇詢問。楊士奇卻誇了楊榮一通,說不應該因爲這種小毛病就放棄了他。

朱瞻基笑了,馬上透露一個消息,說楊榮曾經在自己面前說他和夏原吉的壞話 。

氣氛一下子尷尬起來。

但是楊士奇毫不在意。他懇請朱瞻基像包容他一樣包容楊榮。

後來,楊榮知道了這件事,很羞愧。

在治國理政上,朱瞻基是一個很不錯的皇帝。

他在位10年間,實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積極發展農業生產。這裏有一個故事。

1430年3月的一天,朱瞻基外出期間經過一片農田,看見農田裏有耕種的農民,就停下了,興致勃勃地取過農具,親自下田犁地。到底是從沒幹過農活兒的人,朱瞻基還沒動幾下,就累得氣喘吁吁。朱瞻基回頭對身邊的大臣說,我才做幾下就感到不勝勞累,農民常年勞作是很辛苦的。

朱瞻基吩咐賞賜農民錢鈔。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朱瞻基雖然身處皇宮,但他對底層民衆的艱辛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這就使得他在制定國家政策時,會考慮底層民衆的利益。

在軍事上,朱瞻基跟祖父朱棣一樣,多次御駕親征,外御蒙古、內平叛亂,保持了大明王朝的屹立不倒。在財政上,朱瞻基對長江中下游地區減免懲罰性稅賦,發展經濟。在文化上,實施比較寬鬆自由的文化政策,文化事業發展迅速……

朱瞻基用10年時間,加上父親的一年,創造出一個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仁宣之治”。

可是,創造了“仁宣之治”的朱瞻基,卻被人稱爲“蛐蛐皇帝”。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朱瞻基在處理公務之餘,的確愛好玩耍蛐蛐。呂毖在《明朝小史》裏記載:“帝酷好促織(蛐蛐)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是說朱瞻基愛好蛐蛐,經常從江南獲得,以至於蛐蛐身價百倍。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中也提到:“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宣德即朱瞻基的年號。

一個普通人,愛好蛐蛐之類,無可厚非。一個皇帝,也有此愛好,似乎就有遊手好閒之嫌疑,至少不是有德之君。因此自明朝以來,坊間大多持批評態度,甚至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的說法。